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对无糖尿病史的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non-disabling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events,NICE)患者卒中复发风险的影响。 方法 使用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 R)指数 对胰岛素抵抗进行评估。根据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使用四分位法将无糖尿病史的NICE患者分为4 组。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90 d新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利用多元Cox回归模型校正 潜在协变量,评估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卒中复发风险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与卒中复发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25例NICE患者。根据患者不同胰岛素抵抗状态分组,4组界值分别为Q1 (HOMA-IR指数﹤1.35)、Q2(1.35≤HOMA-IR指数﹤2.17)、Q3(2.17≤HOMA-IR指数﹤3.39)及Q4(HOMAIR 指数≥3.39),4组患者人数分别为585例、575例、585例及580例。90 d随访时,共出现167例卒中复 发,其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为68例,阿司匹林组为99例。与Q1组(6.3%)比较,Q2组(9.2%,校 正HR 1.56,95%CI 1.01~2.41,P =0.04)、Q3组(5.6%,校正HR 1.04,95%CI 0.64~1.69,P =0.89)和 Q4组(7.6%,校正HR 1.35,95%CI 0.85~2.15,P =0.21)患者卒中复发风险均未明显上升。 结论 本研究未在NICE患者中发现胰岛素抵抗与卒中复发风险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例195例,收集患者资料:年龄、既往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入院后检测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颈动脉超声等。对病例进行随访2年,患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和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2组,分析以上因素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195例患者入选,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192例参加随访的缺血性卒中病例中52例再发,再发率27.1%。单因素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再发组的年龄、hsC-RP、Fg水平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糖尿病、高血压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无再发组。多因素分析显示,hsC-RP>3mg/L[比值比(odds ratio,OR)=2.7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5~5.46;P=0.005)、Fg>4g/L(OR=2.31;95%CI 1.16~4.58;P=0.017)与缺血性卒中再发独立相关。结论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hsC-RP、Fg增高是缺血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流行状况.方法 将202例新发脑卒中连续病例分为已知糖尿病组和非已知糖尿病组,对所有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7.0mmol/L的非已知糖尿病患者均行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结果 急性脑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高达 66.4%,其中单纯性负荷后高血糖(isolated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IPH)为 14.4%,单纯性糖耐量受损(isolat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IGT)为 23.3%.若不进行OGTT试验,仅依靠检测空腹血糖,将有100%I-IGT患者和80.6%糖尿病患者被漏诊.结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普遍的糖代谢异常,糖耐量试验是及时发现I-IGT和IP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为早期发现及治疗胰岛素抵抗可以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6例高血压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组)、60例单纯高血压病(高血压病组)、52例健康体检者(参照组)三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进行组间比较。在控制高血压病、脂质异常后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 (1)脑卒中组及高血压病组FINSI、S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组FINSI、SI与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控制了高血压病、脂质异常等因素之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7,OR=1.649,95%CI:1.093~2.488)。结论胰岛素抵抗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1年血管源性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评估高危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降低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18年9月于河北省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急性缺血性
卒中患者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研究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 6 61例,随访1年内死亡患者16 0
例(4.4%),其中血管源性死亡136例(3.7%),其中包括缺血性血管性死亡3.1%(114例),出血
性血管性死亡0.1%(4例),心源性血管性死亡0.2%(8例),其他血管性死亡0.3%(10例),非血
管源性死亡0.7%(24例)。非血管源性死亡患者作为删失数据,最终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3637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 1.084,95%CI 1.062~1.105,P<0.001)、颈动脉
狭窄(OR 1.835,95%CI 1.288~2.614,P =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1.200,95%CI 1.164~1.237,
P <0.001)、脂蛋白a(OR 1.001,95%C I 1.000~1.001,P <0.001)、白细胞计数(OR 1.093,
95%CI 1.031~1.159,P =0.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 1.092,95%CI 1.025~1.164,P =0.006)、血肌
酐(OR 1.004,95%CI 1.001~1.007,P =0.009)是血管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OR 0.378,
95%CI 0.208~0.686,P =0.001)是血管源性死亡的保护因素。
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血管源性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颈动脉狭窄、入院时NIHSS评分、脂
蛋白a水平、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及血肌酐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为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卒中是我国人群的首要致死原因.虽然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临床医生已对相应已知的危险因素作了积极的防治,但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提示尚有诸多未被充分认识和处理的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这些未知的危险因素中的一种.本文就胰岛素抵抗的基本特点和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一些证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胰岛素抵抗(IR)情况.方法 对42例复发性脑梗死、40例初发性脑梗死和30例对照组进行研究.测定并比较三组人群的体重指数(BMI)、平均动脉压(MAP)、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等指标.结果 对照、初发卒中及复发卒中三组人群的HOMA-IR、ISI和CIMT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脑梗死患者的ISI与TG、LDL-C、BMI、CIMT以及MAP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结论 IR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中国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收治的现况,并探索卒中单元对改善卒中医疗质量绩效
指标及患者在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按照是否进入卒中单元,将
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组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和在院预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
分析与卒中单元相关的KPI及卒中单元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269 4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63 548例
