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在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阿司匹林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老年人拔牙术前不停服阿司匹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95例拔除单颗牙的60岁以上患者,其中75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且拔牙术前不停药的患者为观察组,另120例无抗凝药物使用史的拔牙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拔牙创凝血情况。结果:拔牙术后5min,观察组拔牙创止血率26.7%,对照组为40.8%,观察组拔牙创止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术后15min、30min、24h,观察组拔牙创止血率分别为42.7%、30.6%、0,对照组为34.2%、25%、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拔除单颗牙的老年患者,如考虑停药后并发血管栓塞风险较高,则术前可不予停药,但需注意术后对拔牙创的局部止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吸收止血纱布对口服阿司匹林老年患者拔牙后的凝血作用。方法选取135例年龄60~80岁的拔牙患者(口服用阿司匹林时间>4周剂量100mg/d),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5例):A组拔牙前不停药拔牙后不放置止血纱布,B组拔牙前不停药拔牙后拔牙窝内放置止血纱布;C组拔牙前停药拔牙后不放置止血纱布。将拔牙创口凝血情况分为Ⅰ~Ⅵ级,对病例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1A组有11/45占24.5%患者拔牙后需再次处理拔牙创;2B组、C组均为凝血Ⅰ、Ⅱ级,拔牙创口无需二次处理。结论对服用阿司匹林老年患者(100mg/d)实拔牙时采用可吸收止血纱布填塞拔牙创口时,可以不用停服阿司匹林而达到较好的效果。可吸收止血纱布安全可靠,对组织无刺激,无毒副作用,对凝血机制障碍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阿司匹林作为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已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常用剂量100mg/d即可获得最佳疗效和最小毒性[1-2]。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拔牙前是否需停用阿司匹林及具体停药时间,在临床中尚存在争议。拔牙术前停药降低了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可能,但同时增加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笔者观察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且术前未停药的老年拔牙患者接受单颗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竭胶囊配合小剂量阿斯匹林对肿瘤患者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0月入住河南省肿瘤医院的800例深静脉置管的肿瘤患者,研究组432例和对照组368例,研究组自置管之日起,给血竭胶囊2粒,1日3次;阿司匹林100mg,睡前1次口服。同时加用奥美拉唑20mg,1日2次口服,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阿司匹林和奥美拉唑。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例数,检验水准a=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7.6%VS0.7%,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竭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降低肿瘤置管化疗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不良反应小,价格便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 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 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阿司匹林抵抗(AR)或半抵抗(ASR)的发生率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筛选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mg/d)至少7天以上,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测定其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及血清血栓烷B2(TXB2)水平测定。结果200例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中AR发生率为4.5%,ASR者占20.7%。血清TXB2,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TXB2与血小板聚集率有较好的相关性(r=0.871)。结论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后部分产生AR或ASR;AR或ASR人群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人群;检测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TXB2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高危人群发生AR或ASR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方法收集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8例)。对照组采用非洛地平缓释片降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各组患者的血压和血尿酸。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状态均有所改善,但治疗3个月、6个月后两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尿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9,<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等心血管事件,但要注意通过常规检查监测血尿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应用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06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50mg/d;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结果两组在血小板聚集率、APTT以及胃粘膜出血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药物特点。方法:调查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经胃镜检查技术确诊为胃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并伴有出血现象的55岁以上在我院住院的患者87例。根据患者入院前一周之内有无服用阿司匹林,将患者分为服用阿司匹林组54例,以及未服用阿司匹林组33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相关资料分析并对比。结果:阿司匹林导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高峰出现在服药一周内。()例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1到7天内出现消化道出血,提示在服药早期发生出血的危险性较高,随服用药物时间延长而出血量逐渐减少。结论:应提高对老年人服用阿司匹林相关性出血现象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因服用阿司匹林导致出血现象对老年人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阿司匹林抵抗临床特征。【方法】人选老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320例,入院检测血脂、血常规和炎症指标,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00mg/a),2周后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血小板功能分为阿司匹林抵抗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分析以上检测指标同阿司匹林抵抗的关系。【结果】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14%,阿司匹林抵抗组体重指数、糖尿病人数和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而在性别、年龄、血压、血脂和炎症指标上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高体重指数、糖尿病和血小板数量偏高者更易于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2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对照组)、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观察组)进行治疗观察。结果:4周内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复合终点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P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毒副作用及不良事件无增加,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 (Aspirin ,ASA)对白色微小血栓的影响。 方法 对 12 0例经微循环检测仪发现白色微血栓患者服用ASA治疗者 (治疗组 )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及疗效观察 ,并与 90例服用复方丹参片者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8.89%(χ2 =7.0 5 5 ,P <0 .0 1)。结论 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和治疗白色微血栓 ,是心脑血管疾病现代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15.
郑亚萍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93-93
目的对阿司匹林引起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将2012-2014年间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均为60岁以上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试验组于入院前1周服用阿司匹林(20例),对照组未服用阿司匹林(20例),分析比较所有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服药1周内,阿司匹林会使上消化道出血达到其发病的高峰,试验组中有一半患者服用药物1~7 d内会表现出消化道出血的症状,表明高危险性的出血发生在服药早期,并且出血的机率会随着患者服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结论要全面了解并认识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并对其采取适当的策略,从而减小阿司匹林引起的出血,降低其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栓治疗的疗效及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就诊老年AF患者168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d,2周后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根据PAgM从中筛选出AR患者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实验组20例,分别加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测定用药后血血栓素B2(TXB。)、尿11-脱氢-TXB2(11-DH—TX&)及PAgM。结果老年AF患者AR发生率为24.40%;非AR患者与AR患者比较,血TXB2、尿11-DH—TXB2及PAgM显著下降(P〈0.01);用药后,实验组ADPPAgM和AAPAgM水平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且较对照组用药后显著降低(P〈0.01),并无出血倾向(P〉0.05)。结论血TXBz、尿11-DH—TXBz及PagM可能为AR的预测因素;AR患者加服氯吡格雷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口服阿司匹林后脑出血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检测和(或)输血小板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术后2...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6月老年冠心病患者245例,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至少≥30d,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GPⅡb/Ⅲa水平,并进行生化、同型半胱氨酸、CRP等相关检测。结果用血栓弹力图检测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组较阿司匹林敏感组CRP及GPⅡb/Ⅲa水平均升高(P〈0.05)。阿司匹林抵抗与性别、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无关。结论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牛率.其伴有较高CRP及GPⅡb/Ⅲa水平。  相似文献   

19.
段官平  李霞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S):154-15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治疗足癣22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阿司匹林片800mg捣碎,温开水1000ml,混均,泡足。结果:220例足癣患者,其中100例足癣为水疱型,用药3d后症状完全缓解;100例足癣为擦烂型,用药3d后症状完全缓解;20例足癣为鳞桥角化型,用药3d后症状略有缓解。结论:阿司匹林治疗足癣,疗效确切,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老年人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病例为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108例80岁以上UA患者,随机分三组,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分别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和血凝情况。结果:三组皆治疗1个疗程后,复方丹参滴丸组和低分子肝素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后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血小板计数减低(P<0.05),而复方丹参滴丸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除低分子肝素组有2例上消化道出血外,其余均无严重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老年人不稳定心绞痛与低分子肝素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更少,安全方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