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和糖化血清蛋白(GSP)生化含量的检测,探讨其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检测中的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尿微量白蛋白试剂盒、免疫比浊抑制法和硝基四氮唑蓝(NBT) 还原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化血清蛋白(GSP)的生化含量,同时测定餐后2h血糖(2hPG)在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组的含量变化.结果 糖尿患者病组:尿微量白蛋白(42.45±11.30)ug/mL,HbAlc(8.17±2.37)%,GSP(313.25 ±42.13)μmol/L,2hPG(15.21±4.45)mmol/L,;正常对照组:尿微量白蛋白(10.32.±3.35)ug/mL,HbAlc(5.45±2.37)%,GSP(213.25 ±21.13)μmol/L,2hPG(6.32±5.31)mmol/L,糖尿病患者组尿微量白蛋白、Hb A l c、G S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尿微量白蛋白及糖Hb A l c、GSP是反应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良好指标,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陈少珍  黄沛隆 《河北医学》2010,16(9):1097-1098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DM)患者血糖(FBG)、糖化血清蛋白(GS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指标3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己糖激酶法、比色法、胶乳凝集抑制反应法分别测定FBG、GSP、HbAlc的含量。结果:Ⅱ型糖尿病中的的FBG、GSP、HbAl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糖尿病患者FBG、GSP、与HbAlc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FBG、GSP、与HbAlc的联合测定有助于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对控制糖尿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监测均有重要意义值。  相似文献   

3.
李迎新  赵禹  高海林 《中外医疗》2012,31(29):86-8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空腹血糖(FBG)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以及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方法 106例2型糖尿病(DM)患者,男56例,女50例,平均年龄(45.1±15.4)岁,DM诊断符合WHO诊断标准。结果糖尿病无眼底并发症的HbAlc为(7.64±0.41)%,FBG为(7.78±1.67)mmol/L,糖尿病伴有眼底并发症的HbAlc为(11.08±2.16)%,FBG为(10.31+5.86)mmol/L;糖尿病患者HbAlc与FBG呈显著正相关(P〈0.01)。伴有HbAlc患者高于无并发症患者(P〈0.01),提示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与HbAlc有关。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对预防和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ycosylated hemoglobin,GHb)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Fasting plasmaglucose,FPG)、餐后2h血糖水平(2hPG)的相关性。方法对67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FPG以及2hPG水平进行检测,并对PFG、2PG水平与HbAlc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HbA1c与FPG浓度的相关系数r=0.600,P〈0.05;HbA1c与2hPG血糖水平的相关系数r=0.740,P〈0.05。结论 HbAlc水平与患者FPG、2hPG水平均有一定的正相关性,HbAlc可作为临床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控制情况的一项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在预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近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9例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骨折组),根据病人预后分为2个亚组,有效组104例,无效组25例;另选6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集3组的血清标本,检测GS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降钙素原(PCT)水平,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GSP与炎症介质的相关性。以GSP ≥ 400 μmol/L为临界值,将129例病人分为2个亚组,其中GSP ≥ 400 μmol/L组45例,GSP<400 μmol/L组84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骨折组GSP水平为(451.4±12.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9.7±10.8)μmol/L (P<0.01),3项血糖指标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无效组GSP水平为(673.2±24.8)μmol/L,有效组为(299.0±7.1)μmol/L,有效组GSP水平显著低于无效组(P<0.01),HbA1c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但FPG和2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病人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效组病人炎症介质水平显著高于有效组(P<0.01)。骨折病人GSP与hs-CRP、TNF-α、IL-6、PCT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SP ≥ 400 μmol/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明显高于GSP<400 μmol/L组的4.76%(P<0.01)。结论:下肢创伤性骨折病人存在GSP水平的改变,且其改变与IL-6、TNF-α等炎症因子及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对评估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肖卫平 《当代医学》2014,(27):67-68
目的:分析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2012年8月~2013年4月接收的、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5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28)。观察组给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皮下注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4项血糖指标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值(2hP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三酰甘油(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对照组患者FBG、2 hPG、HbA 1c、TG依次为(5.6±0.3)mmol/L、(9.8±1.2)mmol/L、(8.5±0.6)%、(1.1±0.2)mmol/L;观察组患者FBG、2 hPG、HbA 1c、TG依次为(10.6±0.9)mmol/L、(16.9±2.3)mmol/L、(10.7±0.3)%、(2.1±0.3)m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FBG、2hPG、TG、HbA 1c,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血糖浓度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评估糖尿病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单纯患有糖尿病的患者30例设为单纯糖尿病组,将其中合并糖尿病并发症的20例患者设为糖尿病并发症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正常受试者50例设为正常组,检测对比这3组研究对象的血糖浓度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水平,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正常组受试者的血糖浓度和HbAlc水平分别为(5.24±0.29)mmol/L、(5.22±0.19)%,单纯糖尿病组患者的血糖浓度和HbAlc水平分别为(10.47±2.06)mmol/L、(8.68±1.63)%,糖尿病并发症组患者的血糖浓度和HbAlc水平分别为(13.79±3.08) mmol/L、(10.35±1.82)%。正常组受试者的血糖浓度和HbAlc水平均明显低于单纯糖尿病组患者和糖尿病并发症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纯糖尿病组患者的血糖浓度和HbAlc水平均明显低于糖尿病并发症组患者,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的血糖浓度越高,其HbAlc水平也越高。