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92年,荷兰医生Kiemenij首次报道了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此后,随着此项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及相关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更新,并且以其对穿刺部位损伤小、不必强制绝对卧床、局部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在全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冠心病介入诊疗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支架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护理过程。结果:本组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均得以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地护理能防止严重并发症,有效地缓解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冠脉支架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护理过程。结果本组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均得以有效控制,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地护理能防止严重并发症,有效地缓解并发症,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吉林医学》2016,(7)
目的:探讨超滑导丝头端打弯能否减少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桡动脉血管并发症。方法:选择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患者258例,根据超滑导丝头端是否打弯分为A组(未打弯组,130例)和B组(打弯组,128例)。分别统计前臂疼痛不适、桡动脉痉挛及反复进入分支血管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20(15.4%)]高于B组[8(6.5%)](P=0.026),主要表现前臂疼痛不适[16(12.3%)比6(4.7%),P=0.034]和反复进入分支血管[10(7.6%)比2(1.6%),P=0.034]。结论:超滑导丝头端打弯可以明显降低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桡动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短期内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TRI)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医院2002年12月至2007年6月短期内成功接受了介入诊疗的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观察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共255例患者在短期内重复接受了TRI,TRI初期有90例患者,后期165例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比率分别为2.2% vs 1.2%(P≥0.05);血肿12.2% vs 3.6%(P<0.05);术后穿刺侧上肢疼痛、无力3.3% vs 3.0%(P≥0.05);迷走反射1.1% vs 1.8%(P≥0.05)。结论:短期内重复经桡动脉途径行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分次操作中采取适当措施可能会使其并发症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8.
心理干预对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后桡动脉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焦虑及心理干预对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桡动脉痉挛的影响。方法将两年来在我院行冠脉造影及冠脉治疗的患者560例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及常规护理组,各280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进行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组的患者若有焦虑表现,则进行心理干预,常规护理组的患者不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有焦虑情绪的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无焦虑的患者(P〈0.05)。且焦虑评分高的患者桡动脉痉挛发生率高于低评分者(P〈0.05),有焦虑的患者经心理干预后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焦虑情绪是桡动脉痉挛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心理干预可降低焦虑患者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技术和器材的改进,冠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逐年提高。为了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治疗费用,桡动脉穿刺技术应运而生并在临床上逐渐得到推广应用。从解剖结构上看,桡动脉附近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因此,经此途径的介入治疗不易造成神经、血管的损伤;而且,手掌为双重供血,即使该治疗使桡动脉闭塞,也不容易发生手部缺血。另外,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术后可立即拔除动脉鞘管,加压固定3小时-6小时即可,因此术后即刻患者即可随意下地活动,且术后出血并发症极少。经桡动脉PCI具有出血和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减少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优点,且随着新的高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介入术后的出血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因而经桡动脉行PCI也逐年增多。但是经桡动脉行PCI最大的缺点是桡动脉痉挛,应该引起介入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两条不同路径:一是经股动脉入路,另一个是经桡动脉入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因患者损伤小,术后可自行行走,不必强制卧床24小时,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等优点,临床上被多数医生采用,患者也易于接受.但是由于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如血管直径细小易痉挛、变异多等特点,术后并发症也相应存在,如术侧上肢不适感、疼痛、痉挛;出血、血肿;甚至有桡动脉闭塞或缺血,本文通过2010年5月以来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共1350例,对于其发生的并发症,分析总结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水晶丹外敷治疗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TRI)后上肢血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TRI术后发生上肢血肿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水晶丹外敷治疗组和硫酸镁外敷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患肢周径改善情况和疼痛VAS评分.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患肢周径变化、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水晶丹外敷能促进TRI术后血肿的吸收,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5F小腔径指引导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探讨其应用策略。方法:①对象: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病变需进行PTCA和支架置入的120例患者,男10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11岁;单支病变86例(71.6%),双支病变18例(25%),三支病变14例(11.7%),静脉旁路血管病变2例(1.7%)。②材料:120例均应用Medtronic AVE 5F Z2指引导管。右冠病变43例中有29例(67.4%)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10例(23.3%)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4例(9.3%)应用Amplatz右冠导管。92例患者的121处左冠病变,61例(66.3%)应用Judkins左冠导管,17例(18.5%)应用EBU导管,14例(15.2%)应用Amplatz左冠导管。2例静脉旁路血管病变均应用Judkins右冠导管。③手术通路:96例(80%)经右侧挠动脉,24例(20%)经左侧挠动脉。结果:对120例患者的166处病变(左主干3例,左前降支77例,左回旋支41例,右冠43例,静脉旁路2例)进行了治疗,其中119处(71.7%)直接支架置入,42处(25.3%)PTCA后支架置入,5处(3%)支架置入未成功,仅行PTCA;置入支架161枚,直径2.5-4mm,长度8-33mm。治疗前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86.4(6.6%)和8.6%(2.6%)。并发症仅有1例(0.8%)桡动脉闭塞,但不影响手部供血。结论:应用5F小腔径指引导管经桡动脉进行PTCA和支架术具有可行性,由于管径细小,大大降低冠脉和穿刺部位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由于导管细软,操作难度大,需掌握导管的选用策略,以增加导管的后坐力和同轴性,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三年来行冠脉介入手术患者共256例,其中术后拔管时发生迷走发射6例,尿潴留22例,鞘管出出血3例,血肿12例,假性动脉瘤4例。结果全部经对症处理后并发症消失。结论护理人员术后应严密观察,对并发症能做到及早发现和治疗,同时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预防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住院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481例于术后拔管前经鞘内注入相应药物,A组予以法舒地尔5mg,B组予以硝酸甘油200μg,C组予以生理盐水对照,观察是否出现桡动脉痉挛、局部血肿、急性血管闭塞或狭窄等并发症。结果: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应用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可以更有效防治术后并发症发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预防心脏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分析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出现外周血管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63例患者中118例(2.1%)发生外周血管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单纯血肿84例(1.5%),假性动脉瘤28例(0.5%),动静脉瘘6例(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9%与0.8%,P〈0.05)。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合超声指导下压迫修复的成功率为100%。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主要与穿刺方法不当、术者经验不足、女性、高龄及抗凝治疗有关。超声指导下压迫修复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陆群峰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3):55-59
目的调查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筛选419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发生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39.4%)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感觉异常127例(30.3%)、疼痛79例(18.9%)、出血68例(16.2%)、肿胀43例(10.3%)、水泡16例(3.8%)。结论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护工作者应考虑其影响因素,有针对地采取各项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117例,并与同期住院患者相比较。结果:与住院患者相比,门诊组年龄低[(50±5.8)岁,(68±7.2)岁,P<0.05],平均住院日少[(2±0.6)d,(14±5.6)d,P<0.05],并发症没有增加,且无死亡。结论:门诊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冠脉介入诊疗技术成熟的医院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治术后出血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总结278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治后出血并发症情况,其中单纯CAG术174例,急诊PCI术42例,择期PCI术62例。结果出血并发症18例,发生率为6.47%。血管径路出血并发症12例,发生率为4.32%,其中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及血肿9例,8例痊愈,1例死亡;假性动脉瘤3例,均痊愈。血管径路外出血6例,发生率为2.16%,5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性诊治术后的出血并发症,处理适当预后良好,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9.
20.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效果和优缺点。方法:在履行知情告知并尊重患者意愿的情况下,分别对98例和59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桡动脉组)和经股动脉途径(股动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分别观察手术操作成功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5.92%、98.31%和94.87%、96.1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1%、27.1%和7.7%、46.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手术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的外周血管并发症相对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