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食不同浓度锌对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取60只雄性sD大鼠,建立Allen's SCI模型,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锌喂养组和高锌喂养组。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损伤情况,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中BDNF表达的变化,BBB评分检测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高锌喂养组BDNF表达量在每个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组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1W脊髓HE染色显示高锌喂养组脊髓损伤减轻;术后各时间点,高锌喂养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和低锌喂养组。结论进食合适浓度锌可促进SCI大鼠BDNF的高表达,并明显改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移植治疗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对48只Wistar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4组,4周后4组分别注射BMSCs+BDNF、BMSCs、BDNF及DMEM干预。分别于移植后1、2、4周采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并于移植后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的分布,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结果移植后4周,BMSCs+BDNF组及BMSCs组的BMSCs在脊髓损伤部位均得以存活。BMSCs+BDNF组与BMSCs组及BDNF组比较,脊髓空洞较少并且GAP-43阳性表达面积较高(F=35.57,q=4.97~25.84,P<0.05)。BMSCs+BDNF组BBB评分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51,q=3.89~11.57,P<0.05)。结论 BMSCs+BDNF联合移植对于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将大鼠MSCs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处,移植后评估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MSCs在脊髓损伤处存活情况,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的重构建,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测定脊髓损伤处神经通路传导功能的恢复。结果术后移植组评分均高于损伤组,移植组大鼠脊髓损伤区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脊髓损伤近侧端检测到HRP阳性细胞,CSEP波形恢复但波幅减低,潜伏时延长。结论MSCs可在损伤区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使损伤脊髓的远端和近端建立联系,神经纤维传导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红花黄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CI)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扩增BMSCs,并进行腺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45只SD大鼠行改良Allen法制备SCI模型后,随机分为红花黄素组、单纯BMSCs组和PBS组,红花黄素组于损伤脊髓局部注入GFP-BMSCs,腹腔注射红花黄素40 mg/kg;单纯BMSCs组脊髓注入GFP-BMSCs,PBS组注入同体积0.9%氯化钠溶液。术后1、2、3、4、7 d检测损伤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于7、14、21、28 d检测损伤脊髓组织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BBB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红花黄素组BBB评分、脊髓损伤局部SOD活性及NeuN和NGF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单纯BMSCs组和PBS组(P<0.05),而MDA含量较低(P<0.05)。结论:红花黄素通过抑制脊髓自由基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上调NeuN和NGF表达而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 ,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 8.3~ 45人 /百万人·年 ,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 ,以青少年为主 ,呈每年递增 10 %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致残率较高 ,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 ,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软骨素酶(chABC)鞘内注射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中神经干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A组),损伤对照组(B组),chABC治疗组(C组),BDNF治疗组(D组),联合治疗组(E组),采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CBS)对大鼠术后1周、2周、4周和2个月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结果 术前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正常,术后1~2周,B、C、D、E各组CBS评分降低,但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2个月,C、D、E组CBS评分逐渐降低,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不同时间点BrdU阳性细胞数目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C、D、E组大鼠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第2~4周,C、D、E组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A组比较,B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数目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2周、4周、2个月,C、D、E组脊髓组织Nestin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1周,A组星形胶质细胞比例逐渐降低,神经元细胞比例逐渐升高。B组细胞3种细胞比例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比例缓慢升高,星形胶质细胞比例缓慢下降。C、D、E组脊髓受损后脊髓受损后4周~2个月,C、D、E组神经元比例逐渐升高,星形胶质细胞逐渐下降,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chABC鞘内注射后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感觉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以及神经元细胞的分化有关,但两者联合后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用褪黑素(MT)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首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以Brdu标记细胞核。然后将48只SD大鼠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损伤模型,并随机平均分为MT+BMSCs组、BMSCs组、MT组、模型对照组,另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1d、3d、7d、14d、21d行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免疫组化检测带标记的BMSCs迁移情况,显微镜下观察移植后脊髓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术后神经功能BBB评分及斜板试验结果MT+BMSCs组优于BMSCs组(P<0.05),BMSCs组优于MT及模型对照组(P<0.05);MT+BMSCs组及BMSCs组损伤阶段脊髓内可见Brdu标记阳性BMSCs存活,且阳性数目前者多于后者,灰质分布较白质多,以注射部位向周围损伤组织迁移;同时显微镜下可观察到MT+BMSCs组脊髓损伤区无明显空腔,空泡小而少,并可见较多神经纤维及细胞。结论:BMSCs联合MT移植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火针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火针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火针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隔24 h火针针刺大鼠脊髓损伤部位上下端的棘突间隙,另两组相应时间点行相同抓握。