结论:血糖浓度检测联合HbAlc水平检测能更充分、准确地反应出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糖耐量正常与糖代谢异常人群的血糖(GLU)、胰岛素(IN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关系,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中血糖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对55名初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50名正常人的空腹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2h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分别采用酶法、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2h血糖、空腹胰岛素、2h胰岛素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1.12±2.91)mmol/L、(19.40±3.38)mmol/L、(20.27±7.44)μU/L、(28.65±10.16)μU/L、(10.7±2.13)%,均高于正常人的(5.35±0.60)mmoUL、(8.38±1.31)mmol/L、(11.47±2.26)μU/L、(35.21±11.38)μU/L、(5.32±o.63)%,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不同年龄间同一时间段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关系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糖检验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意义。方法选取老年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饮食指导及日常活动训练,对照组患者根据其自身意愿进行血糖检验,研究组患者定期进行血糖检验(1次/周),同时每隔3个月检验1次糖化血红蛋白。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的FBG[(7.14±1.33)、(7.09±1.31)mmol/L]、餐后2h PBG[(13.01±2.31)、(12.95±2.34)mmol/L]及HbAlc[(7.99±1.60)、(7.91±1.52)%]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FBG(6.67±1.05)mmol/L、餐后2h PBG(12.01±1.85)mmol/L及HbAlc(6.78±0.89)%等指标明显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期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检验有助于及时调整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对于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血清CA199与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秀玲  张磊  尹莉莉 《安徽医学》2010,31(11):1342-134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水平与血糖控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分为A组(HbAlc〈7.0%)和B组(HbAlc〉7.0%),选60例正常糖耐量者为对照组(C组)。测定血清CA199、HbAl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及身高体质量。结果①与C组和A组比较,B组的CA199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相关分析显示CA199与HbAlc、FBG及2hPG均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A199升高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有关。  相似文献   

11.
田红   《中国医学工程》2015,(1):123+12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高危人群90例,按照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FPG)将其随机分为实验A组(FPG6.1 mmol/L)、实验B组(6.1FPG6.9 mmol/L)和实验C组(FPG6.9 mmol/L),另选取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四组患者的糖化血清蛋白(GSP)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GSP和Hb A1c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GSP或Hb A1c单独检测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GSP和Hb A1c水平同患者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结论采用糖化血清蛋白或糖化血红蛋白单独检测以对糖尿病进行筛查具有一定漏诊率,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检出率,对于提高糖尿病筛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检测健康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的HbAlc及空腹血糖(FBG),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组的HbAlc及空腹血糖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的HbAlc与空腹血糖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HbAlc在糖尿病监测中的作用优于空腹血糖,为减少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应常规检测HbAl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可调控性胃束带(LAGB)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相关机制。方法肥胖伴T2DM患者2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20例行LAGB手术。检测术前、术后第1、3、6、12个月空腹血清Leptin水平,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空腹血糖(FBG)水平及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结果40例受试者LAGB术后6个月和12个月BMI由术前平均(38±5)kg/m2分别降至(30±4)kg/m2和(28±7)kg/m2(P〈0.05)。术前糖尿病组FBG、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FINS(mU/L)×FBG(mmol/L)/22.5]、HbAlc和C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6个月、12个月FBG由术前(8.5±3.0)mmol/L分别降至(6.5±1.0)mmol/L和(5.9±0.5)mmol/L,FINS和HbAlc术后3个月后降至正常范围。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内血清Leptin指标逐渐下降,糖尿病组血清Leptin与FBG、FINS、HbAlc、C肽及HOMA—IR呈正相关。结论LAGB能有效治疗肥胖症及T2DM,通过降低血清Leptin水平,减轻瘦素抵抗,进而减轻胰岛素抵抗,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果糖胺(GS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妊娠糖尿病(GD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正常妊娠组80例及GDM组64例进行空腹血糖(FBG)、口服50g葡萄糖筛查试验、GSP和HbA1C的测定。结果 GDM组FBG、50g糖筛查试验、GSP、HbA1C结果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7.0mmol/L为阳性;口服50g糖后1h血糖〉7.8mmol/L为阳性,GSP〉2.45mol/L为阳性,HbA1C〉6.0%为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ey)浓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关系。方法以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6.6%(糖尿病控制良好的评价标准)为临界,分为血糖控制良好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比较两组Hey浓度的差异,并分析两组Hcy浓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Hcy值血糖控制良好组为(12.54±2.59)μmol/L,血糖控制不良组为(18.67±3.35)pan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两者相关系数0.823,血糖控制良好组两者相关系数0.568,Hey浓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结论监测血浆Hcy浓度,积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具有藿要素义.  相似文献   

16.
