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舒秀 《中外医疗》2009,28(36):77-77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行手术后采取肠外营养支持(PN)与肠内营养支持(EN)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营养支持前后分别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组营养支持前后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PN组和EN组的Alb,Prealb和TFN在营养支持后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PN组与EN组间各营养指标差异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营养疗法对胃癌患者术后康复很有帮助,且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有更多优点。  相似文献   

2.
胃癌根治术后肠外与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肠外营养与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对患者疾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胃癌根治术后的患者按营养方式不同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和肠内外营养联合组(EN+PN组),两组分别为30、34例,对患者术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N+PN组患者在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单独P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TFN、PA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B、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外营养联合应用可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及蛋白的合成,减少住院时间,且并发症少,可作为胃癌术后的首选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营养支持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24例,单独肠外营养(TPN)10例,肠内+肠外营养(EN+PN)14例.对两组营养支持实施情况、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比较.同时分析术前4天及术后14天的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PN组患者在术后营养获得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善均不及EN+PN组,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EN+PN组,EN+PN组术后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实施时间明显短于TPN组(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给予EN+PN支持治疗较TPN有更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探讨食道癌病人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择食道癌病人115例,术前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n=38)、肠内营养组(EN组,n=38)及肠外、肠内营养联合应用组(EN+PN组,n=39),同时将只进行常规补液的食道癌病人42例作为常规补液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补液,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再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平均费用、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4组病人体重均较术前下降,其中常规补液组和EN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而PN+EN组和PN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与常规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PN+EN组和PN组病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与常规补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组病人的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但低于PN+EN组和PN组(P〈0.05),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高于常规补液组(P〈0.05),但与术后第1天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8天常规补液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无明显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甚至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常规补液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其它3组(P〈0.05)。PN组的日均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费用高于EN组和PN+EN组(P〈0.05)。EN组和PN+EN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PN组和常规补液组(P〈0.05)。PN组、EN组和PN+EN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常规补液组(P〈0.05)。结论:食道癌病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避免单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并可降低手术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达到最佳的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5.
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65岁以上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38例,术后随机分为PN组(n=20)和EN组(n=18)。检测营养支持前后营养指标、氮平衡,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营养支持费用、各种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2组患者之间的营养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组内营养指标如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在营养支持后均显著升高(P〈0.05);2组术后第8天营养支持后患者均由负氮平衡转为正氮平衡(P〈0.05);EN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PN组明显缩短(P〈0.05),EN组营养支持费用较PN组降低(P〈0.05)。2组观察期间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老年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给予EN比PN更有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天数,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贲门癌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 将96例食管、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EN组给予肠内营养,PN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EN组术后8天PA水平高于PN组;TBIL、GGT均低于PN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N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提前于PN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N组,营养支持费用明显少于PN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42%,明显低于PN组的29.17%(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王文忠  高峰  张丽 《内分泌外科杂志》2010,4(3):176-178,195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与肠外营养(PN)联合肠内营养(EN)治疗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疗效.方法 29例SAP随机分为TPN组(14例)和PN+EN组(15例),并均行非手术治疗14 d,观察疗效及化验指标的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治疗14 d后,各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SP)、血钙(Ca2+)、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较营养支持前均显著升高(P〈0.05);各组血糖、血清淀粉酶、血WBC均较营养支持前显著下降(P〈0.05);各组血总胆红素(T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EN组血WBC显著低于TPN组(P〈0.05),其余化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N+EN组评分显著低于TPN组(P〈0.05).PN+EN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结论 PN联合EN治疗SAP优于TPN.  相似文献   

8.
魏飞 《当代医学》2014,(36):83-84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营养实施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食管癌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2组(n=20)。比较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术后营养情况、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术后第1、8天患者体质量较术前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术后第3天较术前明显下降,但术后第8天不同程度回升,尤其EN组更加明显,与P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恢复肛门排气和排便的时间明显短于PN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组患者肺部感染、心血管疾病、静脉炎、腹泻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腹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肠内外营养支持联合应用在外科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和平  李贺 《安徽医学》2010,31(12):1450-1451
目的对比研究危重症患者肠外营养+肠内营养(PN+EN)联合应用与肠外营养(PN)支持的效果。方法对比观察营养支持后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总蛋白(TB)、转铁蛋白(TRF)等营养指标以及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差异。结果 PN+EN组患者经EN支持后血清TB、TP、TRF均较EN支持前明显升高(P〈0.05),EN支持后患者的TB、TP、TRF均较PN组明显升高(P〈0.05)。PN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EN组。结论 PN+EN联合应用可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是危重症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EN组)和36例行肠外营养支持(PN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论:EN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的下降速度均明显小于PN组(P〈0.01或P〈0.05),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总费用亦明显低于PN组(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共出现并发症21例次,EN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及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1.
