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在高危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对48例高危出血患者行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观察有无出血加重及透析器凝血情况。结果未发生出血加重及透析器严重凝血。结论对有出血倾向的,尤其是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抗凝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血液透析滤过,应用无肝素方法对伴有明显出血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3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出.血倾向患者接受无肝素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过程中每20~30分钟用0.9%生理盐水100~150ml于动脉端(滤器前)冲洗1次,观察滤器凝血情况及滤器容量下降率。结果:23例治疗中无一例死亡。首用透析滤过器凝血情况及容量下降率较复用的透析滤过器好。结论:对有出血倾向的尤其是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采用无肝素透析滤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肾功能衰竭伴有活动性出血或伴出血倾向患者行血液透析(HD),应用普通肝素常规抗凝有加重出血的倾向,对此我们应用血仿膜肝素吸附法联合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无肝素透析在EHF高危出血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崔美松李小林车敏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2医院132011)常规血透为防止体外循环凝血,常用肝素进行抗凝。但对流行性出血热(EHF)高危出血的病人来说,使用肝素可加重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或因此使病人失去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无肝素透析治疗高危出血患者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预冲、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敲打透析器,开大流量,保证操作顺利进行。结果除个例因特殊因素重新更换透析器重新透析外,大部分达到防止再度出血的效果。结论此操作行之有效,安全可靠,且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吴小宁 《华夏医学》2006,19(5):1047-1049
肝素作为一种抗凝效果确切的抗凝剂已广泛应用于血液透析(HD)中,但其引起出血的并发症居高不下.据文献报道出血的发生率达到了10%~30%.为了防止HD中的出血并发症,尤其是高危出血尿毒症患者能通过HD获得救治,人们进行了许多抗凝方法的探索和尝试,从20世纪50年代的体外肝素化到20世纪70年代的边缘肝素化和周期生理盐水冲洗法无肝素透析 (HFHD).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先后出现了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低分子量肝素(LMWH)、前列腺素、水蛭素、蛋白酶抑制剂等抗凝法.这些方法各有其临床应用价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并发症.吸附法无肝素透析(HCHD)作为一种不用肝素抗凝的透析方法,经国内外学者的长期研究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应用,1994年王淑芬等成功应用HCHD于临床[2].研究表明该法不干扰体内凝血机制,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7.
8.
刘惠 《柳州医学》2008,21(2):104-105
血液透析过程最常用肝素抗凝,但因肝素抗凝效果欠稳定,易凝血或出血并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特别是有活动出血或有高度出血危险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如何进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透析通常使用适量的肝素抗凝,使患者全身肝素化,以防止体外循环凝血影响透析效果。对有活动性出血的尿毒症患者,全身肝素化,可以加重患者出血导致死亡[1]。对于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的患者通常采用无肝素血液透析[2]。宁波市第二医院血液透析室对无肝素血液透析方法进行了改进,经过临床观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钟雪清 《右江医学》2006,34(4):456-457
血液透析一般采用肝素抗凝,但对高危出血的病人用肝素会加重出血[1]。我院自1998年开始对83例合并出血的病人进行无肝素透析426人次,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83例患者中,男47例,女36例;年龄7~60岁,平均年龄40.8岁,其中尿毒症晚期合并消化道出血52例,挤压伤综合征引起急性肾衰26例,多囊肾破裂出血5例。2.透析方法①透析器的选择及准备:选用抗凝性能良好的仿膜透析器。将透析器和各管道连接,并把透析器及透析管道内的福尔马林消毒液排尽,然后用1000 ml生理盐水冲洗并排尽空气,再用500 ml生理盐水加肝素20 mg,血泵以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局部枸橼酸抗凝在连续性血液净化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高危出血倾向患者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7例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局部枸橼酸抗凝组(RCA组)43例,行血液净化106例次;对照组24例,行无肝素血液净化87例次。监测全血ACT(活化凝血时间)、观察体外循环凝血情况;监测血清游离钙、枸橼酸、血钠、碳酸氢根浓度;监测血尿素氮、肌酐、治疗时间、实际超滤量等。结果RCA组:置换液输入前WBACT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输入置换液后两组滤器后WBACT(s)较滤器前在2、4、6h各时间点的延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患者碱剩余(BE)及PH值无大幅度上升,无碱中毒出现;体内ACT较治疗前无明显延长。两组滤器凝血、静脉壶凝血情况、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以及治疗时间和实际超滤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游离钙、钠、碳酸氢根浓度及体外活化凝血时间(AC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未发生高钠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并发症。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时,局部预冲式枸橼酸抗凝体外抗凝效果确切,对体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并发症少,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股静脉临时置管与动、静脉直接穿刺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对30例股静脉临时置管及30例动、静脉穿刺的血流量及相关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股静脉置管的血流量不足及血管破坏发生率明显低于动、静脉穿刺。结论比较相对而言,股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不失为更理想的临时通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超声多普勒血流监测在高危妊娠晚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接收的50例高危妊娠晚期孕妇为观察组,50例正常妊娠女性为对照组。观察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end diastolic velocity,S/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有无舒张期早期切迹,并比较不同超声S/D值及有无舒张期早期切迹的高危妊娠晚期产妇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S/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发生舒张早期切迹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RI及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D值正常者比较,S/D值异常者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更低,发生早产、新生儿窘迫及转ICU的比例更高(P<0.05)。与无舒张早期切迹者比较,存在舒张早期切迹者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更低,发生早产、新生儿窘迫及转ICU的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量子宫动脉参数有助于评估高危妊娠结局,其中S/D及舒张早期切迹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翔 《四川医学》2010,31(7):969-971
