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PJ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结合文献资料报道.结果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则类似肿瘤性病变.CT表现1例正常,1例考虑为颈内动脉瘤,1例为海绵状血管瘸.MRI 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术前考虑脑膜瘤可能,海绵状血管瘤或其他性质病变待排.结论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表现各具形态及影像学特点.MRI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价值,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TCCS)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男6例,女3例)均经脑血管造影术证实。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通过颞窗和眶窗进行扫查。沿颈内动脉颅内段走行仔细探查海绵窦瘘的异常彩色血流团,测量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眼上静脉的血流频谱。结果9例颈动脉海绵窦瘘,7例(A型)经颅超声可明确诊断,1(D型)例可疑诊断,1(B型)例漏诊。确诊的7例均可探及明显的海绵窦瘘彩色血流影,患侧颈内动脉呈高速低阻血流频谱,眼上静脉血流速度亦显著加快。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A型颈动脉海绵窦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德炯  钟平  谢惠琴  韦大荣  代茹  宋丽娟 《贵州医药》2006,30(12):1078-1080
目的评估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MRI影像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hotoshope软件在经海绵窦冠状位颈内动脉C2、C4段切面间进行划线标记,肿瘤生长超越外侧壁连线视为海绵窦侵犯,达外侧壁连线但未超越视为海绵窦可疑侵犯,达中心点连线视为海绵窦无侵犯,并与手术对照及结合脑膜病理活检。结果MRI视为海绵窦侵犯的手术证实符合率为及阳性预告值(PV )均为95%,MRI视为海绵窦无侵犯的手术证实符合率及阴性预告值(PV-)均为100%。结论MRI术前评估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s,CCF)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3例外伤性CCF患者,其中1例双侧病变,采用经动脉途径可脱球囊行栓塞治疗,颈内动脉闭塞3支(3/14);2例自发性CCF,分别采用Onyx栓塞系统经颈外动脉、经岩下窦微弹簧圈填塞海绵窦。结果可脱球囊栓塞13例患者,14支颈内动脉病变,11支闭塞瘘口、保持颈内动脉通畅,闭塞3支颈内动脉。CCF症状痊愈,术后无脑缺血并发症;2例自发性CCF采用Onyx和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愈。结论可脱球囊栓塞是治疗CCF最有效的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复发和颈内动脉闭塞比率。微弹簧圈和液体栓塞剂应用可提高复杂CCF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6例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径路、可脱球囊栓塞,其中2例结合开颅手术治疗。结果:6例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一海绵蜜瘘患者主要症状消失,1例患侧失明末恢复。结论:可脱球囊手术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或结合开颅手术进一步孤立瘘口的方法对治疗复发性、难治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分析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均获成功。其中5例保持颈内动脉通畅,讨论了球囊栓塞术的方法,治疗效果及球囊充填剂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征性改变以及间接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2007年至2014年间8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CT轴位图像、冠状位图像特点及增强扫描图像特点,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者增强图像及后处理图像明确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及眼上静脉均同时强化,患侧海绵窦、眼上静脉增宽,1例眼外肌增粗。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运用可以准确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原因,及时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6月-2007年6月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8例海绵窦肿瘤性病变患者临床和MRI资料,总结各类海绵窦区肿瘤的MRI表现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体会。方法 24例治疗中主要使用球囊微导管,4例使用钨丝螺旋圈。16例经股动脉入路,8例经颈动脉入路。结果 16例球囊2例钨丝微螺旋圈闭塞瘘口并保留颈内动脉通畅,6例球囊闭塞颈内动脉。2例钨金属弹簧圈栓塞颈外动脉海绵窦瘘。结论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应注意尽可能保留颈内动脉通畅。  相似文献   

10.