陈爱华 《广西医学》2014,(2):207-209,212
目的:探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肠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2例,含谷氨酰胺肠内营养组( Gln组)给予含谷氨酰胺营养液肠内营养,常规肠内营养组( EN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 PN组)给予普通肠外营养,3组疗程均为10 d。观察3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10 d的营养、免疫指标及手术情况。结果术后10 d,Gln组体重(BW)、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肌围(AMC)、白蛋白(ALB)均明显优于EN组和PN组(P均<0.05),且ALB高于PN组(P均<0.05),总蛋白(TP)低于EN组(P<0.05),术后10 d,Gln组CD4+、CD4+/CD8+、IgA明显高于EN组(P均<0.05),CD8+明显低于EN组,并且CD4+、CD4+/CD8+明显高于PN组(P均<0.05)。3组肛门排气时间、拆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Gln组、EN组长于PN组(P<0.05)。结论应用含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对改善肠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韩小英  徐岚 《吉林医学》2013,(31):6460-6462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营养治疗方法。方法:经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筛查出有营养风险腹部手术的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治疗组为EN+PN+治疗膳食,对照组为PN+治疗膳食。对比观察营养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L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等营养指标以及血浆IgG、IgM和IgA免疫指标。结果:治疗后14 d,治疗组ALB、Hb、LC和TSF值均高于对照组,AL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gG、IgA治疗组恢复较快并超过术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地选择营养治疗方式,及时地调整EN、PN的比例,使营养治疗更加合理,能促进患者术后更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肠内营养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营养代谢和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内组)35例和肠外营养组(肠外组)33例,分别给予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和等氮、等热卡的肠外营养,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蛋白和累积氮平衡水平、肠黏膜通透性、血浆免疫球蛋白lgG和IgM水平以及感染有关并发症、营养治疗费用等的差异。结果不同营养支持6d后,肠内组血浆谷氨酰胺(422±54)μmol/L、累积6d氮平衡(30.3±24.0) mg/kg,lgG和lgM分别为(12.4±1.9)g/L和(1450±760)mg/L,均高于肠外组(均P<0.05);用药前后甘露醇/乳果糖比值的差值为0.036±0.019,高于肠外组的0.013±0.011(P<0.01);肠内组发生感染并发症3例,肠外组5例;肠内组的营养治疗费用低于肠外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营养代谢,维护其肠黏膜屏障,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4.
机械通气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彦斌 《医学综述》2009,15(22):3513-3514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8例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和[肠外营养(EN)+肠内营养(PN)]组,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支持状况及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N+EN组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上臂肌围等指标与TPN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PN+EN组并发症、病死率均较TPN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规范化支持能显著降低危重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危重患者获得合理、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机体炎症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及肠外营养(PN)组,各40例,EN组于术后第1天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PN组于术后第1天给予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IgG、氮平衡(NB)、总蛋白(TP)、血清蛋白(ALB)]、MDA、SOD及炎症因子白介素-2、6、8(IL-2、6、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情况。结果:与术后1d相比,两组治疗术后7dIgG、NB、TP、ALB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而EN组术后7d各营养指标改善效果优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SOD水平显著下降,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而EN组术后第7天MDA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N组MDA值高于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IL-2、6、8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术后第7天两组IL-2、6、8和TNF-α水平低于术后第1天,且EN组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机体营养,调节血清sOD、MDA变化,降低机体炎症应激性反应,促进机体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梁常凯 《当代医学》2013,(34):38-39
目的:观察胃切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行胃切除术患者42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两组,EN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PN组采用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8 d后的体重(WT)、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肛门排气时间和营养支持费用,以综合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体重(WT)、TP和Alb两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BIL,EN组(16.3±8.1)ìmol/L、PN组(23.5±9.3)ìmol/L;肛门排气时间,EN组(59.1±8.5)h,PN组(73.5±12.2)h;营养支持费用,EN组(5.3±2.1)百元,PN组(38.6±7.1)百元。两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胃切除中的应用安全简便,可以促进肠功能恢复、缩短治疗时间、节省治疗费用,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3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8天维持目标量。于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3天、7天检测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TLC)、白细胞介素6(IL-6)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结果2组T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PA高于PN组,术后第7天TP、ALB高于PN组,术后第7天IL-6低于PN组(P〈0.05);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EN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降低IL-6的表达,对疾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