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云南山区院前急救工作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提高云南山区院前急救效率的对策。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3年6月临沧市急救中心,承担临翔区辖区内的日常院前急救的山区急救工作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年来年均山区院前急救出诊次数505次,年平均山区院前急救行驶路程40482 km,年平均山区院前急救出诊时间1222 h,山区院前急救平均路程79.82 km,山区院前急救平均耗时131 min。结论通过建立山区院前急救的架构体系,形成一个以市急救中心为主体,各县医院急诊科为急救分中心,各乡镇医院为急救站,各村医为急救点的急救网络体系,整合资源,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提高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2.
交通事故伤1061例院前急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的速度和救治的质量,提升交通事故伤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2005年收治的1061例道路交通伤患者的出车救护资料。结果死亡77例,病死率为7·3%,其中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患者已死亡68例,病死率为6·5%;现场抢救和护送入医院途中抢救死亡9例,病死率为0·8%。成功护送入医院984例,救治成功率为92·7%。平均出车半径8·4km;平均反应时间12·1min。结论交通事故伤病死率高、社会危害性大;通过进一步加快院前急救系统建设、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半径,可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10年本院院前急救的疾病分布规律,为急诊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急救资源的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共计3 637例院前急救的登记资料.结果 出车反应时间为14.47±5.85 min,出车半径为4.79±3.06 km,院前急救的性别构成男多于女,病种中以神经系统急症最为多见,创伤居第二位,年龄以70岁以上的老年病患占出车总量第一位.结论 通过对院前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进一步优化急救资源配置,加强医务人员对中老年患者神经系统急症及创伤急症的培训,以提升院前急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院前急救反应能力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了解北京市城区120急救网络救护车反应能力,分析其影响制约因素,并探讨解决方法。方法:采用问卷对2006年8月17日-9月17日所有执行日常急救任务的救护车进行调查。结果:北京市城区救护车道路平均行驶时间为11.55 min,平均抢救距离为5.82 km,不同地区、不同出车时间的救护车行驶速度和抢救距离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北京市城区院前急救反应能力不够理想,反应时间过长,抢救距离过大,难以满足市民医疗急救需要,急需研究探讨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院前急救护理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应对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我院院前急救电话资料,并将这三年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09年的护士综合水平明显高于2008年,救护车的出车时间也大大缩短,患者满意度度明显提高,P〈0.01。结论:加强调整人员配备,加强急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培训,充分备足抢救物资以及提高120接听应急能力,缩短出车时间能够大大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我院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经验,探讨依托医院型120急救分站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分站急救资料,结合院前急救工作体会,提出优化工作流程,赢得急救时间与效果的最大化。结果 针对工作流程中可能出现影响院前急救的意外情况,加强工作流程管理,强化各级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提高了院前急救应急反应速度。结论 依托医院型120院前急救分站各地、各个医院模式大同小异,为了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必须从优化工作流程入手,做到接警,出车,现场急救和转运伤病员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把握好每个细节,才能提高院前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7.
张萍 《吉林医学》2014,(3):570-570
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管理与提高院前急救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加强院前急救管理,主要包括加强医务人员急救能力、救护人员服务态度,解决院前急救设施、网络以及管理缺陷,保证院前急救药品设备的齐全、规范现场急救、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等。调查2012年院前急救的质量,并与2011年院前急救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自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后,随着急救设施、急救制度的完善以及急救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明显提高,2012年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和途中时间较2011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院前急救成功率为96.72%,明显高于2011年院前急救成功率84.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院前急救管理能够明显的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急救的成功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常熟市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征,对急救培训内容的制定提供依据,提高本地区院前急救处置和管理能力.方法 对2009年我中心全年接诊的院前急救病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中心有效急救出车共接诊患者16459例.其中男性患者、外科急诊所占比例较大;外科急救以中、青年居多,以创伤为主,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猝死等以老年组偏多.结论 应加强创伤救治、心脑血管疾病诊治、心肺复苏等能力的培训,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院前急救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救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2003年1~10月由急诊科兼院前(两栖型)急救出车的1 301例病例作为"两栖型"院前急救的对照组;2004年1~10月由专职院前科出诊的1 574例作为专业化院前急救的急救组。比较和分析两组间救治效果。结果:急救组和对照组间的平均急救半径,病情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院内反应时间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短(P<0.01);院前死亡率急救组较对照组低(P<0.05);现场处置率、救治有效率急救组较对照组明显高(P<0.01)。结论:院前急救模式对患者的救治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专业化院前急救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两栖型",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也是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小琴  梁妙玲 《华夏医学》2006,19(5):967-968
贵港市急救中心由我院急诊科改建而成,承担贵港市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与转运任务。急救网络覆盖城乡,急救半径城区3~8km,乡镇10~50km。2005年我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出车4596次,急救病种主要以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面对如此繁重的院前急救任务,而且面对的患者往往病情重、病情变化快,造成护士的劳动强度和精神压力甚大,护理风险亦随之增高,护理风险是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损失和(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1]。我院急救中心通过预见性分析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使急救半径缩短,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加快,急救站建设加强,服务质量提高,有效改善疾病预后,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完善急救网络布局方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方案。方法建立正方形急救站服务面积模型,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以75%救护车能够达到的平均行驶速度、8 min道路行驶时间、道路曲度系数1.6为布局参数,制定布局方案,北京市城区理论上共应规划建设200个急救站。结论北京市城区建设200个急救站,75%的救护车在执行任务时的急救呼叫反应时间能够达到12 min,接近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相似文献   

13.