(23.6%)患者纳入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与较高比例的rt-PA静脉溶栓(OR 1.48,95%CI 1.43~1.53)、
早期抗栓治疗(OR 1.13,95%CI 1.10~1.17)、深静脉血栓预防(OR 1.19,95%CI 1.16~1.22)、吞
咽功能筛查(OR 1.36,95%CI 1.32~1.39)、康复评估(OR 1.31,95%CI 1.28~1.34)、出院抗栓治疗
(OR 1.12,95%CI 1.08~1.15)、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OR 1.13,95%CI 1.08~1.19)、戒烟宣教
(OR 1.22,95%CI 1.20~1.25)独立相关,与较低的在院卒中复发率(HR 0.79,95%CI 0.75~0.82)和
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率(HR 0.80,95%CI 0.77~0.84)独立相关(均P <0.001)。
结论 进入卒中单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医疗质量KPI完成较好,在院卒中复发率及联合血管事
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与TC/HDL-C比值的关系。 方法 利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数据库的360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 d卒中复发的影响因素。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231例(6.40%)患者90 d卒中复发,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年龄(OR 1.02,95%CI 1.00~1.03,P =0.011)、糖尿病史(OR 1.44,95%CI 1.00~2.07,P =0.048)是卒中复发的 危险因素,住院期间服用降脂药物(OR 0.60,95%CI 0.40~0.90,P =0.012)则是卒中复发的保护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TC/HDL-C比值不是卒中复发的预测因素。 结论 TC/HDL-C比值不能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90 d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1月~2012年12月发病48 h内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 照Ylikoski评分将患者分为两组:重度WMLs组、无或轻度WMLs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血尿酸水 平,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WMLs危险因素。 结果 共入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21例,其中重度WMLs组159例,无或轻度WMLs组162例。重度 WMLs组患者年龄(P<0.001)、糖尿病发生率(P =0.011)、血糖(P<0.001)、血尿酸水平(P<0.001)、 高尿酸血症发生率(P =0.002)均高于无或轻度WMLs组(P均<0.05),两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收 缩压、舒张压、心房颤动发生率、血TG、TC、LDL-C、HDL-C水平、吸烟史比例无显著差异。校正年 龄、性别、血压、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血糖、血脂及吸烟史后,年龄[比值比(odds ratio, OR)1.06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08~1.119,P =0.023]、血尿酸水平(OR 1.531, 95%CI 1.186~1.975,P =0.001)和高尿酸血症(OR 1.131,95%CI 1.047~1.222,P =0.002)是急性缺血 性卒中患者发生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伴发重度WMLs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国城市29家医院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出院时降压药物应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本调查为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通过连续收集诊断明确的IS患者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出院降压药物应用及医院资源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3月1~31日期间,29家Ⅱ级或Ⅲ级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IS患者,893例合并高血压病,出院时降压药物应用率73.35%,处方一种降压药比例为41.99%。应用的降压药物中,比例最高的是钙离子拮抗剂(54.54%)。多因素分析后显示心房颤动[比值比(odds ratio,OR)0.3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2~0.68;P =0.0009]、心功能不全病史(OR 0.32;95%CI 0.15~0.65;P =0.0017)与应用降压药物有关,而未成立卒中单元(OR 1.98;95%CI 1.42~2.75;P <0.0001)及神经内科病床<70张(OR 1.57;95%CI 1.12~2.19;P =0.0080)与未应用降压药物有关。结论 中国城市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药应用率相对不足,应加以改进提高,并合理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对其干预以降低脑白质病变的发生率。方法 本研究连续入选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共483例,依据有无脑白质病变分成伴脑白质病变组和无白质病变两组,得出我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以有无脑白质病变作为因变量,各种血管病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我院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为53.8%,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和病变严重程度增加(P均<0.01)。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比值比(odds ratio,OR)=1.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05,P<0.05]、高血压病(OR=1.77,95%CI 1.07~2.91,P<0.05)、卒中病史(OR=1.71,95%CI 1.02~2.88,P<0.05)、高血糖(OR=1.07,95%CI 1.00~1.15,P<0.05)和腔隙性脑梗死(OR=1.89,95%CI 1.17~3.06,P<0.05)是脑梗死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随年龄增长,脑白质病变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增加;高龄、高血压病、卒中病史、高血糖和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白质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预测早期卒中复发严重程度的效度。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纳入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对患者进行ABCD2评分,观察发病7天内患者的复发事件,包括TIA复发,大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和小卒中NIHSS≤3发生情况。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评估ABCD2预测TIA患者复发和新发卒中事件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 本研究收集488例发病48小时内的TIA住院患者中,在7天内49例(10.04%)患者复发TIA[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6.78%~16.12%],48例卒中,其中小卒中23例(4.71%;95%CI 1.96%~6.37%),大卒中25例(5.12%;95%CI 2.68%~8.08%)。ABCD2评分预测大卒中发生效度高(AUC=0.76;95%CI 0.67~0.85,P <0.01),预测小卒中发生效度较低(AUC=0.57;95%CI 0.42~0.70,P =0.18),ABCD2评分高低与TIA复发风险呈反比(AUC=0.34,95%CI 0.22~0.59,P<0.01),3组间AU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BCD2评分能对TIA患者早期复发和新发卒中严重程度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与脑梗死TOAST亚型间的相关性。方法:36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分型诊断标准确定亚型,酶法测定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秩和检验Hcy水平与TOAST亚型间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管内膜形态、血流频谱将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易损和非易损斑块组,对比分析Hcy水平与斑块性质间关系。结果:①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显著高于TOAST其他亚型;将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原因型、病因不明型4亚型合并为非LAA组后,LAA型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仍然最高(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是LAA型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73,95% CI:2.99~20.01)。③LAA型脑梗死易损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浓度和HHcy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Hcy和糖尿病是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Hcy增高与TOAST分型中LAA亚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密切相关,提示HHcy可能通过引发大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后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率,探讨与PSD发生相关的人口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包括脑梗死和脑实质内出血)314例。