于伤后1、3、5、7 d采用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并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表达的变化。[结果] BBB评分显示,火针组的各时间点评分均高于模型组,特别是在造模并干预7 d后效果更加显着(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火针组的BDNF表达在各时间点均增加,火针组3、5、7 d的BDNF表达均高于模型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与BDNF表达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高度相关。[结论] 火针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与促进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染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携带BDNF-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NSCs,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NSCs BDNF表达。40只Wistar大鼠中假手术组8只,32只大鼠制成T9左侧横断模型,并随机分成四组:BDNF和GFP修饰的N-SCs移植组、GFP修饰的NSCs移植组、单纯NSCs移植组和模型组。在各NSCs移植组,脊髓损伤后向横断处显微注射等体积细胞,模型组在相同的部位注射等体积的PBS。实时定量PCR检测各实验组BDNF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显示BDNF-GFP转染的NSCs可表达BDNF(黄色荧光)。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DNF-GFP转染的NSCs可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1kU的融合蛋白条带。NSCs移植可使BDNF的表达量明显增高(P〈0.05或P〈0.01),以BDNF-GFP转染的NSCs移植组BDNF表达量最高(P〈0.01)。结论 BDNF-GFP转染后NSCs可在脊髓半切模型中存活并高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BDNF。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NSC提取自新生Wistar大鼠的海马区,经培养、鉴定。制作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于伤后第7d移植NSC。实验分为3组:NSC移植组(A组)、DMEM填充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应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观察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GDNF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1,3,5d,A组GDNF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组化结果分析,移植术后第7,14,28d GDNF的表达量明显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SC在移植后可上调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脊髓内转移对神经根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在大鼠神经根切断吻合模型基础上,通过显微注射法在立体定位仪上将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直接转移至大鼠神经根损伤部相应的脊髓腹角。术后1、3、7、14、28d利用DNA末端原位标记、免疫组化、原位杂交,观察脊髓凋亡细胞、Caspase-3、bcl-2及iNOS表达的改变。结果神经根损伤诱导Caspase-3和iNOS的表达,触发运动神经元凋亡;AxCA-BDNF治疗后腹角运动神经元不但较少表达Caspase-3和iNOS,而且bcl-2表达增加,发生凋亡的细胞减少。结论AxCA-BDNF介导的外源性BDNF基因转染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AxCA—BDNF抑制内源性的死亡程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疗效及其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
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脊髓挫伤组;(3)甲基强的松龙
治疗组(术后8 h内肌注50 mg/kg,此后每天甲基强的松龙肌注量减少10 mg/kg);(4)金腰带治疗组(50 mg/kg,每日1次灌胃);
(5)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组(两种药物及给药方法相加)。采用BBB评分系统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
术后4周的脊髓切片进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多个样本间比较。结
果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联合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以及BBB评分分值
较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均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
和金腰带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其发挥疗效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响,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2)脊髓挫伤组;(3)甲基强的松龙
治疗组(术后8 h内肌注50 mg/kg,此后每天甲基强的松龙肌注量减少10 mg/kg);(4)金腰带治疗组(50 mg/kg,每日1次灌胃);
(5)金腰带和甲基强的松龙联合治疗组(两种药物及给药方法相加)。采用BBB评分系统对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
术后4周的脊髓切片进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阳性细胞定位、分布以及数量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多个样本间比较。结
果BDNF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腹角和背角神经元。联合治疗组BDNF阳性神经元数量以及BBB评分分值
较假手术组、脊髓挫伤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均显著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
和金腰带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优于单纯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和金腰带治疗组,其发挥疗效可能与上调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胚胎脊髓移植对脊髓内源性NGF影响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胚胎脊髓移植后,脊髓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的表达及NGF多肽的合成。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化方法。结果:胚胎脊髓移植可以促进和在一定时间内增加损伤脊髓内NGF mRNA的表达和NGF多肽的合成;胚胎脊髓植入后早期能在宿主脊髓内表达和合成NGF;损伤和移植条件下,NGFmRNA的表达与合成主要在脊髓前角神经元。结论:内源性NGF在移植后的损伤脊髓中可能对再生轴突起重要地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ethylprednisolone (MP)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on axonal remyelin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Methods Forty-fiv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roup A received MP and BDNF; group B received MP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and group C received CSF only. Contusion injury to adult rat spinal cord was produced at the T[10] vertebra level followed by immediate intravenous MP or CSF, and was thereafter infused intrathecally with BDNF or CSF for 6 weeks. Axonal remyelination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was observed using RT-PCR,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open field locomotion.
