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W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血栓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腹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6例老年择期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早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周内下肢胀痛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出院前采用问卷法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内下肢胀痛发生率6.3%,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对照组下肢胀痛发生率14.3%,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7.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8%,对照组82.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患者腹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围手术期间,观察组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为22.8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相对明显改善,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间的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赵涤 《中国病案》2013,(6):80-80,F0003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健康教育、早期活动、弹力袜及SCD压力抗栓泵等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中发生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4%,低于文献报道。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于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152例,随机分为2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活动,对比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2%,低于对照组的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分别为(3.25±0.93)cm、(2.08±0.61)cm,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67%,96.67%,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轻术后下肢肿胀程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王秋香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648-1649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7月379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09例)实施全方位系统护理,对照组(170例)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病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9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LEDVT是妇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中护理干预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收治14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整体护理干预,进行两组住院时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床时间、护理满意度的对比.结果:观察组具有2.7%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照组具有21.6%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平均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骨折手术患者中开展护理干预,能够实现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降低和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探讨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接受临床护理干预方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9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妇科围手术期基础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肢体活动、健康知识宣教以及体位护理等。术后10天观察2组患者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下肢肿胀和疼痛情况更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也更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妇科手术患者在术后实施针对性、合理化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孙洪 《吉林医学》2012,33(9):1959
目的: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骨科大手术患者15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78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7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有预防深静脉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经分组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95%.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给予骨科大手术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深静脉预防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0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有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更低,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术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中采用综合护理,可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使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3年12月于本院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17.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好,可明显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少玲 《吉林医学》2012,33(24):5315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对76例骨科手术后采用预防性护理(观察组),另外选取76例骨科手术后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观察、穿弹丝袜、使用抗凝药物加上早期活动,比较两组不同护理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结果护理后从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例数分别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术后发生率,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19.7%,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腹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7年4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2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老年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绪芬 《吉林医学》2012,(27):5976-597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剖宫产产妇2 5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积极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有12例(0.81%)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高达96.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系统的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董秀芳 《甘肃医药》2014,(5):367-368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妇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妇科腹部手术病人3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2例和干预组192例。给予对照组192例妇科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干预组192例除给予妇科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外,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有效的早期预防性护理措施,并于手术后一周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DVT的发生率3.1%明显低于对照组10.9%。结论:早期预防性护理措施有效防止了妇科腹部手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妇科盆腔手术192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预防组各96例,比较围术期行常规护理和预防性护理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结果 预防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显著低于常规组(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于书卿  季楠  钱珂  康帅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10,32(10):779-781
目的探讨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40例神经外科肿瘤手术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230例,术后第1天即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直至患者可以下地行走。对照组110例,未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两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每隔3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中9例(3.9%)患者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显示深静脉血栓发生;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28例(25.5%)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中有2例肺栓塞发生。结论使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以降低神经系统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