易伟 《江西医药》2013,(8):712-714
目的探讨尿毒症合并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眼部临床表现及诊治要点,以减少临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尿毒症合并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病因、病理生理、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结果 2例尿毒症患者均以眼部症状作为首发临床表现,早期诊断较为困难。例1患者诊断为尿毒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及家属因手术风险大拒绝行一切手术治疗;目前暂以颈动脉压迫,预防左眼球结膜感染等保守治疗为主。例2患者转外院行伽马刀治疗。结论临床上遇有不明原因的搏动性突眼、结膜充血水肿、眼肌麻痹、视力下降等表现的尿毒症患者时,应仔细询问病史考虑到尿毒症合并自发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尽快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避免误诊,为患者能够尽快接受相应的、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自1974年Serbinenko首创同轴可脱性球囊导管技术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以来,该技术经过不断改良已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现将2000年至2004年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应用球囊导管技术栓塞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栓塞疗法。方法 总结自1998年至今用可脱球囊栓塞治疗68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方法及经验。结果 获得一次治愈63例,瘘口被闭塞而颈内动脉保持通畅,瘘口外闭塞颈内动脉3例;颅底骨折失败2例。但经第二次栓塞仍得以治愈。结论 栓塞疗法安全、有效,并发症低,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曾一  刘月 《中国医药指南》2012,(30):532-534
目的进行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测量患者的海绵窦的内侧壁的结构的显微解剖情况,以便为给患者进行海绵窦区手术时提供正确而又精确的解剖学的数据。方法将15例也就是30侧成人的尸体的头部标本沿颅底和颅盖的分界线锯开颅骨,进行沿着标本的中脑上部的水平切除全部的大脑和间脑的操作。操作时沿着从外向内的方向一点一点逐步的暴露出海绵窦的内侧壁,同时对内侧壁、颈内动脉和垂体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然后沿中线锯开颅底,观察海绵窦与蝶窦外侧壁的关系。结果①海绵窦内侧壁分为蝶鞍部和蝶骨部。②颈内动脉在水平段可向下或外侧弯曲,有46.67%(14侧)的颈内动脉与垂体外侧壁直接相贴,53.33%(16侧)两者之间有间隙存在,测得两者的间距为(2.67±1.03)mm。结论①垂体与海绵窦之间,仅为垂体包膜和一层很薄的疏松的结缔组织。垂体囊为垂体自身包膜,并非鞍隔或其他部位的硬脑膜延续,海绵窦内侧壁是由鞍旁骨膜和垂体包膜构成。②垂体肿瘤易于侵犯海绵窦,可能与海绵窦内侧壁这一解剖学特点有密切关系。③熟悉和掌握蝶窦外侧壁与颈内动脉、海绵窦、视神经等解剖毗邻关系,对经鼻蝶入路鞍区手术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TCCF)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在神经安定麻醉或镇静和全身肝素化下,经股动脉穿刺放入MagicBD或Magic3F/2F微导管,用可脱性球囊和国产钨丝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5例均栓塞成功,血管内拴塞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在颅脑外伤中的发生率为2 5 %左右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海绵窦瘘较为困难 ,微导管可脱球囊技术的发展为此类患者提供了较为安全的彻底治愈的机会[1] 。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2 1例外伤性海绵窦瘘患者 ,男 14例 ,女 7例 ,年龄 2 5~ 5 5岁 ,平均 3 4 7岁。其中左侧CCF12例 ,右侧CCF9例。其中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破裂合并海绵窦瘘 1例。二、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栓塞术前TCD检查 ,压迫患侧颈总动脉行健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观察代偿情况和瘘口情况 ,行患侧颈内动脉造影观察“盗流”情况。栓塞术采用经股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眼眶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CF的CT表现,具有外伤史病人20例.结果 CT主要表现为:①眼球突出;②海绵窦扩大;③眼上静脉扩张;④眼外肌增粗;⑤眶内软组织肿胀.结论 眼眶CT扫描是一种无创的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方法,具有准确、方便、特异等特点,需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olosa-Hunt综合征(THS)的M砌征象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1例THS患者,分别行海绵窦区及眶区MRI平扫和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扫描,2例加作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侧发病,表现为病变侧海绵窦形态发生改变,在T1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缘清楚,颈内动脉被包绕,管腔不同程度变窄,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THS病例有影像学的异常改变,MRI表现对其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可脱乳胶球囊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采用可脱乳胶球囊血管内栓塞的47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9例;年龄17—56岁。瘘口类型均为直接型。47例均存在眼上静脉引流,20例合并同侧岩下窦引流,9例合并岩上窦引流,5例合并岩上窦、岩下窦同时引流,9例经海绵间窦双侧海绵窦引流,4例合并皮层静脉引流。结果45例瘘口采用血管内可脱乳胶球囊技术完全封堵,同侧颈内动脉保持通畅;2例球囊放置困难,经侧支循环评估后采用患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术,同时封堵瘘口。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均缓解,半年随访期临床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可脱乳胶球囊血管内封堵外伤后颈动脉海绵窦瘘安全有效,可使绝大多数直接型瘘口得到理想封堵,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影像诊断(CT、MR)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鞍区占位性病变临床、影像诊断表现(CT和MR)(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等)。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垂体瘤21例,其中垂体大腺瘤16例,垂体微腺瘤5例;颅咽管瘤10例;Rathke’s囊肿5例;脑膜瘤4例;脊索瘤2例;不同病变在生长部位、生长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各有特点,术前正确诊断38例,4例诊断错误,主要原因是病灶较大,定位、定性较为困难。结论 CT发现病灶内钙化有优势,MR显示病灶的范围、血管及周围组织解剖关系优于CT,CT和MR检查相结合,有利于鞍区病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是颅脑外伤后相对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17%~1.01%,约占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75%[1,2]。随着病情的进展,TCCF会导致功能障碍,例如失明及偏瘫,部分病例进展迅速,短期内导致神经[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