目的分析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透析高血压的影响。方法按透析中是否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分为A组(透析+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67例,B组(单纯透析)31例,A组使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3000~6000U,2次/周,所有患者均采用费生尤斯4008B透析机透析,2次/周,4h/次,透析前血压均控制在(90~140)/(60~90)mmHg。分别观察透析开始及透析后每30min血压,分别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发生透析高血压的例数。结果在透析过程中A组发生透析高血压24例(35.82%),B组发生透析高血压6例(19.3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透过程中A组在透析60~240minSBP平均均处于增高状态,在90、120、150、210、240min时,A组SBP升高值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过程中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使患者血压高,且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对应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的患者,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应减少剂量或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枸橼酸钠抗凝技术在高危出血风险患者血液净化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152例行 连续血液净化治疗伴高出血风险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按时间段分为两组, A组(68例)采用肝素钠抗凝法, B组(84例) 采用局部枸橼酸钠抗凝法。观察两组滤器、静脉壶的凝血情况,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滤器前后全血活化凝血时间及 电解质等指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滤器和静脉壶凝血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降低 (P<0.05),且患者新发出血和原有 出血加重发生率也大大下降;A组滤器后活化凝血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在治疗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延长 (P<0.05),而B组滤器后的ACT浓度在治疗后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 pH,Na+,HCO3 –,Ca2+浓度均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局部枸橼酸钠抗凝技术在连续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可取得良 好的局部抗凝效果,出血风险低,是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理想的体外抗凝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7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膜透析患者的7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发生情况设为感染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分析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记录单发腹膜炎和多发腹膜炎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 76例腹膜透析患者,未发生腹膜炎患者30例(39.47%),46例(60.53%)患者感染腹膜炎56例次,其中1例感染4次,2例感染3次,4例感染2次;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原发疾病、体重指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透析液浓度、透析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文化水平、民族、高糖透析液使用、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一般非条件Logistic分析,年龄[OlR=1.893 (95% CI:1.512,3.026)]、文化水平低下[OlR=2.318(95% CI:1.389,3.225)]、民族[OlR=0.724(95% CI:0.389,0.895)、C反应蛋白水平[OlR=0.724(95% CI:0.389,0.895)]、白蛋白水平[OlR=1.595(95% CI:1.090,2.335)]、血钾水平[OlR=1.625(95% CI:1.079,2.449)]、高糖透析液使用[OlR=1.186(95% CI:0.822,1.710)]均是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单发腹膜炎缓解例数多于多发腹膜炎(P?<0.05),多发腹膜炎患者拔管率及病死率高于单发性腹膜炎(P?<0.05)。结论 患者年龄、文化水平、民族、高糖透析液使用、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钾是腹膜透析发生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多发性腹膜炎患者拔管率增加,预后差。临床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干预可有效提高腹膜透析腹膜炎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何青莲  付平  崔天蕾  钟慧 《四川医学》2013,(12):1802-1804
目的 观察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的变化,对比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脂影响的差别,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方法 纳入血液透析治疗组56例,腹膜透析组48例,所有患者均在透析治疗前及治疗 12个月时测定血浆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糖(Glu)等指标.结果 经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TG较透析前明显升高(P<0.05),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TCH,TG,LDL,LDL/HDL较透析前均明显升高(P<0.05),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患者比较,前者TCH,LDL,LDL/HDL高于后者,ALB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透析治疗加重脂代谢紊乱,腹膜透析患者脂代谢紊乱更明显,可能与含糖腹透液的使用及白蛋白大量丢失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腹膜透析患者血压及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方法 155例高血压肾病或肾性高血压腹膜透析患者经过2周安慰剂导入期筛选出13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5例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和贝那普利口服;对照组60例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和贝那普利口服,治疗12周后随访血压12周,每2周随访1次,观察2组24h动态血压(ABP)的平均SBP(MSBP)、平均DBP(MDBP),白昼SBP、DBP,夜间SBP、DBP和MBPS阳性率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MSBP、M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2组治疗后白昼和夜间的SBP、DBP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幅度比对照组降低幅度大(P<0.01);对照组治疗后MBPS阳性率为43.0%,治疗组为2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可降低高血压肾病或肾性高血压腹膜透析患者的SBP、DBP和MBPS。  相似文献   

19.
张智敏  程圣英  高爽  李洋 《中国医学工程》2004,12(5):100-100,102
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透析病人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治疗反应.方法75例肾移植术后病人无尿或者少尿需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共透析573例次,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每次血透开始时从血管通道注入.结果所有病人无1例出血倾向加重,也未见血管通路及透析器凝血.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用于肾移植术后病人的血透抗凝治疗安全,有效,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济南铁路职工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数据库中抽取连续5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健康查体的济南铁路局在职职工28 774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体检资料按年度和统一标准进行血压和相关信息的提取和统计描述性分析.结果:2006年至2010年期间济南铁路职工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41岁以前逐年升高趋势明显,41岁以后逐年升高趋势趋缓(P<0.01);不同年龄组比较,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30岁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最高,为49.65%,51~60岁发生率最低,为39.35%;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靶器官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人群(P<0.01).结论:济南铁路局在职职工正常高值血压发生率逐年增加,而且有年轻化趋势;同时正常高值血压人群中靶器官损伤明显增高.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而且干预年龄应提到30岁以前,以有效预防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