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少阳主骨"出自<灵枢·经脉>.手足少阳经的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关节,少阳胆、三焦在脏腑功能上与骨也有着密切联系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偏于骨之体,少阳为枢,流通畅迭,不郁不结,主骨之用.通过阐释少阳胆与三焦及其所属经脉与骨的联系,以及现代医家对此的认识,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治疗骨疾病方面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仲景为少阳伤寒而设的主方.<伤寒论>日:"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为三阳之枢,一旦邪犯少阳,徘徊于半表半里之间,外与阳争而为寒,内与阴争而为热,故往来寒热;少阳经脉络肝属胆.故邪在少阳则经气不利,少阳相火郁而为热,循经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从而胸胁苦满;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故见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不但独效于伤寒的少阳经,只要深刻领会方义,略有加减,即可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各科.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我们认为少阳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关系密切。少阳之经络循行于本病的发病部位。少阳之生理,包括少阳主春生之气、少阳为枢、少阳主骨的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筋骨协调;少阳及其脏腑功能失常则气血不畅,痰瘀内生,脑窍失于清明。基于以上理论则可从少阳论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可采用针刺、推拿、中药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导致的全身代谢性骨病,医家多从肾精亏虚、脾胃虚弱、肝失条达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机。本文认为《内经》的"少阳主骨"学说和OP具有内在统一性,从"少阳主骨"探讨OP的发病机制,可为科研及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久远,早在<内经>中已有"阴虚而阳盛"、"肝气上从"等论述.继<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侧面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并为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病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提出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文章简析少阳病理论及内涵,以及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理论。概述少阳为枢与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少阳生骨方、针刺少阳经穴治疗膝骨关节炎、颈腰痛、软组织疾患及骨质疏松症等方面的确切临床效果和实验证据。以期挖掘和推广少阳主骨理论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内经》中"少阳主骨"理论近年研究颇多,但缺乏系统性总结和回顾。对"少阳主骨"古义进行考析,整理分析"少阳主骨"相关文献,发现当今学者对少阳主骨所主病的阐释主要分为筋痹与骨痿两方面,并试述"少阳主骨"与胆源性骨病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胆石病发作期病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石病依其临床表现,可见于中医学中"肝胀"、"胆胀"、"胁痛"、"黄疸"、"胃脘痛"、"腹痛"、"胆瘅"、"结胸"、"肝气"、"肝胃气"及<伤寒论>中的"少阳病"等相关病种诸章节.有关中医胆病的记载首见于<灵枢·经脉>中,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的记载.<灵枢·胀论>中也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的记载,均指明胆腑有病可引起胁肋部类似胆囊疾病的症状.<金匮要略>中更有黄疸的专章论述,提出了多种治法,其中"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为后世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奠定了基础.常见的胆石病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慢性胆管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等.胆石病根据中医分型可分为发作期和静止期二期.吾师朱培庭教授师从已故著名外科专家顾伯华、徐长生教授,潜心钻研胆石病40余年,在长期临证中发现,胆石病发作期的发病过程中"邪从热化"、"热从燥化"是两个重要的病机,认识这些病机特点将有助于胆石病的防治.本文仅就胆石病的这些病机特点,择其精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傅青主女科>(以下称<女科>)为明末清初医家傅山所蓍.<女科>是临床实用价值颇高的一本妇科专著.其组方简要,辨证详明,一目了然.傅氏治疗月经病重视脏腑经络气血辨证,更以五脏辨证为调经的重点.本文对调经篇中依五脏辨证的十个病证,十一则处方的特色进行系统研究,考查傅氏治疗思想,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中风心悟     
陈荣钟  陈淑慧  陈耀龙 《中医杂志》2004,45(11):876-876
1 识病因,风、火、痰、瘀 外风真中,多有六经形证,然属少见;内风类中,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别,多责之于肝,根源在肾,水不涵木.<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然有肝阳化风之镇肝息风汤证,有热极生风之羚角钩藤汤证,还有虚风内动之大定风珠证,故治有平肝息风,清肝息风,滋阴息风之别.  相似文献   

11.