刘学博 《当代医学》2016,(26):60-61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升高属于应激性还是糖尿病引起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粉碎性骨折患者138例。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存在糖尿病(DM)分为创伤性骨折已知糖尿病组 A 组(26例)、创伤性骨折未知糖尿病组 B 组(44例)、创伤性骨折无糖尿病组C 组(68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2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治愈出院时的血糖水平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异。结果 A组、B 组、C 组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分别为(8.6±0.8)mmol/L、(11.3±0.8)mmol/L、(8.4±0.8)mmol/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1±0.9)mmol/L (P<0.05),其中 B 组血糖水平最高(P<0.05);B 组糖化血清蛋白水平明显高于 A 组、C 组和对照组(P<0.05)。3组患者治愈出院时血糖水平均恢复正常;A 组、B 组、C 组及对照组出院时糖化血清蛋白分别为(2.3±0.3)mg/L、(3.3±0.4)mg/L、(2.2±0.3)mg/L、(2.2±0.3)mg/L,B 组糖化血清蛋白仍高于 A 组、C 组和对照组(P<0.05)。C 组治愈出院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结论糖化血清蛋白可准确鉴别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血糖是应激性还是 DM 所致,且可作为急性创伤骨折患者是否患有 DM 的一个指标,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患者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检测了25例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和25例无糖尿病颅脑损伤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变化,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做了比较。结果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和GS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P〈0.01~0.05);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Glu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治疗后血清Glu水平为(5.6±1.5)mmol/L明显低于入院时Glu水平(11.2±2.9)mmol/L,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观察6个月,无糖尿病颅脑损伤组恢复良好率(52.00%)明显高于糖尿病颅脑损伤组(2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Glu水平可辅助判断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对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意义;血清GSP检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或糖尿病性血糖增高具有鉴别价值,也可作为检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化指标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南通市海门区中医院2020年12月—2021年9月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12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检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结果。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9.87±2.15)mmol/L,餐后2 h血糖(17.61±2.75)mmol/L,糖化白蛋白(32.72±3.45)%,糖化血红蛋白(9.96±2.32)%,均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4.80±0.62)mmol/L,餐后2 h血糖(6.15±0.74)mmol/L,糖化白蛋白(12.31±1.28)%,糖化血红蛋白(4.72±0.61)%,具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空腹血糖检出率为82.81%,餐后2 h血糖检出率为92.19%,糖化白蛋白检出率为84.38%,糖化血红蛋白检出率为95.31%,四项生化指标联合检出率为100%。观察组中,糖化血红蛋白<7.0%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糖化血红蛋白7.0%~8.0%时,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糖化血红蛋白8.0%~9.0%时,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在不同血糖水平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以及对老年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意义。方法: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分为A(FBG〈7.0mmol/L,PBG〈10mmol/L,HbAlc〈7%)、B(FBG〈7.0mmol/L,PBG≥10mmol/L,HbAlc〈7%)、C(FBG≥7.0 mmol/L,PBG〈10 mmol/L,HbAlc≥7%)、D(FBG〈7.0 mmol/L,PBG≥10mmol/L,HbAlc≥7%)4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人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5组人群血清Cys C水平,分析老年T2DM患者血糖水平与血清Cys C水平的相关性;并根据老年T2DM患者尿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EDN组)与非早期糖尿病肾病组(非EDN组),对比两组血清Cys C水平,并分析老年T2DM患者UAER与血清Cys 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4组老年T2DM患者血清Cys 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B、C组明显低于D组,A、B组低于C组,A组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724,P〈0.01);EDN组UAER及血清Cys C均高于非ED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s C与UAER呈正相关(r=0.337,P〈0.05)。结论:随着老年T2DM患者血糖水平的增高,血清Cys C的表达逐渐增加,同时通过血清Cys C的检测,能够对患者发生EDN的风险或可能性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兰雅娴  田英  高洁 《吉林医学》2010,(24):4039-4040
目的: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糖尿病(DM)及其并发症的关系,及时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方法:选择80例糖尿病及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与40例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进行测定,并做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的HbAlc为(5.37±0.58)%,FBG为(4.42±0.83)mmol/L;糖尿病组的HbAlc为(9.76±2.68)%,FBG为(8.96±4.94)mmol/L;糖尿病伴有并发症的HbAlc为(10.76±2.65)%,FBG为(11.34±5.32)mmol/L;糖尿病无并发症的HbAlc为(7.78±0.38)%。结论: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对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