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Stroke Scale,NIHSS)、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inkin Scale,mR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评分。在发病90±7 d,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3.0中文版(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mposite International Diagnostic Interview,WHO-CIDI 3.0)对所有患者进行访谈,按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IV,DSM-IV)的诊断标准作出抑郁的诊断。结果 PSD在卒中后3个月的累计发生率为29%(91/314),其中重性抑郁76例(24.2%),轻性抑郁15例(4.8%)。PSD组和non-PSD组之间性别、既往抑郁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PSD组发病后14 d的NIHSS、mRS和发病后90 d的mRS大于non-PSD组(P <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值比(Odds ratio,OR):2.17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9~3.892,P <0.01]、既往抑郁病史(OR:5.762,95%CI:2.958~11.223,P <0.01)、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OR:1.520,95%CI:1.212~1.907,P <0.01)是与PSD发生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卒中后3个月内,PSD的累积发生率为29%,说明PSD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女性、既往抑郁病史和发病后14 d的残障水平是卒中后3个月内发生抑郁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和评价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辅助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血管阻力指数(RI)进行检测和记录.结果 2组血清TC、TG、HDL-C、LDL-C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颈动脉IMT厚度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颈动脉RI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对纠正脑卒中患者的脂代谢异常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可作为脑卒中辅助治疗手段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连续选取自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于卫生部北京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依据患者是否合并卒中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和2型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血糖、血脂、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性别不同相应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进一步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别比较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209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212例(10.1%)合并卒中,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尿酸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糖尿病合并卒中组均高于糖尿病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男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130例(10.9%)。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收缩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及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在女性患者中,合并卒中者82例(9.04%)。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在合并卒中组均高于不合并卒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男性及女性患者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的均较无相应并发症者卒中发病率明显增高(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6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1~1.115,P=0.004]、股动脉内中膜厚度(OR 1.590,95%CI 1.041~2.431,P=0.032)、收缩压(OR 1.026,95%CI 1.008~1.044,P=0.00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OR 2.342,95%CI 1.081~5.070,P=0.031)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具有相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腰臀比、糖尿病病程、空腹胰岛素、餐后2小时胰岛素、收缩压和尿酸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股动脉内中膜厚度。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卒中的危险因素略有差异。合并高血压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增加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及其对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均于脑梗死2周后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test,OGTT)。按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33例、糖耐量异常组(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35例和糖尿病组(diabetes mellitus,DM)38例。于入院后次日早晨空腹查糖化血红蛋白、心肌酶谱、血脂、肝功、肾功等生化指标。发病两周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E峰、A峰等心功能指标。于发病90 d进行改良的Rankin评分(modified gankin Scale,mRS)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结果 (1)E/A1在NGT、IGT和DM组所占的比率分别是63.6%、85.7%、84.2%。IGT及DM组E/A1的比率与NGT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42,P=0.036;χ~2=3.95,P=0.047)。(2)卒中后90 d mRS与E/A (r=-0.452,P=0.000)、每博输出量(stroke volume,SV)(r=-0.228,P=0.020)、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mn franction,LVEF)(r=-0.328,P=0.001)、左室短轴缩短率(franctional shorting,Fs)(r=-0.301,P=0.002)、E峰(r=-0.321,P=0.001)呈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异常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伴有IGT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了左室舒张功能的下降,左室舒张功能的下降影响了伴IGT的急性脑梗无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 将纳入的123例IS患者根据2007年改良的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其中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94例、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CE)14例、小动脉病变(small arterydisease,SAD)12例,同时从门诊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31例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史的观察对象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IS危险因素。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病例组Hp-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1% vs 61.8%,OR =1.381,P = 0.2 23),校正H 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I S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OR =1.284,P =0.413)。在亚型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结果(AT:OR =1.455,P =0.193;CE:OR =1.111,P =0.857;SAD:OR =1.852,P =0.366)。校正相关因素后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AT:OR =1.441,P =0.297;CE:OR =0.894,P =0.864;SAD:OR =1.836,P =0.437)。结论 Hp感染与IS无明确相关性,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