徐俊 《四川医学》2012,33(10):1750-1752
目的分析影响心肺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因素,探讨提高院前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院外心肺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CPR成功的因素。结果院外CPR218例中,自主循环恢复4例,复苏成功率1.83%。急救反应时间平均15min。结论缩短急救半径,在群众中大力普及CPR,院前急救团队密切配合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才能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康定地区132例院前死亡患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兵 《四川医学》2009,30(8):1280-1282
目的了解康定地区院前死亡患者的情况,寻找降低院前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办法。方法对2003年3月1日-2009年2月28日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的性别、年龄、死亡谱、季度分布、急救半径、出诊时间、病死率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中,男女比例为2.88:1,平均年龄46.6岁;院前死亡谱前4住依次是创伤64例(48.48%)、死亡原因不明37例(28.03%)、心血管疾病11例(8.3%)、脑血管疾病9例(6.82%),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55.30%,8公里以外占44.70%,全年12个月院前死亡人数无明显差异,病死率7.13%。结论本结果可为建立高原地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高原地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降低院前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急救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6-12-30-2009-09-10院前12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急救过程. 结果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男女比为2.4: 1.以60岁以上、冬季、每日6~12时的心搏骤停患者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95.00%的第一目击者呼救反应时间在10 min以上,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7 min,无社区急救人员参与救治,患者最终自主循环恢复率为3.88%. 结论 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病死率极高,加大对全民心肺复苏普及,开展社区急救是提高院前心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弄清县市120院前急救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及医院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收集、统计、分析本院200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院前急救资料。结果:全年出诊3401次,救治患者3019人次,死亡141人;无效出诊619次,占出诊比例的18.2%;欠费755次,占出诊比例的22.2%;呼救比较集中在上午8时后至晚上24时前,中位数16.471;急救半径中位数9.55km;急救反应时间中位数是18.24m in;院前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中毒、小儿内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院前死亡前五位的病因依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及溺水;儿科出诊以新生儿、婴儿及学龄儿童为主。结论:创伤是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心脑血管疾病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新生儿疾病是小儿内科第一位的出诊原因。县市级医院的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的特点,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9616例“120”出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结果院前急救的特点为:“120”呼救出诊逐年增多,外伤以车祸为主,内科以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占多数,院前猝死主要是心源性猝死,“120”急救半径5km以内出诊频率最高,抢救效果较好。结论快速高效的急救护理措施是院前急救的重要保证。必须强化急救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法律意识,严格掌握急救护理原则,熟练运用各种急救护理技能,尤其是心脏电击除颤术,各类创伤的紧急救治和安全转运,同时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和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院前急救治疗在口服农药中毒病人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83例经院前急救治疗的口服农药中毒病人的服毒量、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与17例未经院前急救治疗的病人作比较。结果:院前急救治疗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低于非经院前急救治疗的病人,抢救成功率均高于未经院前急救治疗的病人。结论:经院前急救干预治疗的病人由于提前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使病人住院费用降低,抢救成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成败原因,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06年12月~2011年11月有完整资料记录的396例心搏骤停(CA)患者(晚期肿瘤,慢性疾病终末期除外)的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PR开始时间,地点、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5例5 min内开始CPR,抢救成功86例,成功率为52.1%;85例5~10 min开始CPR,抢救成功29例,成功率为34.1%;其余140例10 min后开始CPR,抢救成功0例,说明5 min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后。院内CPR 140例,抢救成功80例,成功率为57.1%;院前CPR 256例,抢救成功35例,成功率为13.7%,说明院内CPR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CPR成功率;2 min内电陆除颤CPR成功率(54.2%)明显高于2 min后电陆除CPR成功率(34.0%);有气管插管CPR成功率(34.1%)明显高于无气管插管CPR成功率(13.0%);气管插管并接呼吸机CPR成功率为39.1%,明显高于未接呼吸机(包括气管插管和未气管插管的患者)CPR成功率(10.7%);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尽早正确有效的CPR、电击除颤及熟练气管插管是CPR成功的关键,要提高CPR成功率必须加强专业急救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急救网络,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密切配合,普及全民急救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鄢涛  王森  谭鸿  姜伟  刘辉  李远建  胡壮俐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923-1925,F0003
目的了解德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点,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管理水平。方法选用德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救护记录单为调查表,调查对象为2009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德阳市急救中心所有院前急救患者,共16 265例,采用现况研究。结果①16 265例患者平均年龄(45.23±17.46)岁,男女性别比为1.18∶1,职业以工人(38.26%,6223/16 265)最多。院前急救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分别为(1.89±0.82)min、(14.22±5.23)min、(14.33±4.34)min、(13.12±4.35)min。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是创伤(38.80%,6311/16 265,)、脑血管病(18.73%,3047/16 265)、心血管病(17.54%,2852/16 265)、呼吸系统疾病(9.67%,1573/16 265)、中毒(6.00%,975/16265)。院前急救病例一年中以冬夏季最多(62.99%,10 245/16 265);一天中以昼多夜少分布,高峰时间是8:00~24:00(86.74%,14 108/16 265)。院前急救出诊半径为(8.15±3.25)km,区域分布以市区为主(52.36%,8517/16 265),城郊与农村次之。②死亡病例与非死亡病例调度时间、到达时间、返回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现场时间死亡病例比非死亡病例明显延长(P〈0.05);院前死亡病例以〉60岁最多,占54.30%(638/1175);死亡原因以脑血管疾病(28.34%,333/1175)、心血管疾病(24.94%,293/1175)和创伤(22.38%,263/1175)为主。结论德阳市院前急救有其自身的流行病学特点,本调查为德阳市院前急救的管理和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