张建斌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8,28(3):234-236
依据《太素》对督脉经的记载,深入分析和探讨《太素》中对督脉经的认识和特点,并与《内经》《难经》中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比对,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要早于传世督脉经理论,推测《太素》记载的督脉经可能是传世督脉经理论的早期形式。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太素》对督脉经的认识与“脊椎法”的临床实践有关,这可能是督脉经起源的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与厥字相关的病名有多种,部分名称所指的疾病与今天中医内科学的厥证相同或相近,而也有多数疾病并不属于今之厥证,这些名称在后世疾病正名过程中不断被定正。文章将对《黄帝内经》中与厥相关的病名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厥字在名称中的含义及其所指的具体疾病。  相似文献   

13.
《内经》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奠基之作,在许多篇章中记载并肯定了“盟誓”这种做法。《内经》盟誓传统有秘密医学团体活动的痕迹,这决定了其在医学活动中易于产生恭谨保守的心理,出现较深的门户主奴之见,最终形成过分重视古人而不敢自信,缺乏抗论别择勇气的保守消极倾向。另一个方面,《内经》为了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又勇敢地跳 出了狭隘的小团体秘授圈子,摒弃权传己说的作法,对许多内容不尽一致、甚至存在分歧的假说和理论采取了兼收并蓄颇为宽容的态度,这说明《内经》成书时秉承了自由开放精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内经》、《难经》因时而刺的不同选穴规律,为深入理解和临床广泛应用五输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经》、《难经》篇章中关于五输穴、因时而刺的观点为基础,分析二者的不同选穴规律。结论:《内经》、《难经》都高度强调自然与人体节律在治病中的重要地位,而前者注重疾病变化的不同表现与季节的关系,后者注重五脏与所属季节,以及与相同五行属性的阴经五输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四关辨析     
李艳梅  高树中 《中国针灸》2005,25(5):340-342
"四关"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继<内经>之后,诸代医家有引用"四关"者,并对"四关"一词给予解释.但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四关"一词的理解都与<内经>原意不符.本文提出对<内经>中"四关"一词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并指出正确理解"四关"一词的含义对治疗五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伤寒论》六经中的"亢害承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亢害承制"理论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理论之一。运用"亢害承制"理论来研究《伤寒论》,可知三阴三阳存在"亢害承制"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揭示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伤寒论》中的原文内涵,并有助于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58-360
从《周易》卦序及阴阳观等方面探讨郑钦安医易思想。以《周易》《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参合《黄帝内经》《伤寒恒论》等书,通过梳理分析发现,郑钦安在易学阴阳理论的影响下,论病强调以阴阳为本。在卦序的启发下,以上经"乾坤为始,终以坎离"为据,提出了"乾坤为体,坎离为用"的思想,并阐明了阴阳之先后天及体用关系;以下经"咸恒为始,既济未济而终"为凭,提出治病应重视上下交感、水火相济,论述了阴阳相互交感运动的重要性。郑钦安在易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诸书,形成了独特的医易思想,且理、法、方、药兼备,对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8.
《内经》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斌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5,25(4):265-268
目的:探讨在中医理论形成的早期人们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方法:将<内经>中有关篇章,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得出其对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结果:在<内经>中,与脑有直接联系的经络主要有足阳明经、足太阳经、督脉和跷脉;经络出入大脑的部位主要有眼系、巅顶部、风府穴和顑部;大脑内部也存在一定的经络通路.结论:<内经>对大脑与经络联系的认识是比较丰富的,在临床诊治脑病时值得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思维模式。而系统论虽然产生于当代西方社会,但其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并影响着中医理论的发展方向。从系统论的4个基本原理(整体性原理、联系性原理、动态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入手,分析系统思维在《黄帝内经》中的具体体现,从而说明古人研究中医之时已经运用系统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此,旨在探索古人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并希望能为今天中医的研究提供一点思维方式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足厥阴经与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向考寻有关文献,足厥阴经的病候在早期与消渴病相关。如马王堆医帛书记载的“多溺、嗜饮”“热中”,这种相关性在《内经》中已淡化,而《内经》之后又复显现,《伤寒论》《甲乙经》《千金要方》皆有论治,说明古脉书总结的经脉主病有深厚的临床基础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