Results An increase of 28.4%±2.3% in the expression of proteolipid protein (PLP) gene, an endogenous indicator of axonal remyelina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group A 24 hours after injury. Ten weeks lat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hematogenous inflammatory cellular infiltration in groups A and B compared to C (P<0.05). Concomitantly,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axonal remyelination was observed in group A compared to groups B and C (P<0.05). Furthermore,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MP and BDNF in group A resulted in stimulation of hindlimb activity as well as improvement in the rat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in open field locomotion (P<0.05).
Conclusions Combined therapy of MP and BDNF can improve functional recovery through mechanisms that include attenuating inflammatory cellular infiltration and enhancing axonal remyelination at the injury site. Such a combination may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treatment of spinal cord injury. 相似文献
16.
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大鼠脑出血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erve stem cells, 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血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模型,将126只大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单纯腺病毒载体干预组(Ad组)和BDNF干预组(Ad-BDNF组),每组42只.模型制作后分别将NS、Ad、Ad-BDNF注射到出血侧血肿周围.BrdU标记内源性NSCs,于1、3、7、14、2l、28 d进行神经缺失功能评分.免疫荧光单标法观察3组血肿周围GAP-43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脑出血大鼠28 d时NSCs的分化.结果 Ad-BDNF组在第7、14、21、28 天神经缺失功能评分优于NS组和Ad组 (P<0.01).GAP-43在脑出血出血同侧3 d 时表达明显增加,7 d 达高峰,以后逐渐减少.Ad-BDNF组在第3、7、14、21、28天的GAP-43表达明显增加,与NS、A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 d时Ad-BDNF组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率为(39.69±17.45)%、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率为(63.53±21.68)%,与NS组、Ad组比较明显增加(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BDNF可促进脑出血后内源性NSCs的分化和轴突再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脊髓损伤(SCI)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8只体重为240~260 g的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T12节段SCI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ATP+BMSCs联合移植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ATP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1、3、7、14、21、28 d采用Tarlov评分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28 d处死大鼠后取材进行SP染色观察SCI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以A组为最快,B、C组次之,D组最差。术后14、21、28 d各组改良Tarlov评分除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 SP染色观察显示,A、B组可见存活的BrdU标记阳性BMSCs,A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未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结论 ATP对BMSCs移植修复SCI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腰神经根压迫损伤后神经根组织和比目鱼肌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表达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弥可保(甲钴胺)组和益气化瘀方组,每组各30只。采用自制硅胶片压迫于大鼠腰椎(L4)右侧神经根背根节处建立损伤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弥可保注射液和益气化瘀方治疗。分别于治疗10、30和60d后处死大鼠,每组10只,取右侧受压神经根及比目鱼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受压神经根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压迫后神经根中BDNF蛋白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比目鱼肌中BDNF mRNA的表达。结果:压迫损伤后各时间点模型组神经根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轻微,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益气化瘀方组BDNF含量在损伤后逐渐升高,60d时达到最高值,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比目鱼肌中BDNFmRNA的表达在损伤后10d时显著升高(P〈0.01),随后逐渐降低,至60d时降至正常水平(P〉0.05);与模型组相比,损伤后10d时益气化瘀方组比目鱼肌中BDNF mRNA表达升高受到显著抑制,60d时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益气化瘀方可以抑制神经根损伤早期靶器官中BDNF蛋白的升高,并可以促进神经损伤后期神经根及靶器官中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前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脊髓前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调节。方法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损伤后,腹腔注射BDNF抗体中和内源性BDNF,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动物存活7d或14d,用Western blot与RT-PCR观察GAP-43在脊髓腰骶膨大部前角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注射BDNF抗体后坐骨神经损伤侧脊髓前角内GAP-43蛋白与其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上述改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内源性BDNF可能参与脊髓前角内GAP-43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