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脑为"元神之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或称“脑髓”,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是精髓和神明汇集发出之处,又称为元神之府。《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本草纲目》载:“脑为元神之府。”所谓“元”者,乃起始而混然未分之谓也,《尔雅·释诂》云:“元,始也”。人体初生之神则曰“元神”,即元始之神,是曰“先天之神”,先天主生不主用。1脑为“元神之府”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在治疗脑髓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定的优势的特点。《内经》有很多关于脑髓及脑病的论述,是中医脑病学说的奠基,对研究治疗脑病具有重要的意义。1 对脑髓物质基础的认识《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说明脑是髓的汇集之处,脑髓是脑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脑的生成肇始于胚胎,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灵枢·经脉篇》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男女媾合,两精相搏而凝成胚胎,人既由精始,脑亦由精所生成。肾藏精生髓,出生之后,脑髓继续由肾精所转化,肾精充足, 髓海得养,脑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物质基础,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为中医脑病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对《内经》论脑文献进行整理研究,旨在发掘中医有关脑的理论,以更好地发扬中医特色。1 脑的解剖与物质基础《内经》已观察到脑位于人体之首,寄居于头颅骨内,由髓汇聚而成。《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指出了脑上抵颅盖,下至风府穴。这一部位实际上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风府穴以下脊骨内之髓,称脊髓。脊髓经顶后髓孔上通于脑,合称脑脊髓。明代李梃明确指出:“脑者髓之海,…  相似文献   

4.
现代生理学对脑的记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迄今,由于解剖、生理学的发展,才开始认识了大脑的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等,并创立了分析器学说。然而,祖国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内经》中记载了脑的许多生理和病理。例如《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祖国医学发展到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第一次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代医家汪昂的  相似文献   

5.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与五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根据高脂血症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痰浊”、“血瘀”的范畴。中医对脂质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津液学说和膏脂学说。《灵枢·卫气失常》曰:“人有膏、有脂、有肉”。《礼记·内则》云:“脂,膏以膏之。”《说文解字注》说:“膏,肥也”;孔颖达疏:  相似文献   

7.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难治病之一,属中医的郁证、癫狂范畴。目前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疗法尚未形成共识,笔者综合近几年学术界的见解,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如下。1 生理病理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中精气充盈则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就健全,就能充分发挥其“精明之府”的生理功能。反之,肾中精气不足则髓海失常,而形成髓海不足的病理变化。《灵枢·海论》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胃,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此可见,肾虚精髓不足是老年痴呆病的病变基础。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有关,谓“脑为元神之府”;清…  相似文献   

8.
甲诊临床浅识孙咸茂,黎涛,赵辉(青岛市401医院266071)关键词甲诊,望诊,临床应用甲诊属中医望诊范畴,源于《内经》,发扬于后世。《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灵枢·天年...  相似文献   

9.
利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进行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舌像诊断属中医“四诊”中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和特有的经验结晶。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察舌辨证的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内热相搏,……舌焦唇槁.”《灵枢·热病》:“舌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的“精”字其含义约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泛指人体中的精微物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灵枢·本藏》:“是故五藏主藏精者也。”二、指人身先天之精。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  相似文献   

11.
小议女子胞     
<正> 《素问·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肝、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女子胞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历代医家多释为子宫。全国统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亦云:“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呈倒梨形。”笔者认为《内经》通篇没有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作任何论述,也未论及其为何物,故女子胞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可能为男女皆有,而非女子独有。据《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  相似文献   

12.
试论高脂血症与脾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医历代经典中虽无与之相对应的病名 ,但现代多数中医学者均认同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痰浊的形成与脾虚失运密切相关 ,本文试就高脂血症与脾虚的关系作一理论上的探讨。1 膏脂与血脂中医古籍中虽无“血脂”之名称 ,亦无“高脂血症”之病名 ,但不乏与之相关的论述。《灵枢·五癃津液别》云 :“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 ,内渗于骨空 ,补益脑髓 ,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论》云 :“人有脂、有膏、有肉。”并根据人的形体不同而分“脂人”、“膏人”“肉人” ,其云 …  相似文献   

13.
气血学说历来被认为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无论在生理、病理上都起着极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想从中医整体观念的角度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对祖国医学“血”的生成谈谈认识,谬误之处,望得到老师点拨指正。 1、脾胃生“血”包括造血原料和养分的摄取过程: 《灵枢·营卫生会篇》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灵枢·决气篇》更明确地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  相似文献   

14.
膜原亦作募原,《内经》中即有多篇见及。如《索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得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相似文献   

15.
对中医学“脑为髓之海”说脑动力学特征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中医学论中医学对脑的认识,堪称为敬畏有加,且不失高瞻远瞩之大气。例如《素问·奇病论》则以谦恭之态尊称“髓者以脑为主”、“脑为髓之海”。何谓之髓?据《国语字典》注称:“髓者,精髓也,乃事物之精要部分”。这就是说,人生命精华、精要部分当以脑为主;进而更给脑一个理念性类比,说脑者乃生命精华、精要部分汇萃之大海。那么,什么又是生命精华、精要部分呢?《素问·脉要精微论》则从生理及病理角度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此即说,以生理论,头脑是收藏贮存聪明才智等精纯物质的府第;以病理论,当人头脑不支,双目凝视时,…  相似文献   

16.
谈“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曹大明(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灵枢》,中医名词《灵枢·本神》篇说:“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素问·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在《内经》的其它篇章如《灵枢·官能》篇亦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相似文献   

17.
许多中医眼科文献在谈到治目病的体会时 ,常会提到“开通玄府” ,什么是玄府 ?玄府和眼睛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开通玄府 ?怎样开通玄府 ?本文汇集历年文献 ,希望给这些问题一个粗浅的答案。1 玄府学说的渊源玄府一词最早见于《素问》[1] ,《素问·水热穴论》云 :“所谓玄府者 ,汗孔也” ;《素问·调经论》云 :“腠理闭塞 ,玄府不通 ,卫气不得泄越 ,故外热” ;《灵枢·小针解》中也出现了“玄府者 ,汗孔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有“汗濡玄府”。王冰在对《内经》的注疏中也提出 :“汗液色玄 ,从空而出 ,以汗聚于里 ,故谓之玄府。”可…  相似文献   

18.
祖国医学对促、结、代脉的认识不尽相同。如对于促脉,《内经》认为系急促之脉(《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又有认为系急促之中有一歇止者,如《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对结脉,《内经》中已有结动之名(《灵枢·始终篇》:“六经之脉不结动也”),但未言其脉象。《难经·十八难》中提出:“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但未提及脉之迟数。至《伤寒论·辨脉法》始提  相似文献   

19.
215例中风发病及死亡的时间节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如《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与四时相副”(《灵枢·刺节真邪》)。并在这种“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广泛地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节律。现代时间生物医学认为,生物体通过神经、激素和细胞定时系统协同的作用,增强其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其生理病理在时间上与昼夜、四季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内经》中"神”与针灸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医学、自然哲学和道教都认为 ,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精、气、血是“神”形成的物质基础 ,“神”寓于精气之中。宋·虞庶云 :“神者 ,精气者之化成也”,表明人身之神是由精气化生而成的。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应用大量篇幅论“神”,《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 ,人之神也”。《灵枢·小针解》:“神者 ,正气也”。《平人绝谷》云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 :“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可见《内经》中之神就是人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