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我科接诊长期口服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致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病例32例,本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便隐血试验32例均阳性,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病变者22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经综合治疗,32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老年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剂量较大可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接诊的214例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5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原因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服药时间和剂量、既往消化道病史、吸烟史及联用胃黏膜保护剂等情况。结果: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上消化道出血率显著升高(=11.526,P<0.01);服药超过3个月的患者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服药低于3个月的患者(=8.530,P<0.01),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大剂量组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小剂量组(=5.1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有吸烟史或消化道病史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后更易导致上消化道出血(P均<0.05),而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的患者(P<0.05)。结论:有消化道病史、高龄、大剂量、服药时间、有吸烟史、不用胃黏膜保护剂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的危险因素,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及时给予胃黏膜保护药,以期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3.
杜敏  姜亚平  林力 《医药导报》2005,24(5):415-4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脑梗死伴心房纤颤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无症状性脑梗死伴心房纤颤患者300例分为对照组(不服用阿司匹林)、低剂量组(服用阿司匹林,75mg·d1)和高剂量组(服用阿司匹林,150mg·d1)各100例,随访观察3组患者服药2a内脑梗死的病情变化。结果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在随访的2a中,分别发生症状性脑梗死23,16,19例。症状性脑梗死致死亡各3例。两给药组与对照组疗效均差异无显著性,两给药组之间疗效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司匹林75和150mg·d1不能降低无症状性脑梗死伴心房纤颤患者进展为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对于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预防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6月-9月收治的165例合并HP感染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83例,进行抗HP治疗,对照组82例常规治疗,随访期为1年.随访期间每月对两组患者行大便潜血检查,每6个月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出现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并行13C-尿素呼气试验追踪HP感染情况.结果 随访6和12个月后,观察组上消化道黏膜总损伤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服用阿司匹林6个月后,观察组上消化道症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停药1个月后复查HP感染转阴78例,根治率93.98%.结论 对于HP感染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行根除HP治疗可以降低上消化道黏膜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宫腔粘连术后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82例宫腔粘连患者经宫腔镜分离术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补佳乐3mg,3次/d,并于月经第21d开始服用黄体酮胶囊,连服5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mg,1次/d,两组患者共治疗3个周期。结果:观察组患者内膜厚度及A型子宫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子宫动脉血流指数(RI)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宫腔形态与月经恢复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改善子宫内膜及子宫动脉,恢复宫腔形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林辉 《北方药学》2015,(12):169-170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经胃镜检查确认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的住院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非阿司匹林组,分别为35例和25例,分析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阿司匹林组使用阿司匹林一周后出现了由其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现象,有22例在1~7d出现了上消化道出血,占62.9%,非阿司匹林组无出血现象,说明服用药物在早期阶段会致使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随着药物使用的时间延长出血量会减少.结论:对于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药物要采取措施,减轻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提高患者对该药物相关出血的认知,减少阿司匹林给患者体内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卒中预防药物阿司匹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用药风险。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293例行胃镜检查的50岁以上患者,胃纤维内窥镜确诊上消化道出血的145例纳入病例组,确诊非上消化道出血的148例纳入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的相关信息,筛选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嵌入回顾性队列研究,服用阿司匹林73例为暴露组,未曾服用阿司匹林220例为非暴露组,比较两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病例对照研究表明,年龄大、吸烟嗜好、服用阿司匹林、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等4个因素被确认为上消化道出血独立的危险因素(阿司匹林OR值为1.802、95%CI 1.005~3.230)。队列研究表明,暴露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61.6%,明显高于非暴露组45.5%(P〈0.05,RR=1.354,AR=16.1%)。结论:中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4个,服用阿司匹林是独立的危险因素,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建议临床选用阿司匹林时,认真权衡获益-风险比,避免使用于有胃肠黏膜基础疾病或卒中复发低度风险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4年1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在本院行胃镜检查的378例患者,分为服用NASIDs组(观察组)和未服用NSAIDs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病变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378例患者中,服用NASIDs67例,占17.7%,未服药组311例,占82.3%;观察组老年人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胃渍疡和复合渍疡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P阳性患者胃黏膜充血、水肿及多发糜烂发生率显著高于无HP感染者,结论NSAIDs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特点为:常见于老年人,内镜下胃渍疡和复合溃疡多见,HP感染增加发生胃黏膜糜烂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的损伤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病房就诊患者作为观察组,共50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中老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胃镜检查和Hp检测。结果不论Hp阳性或阴性,观察组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均明显重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是对胃肠黏膜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波立维)与阿司匹林(拜耳)联合用药用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PA)中的疗效、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将我院2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06例,服用拜耳100mg,1次/d,再服用波立维,首次剂量300mg,维持剂量75mg,1次/d;对照组104例,仅服用拜耳,持续治疗时间均一年。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5%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3%,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实验组11%、对照组17%。实验组出现出血的患者为6%,略微多于对照组4%,但均未出现严重的出血。结论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UPA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面明显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王悦  李雅君 《中国医药》2013,8(1):10-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402例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口服氯比格雷75mg/d,共6个月,阿司匹林300mg/d,连续4周后改为100mg/d终生服用。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PCI前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d,连续应用4周后改为20mg/d应用6个月。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服药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十预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1.5%),且均为消化道小出血;对照组发生消化道m血15例(7.5%),其中4例消化道大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氯吡格雷150 mg/d+阿司匹林l00 mg/d)和对照组(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90 d,观察心绞痛缓解程度、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出血和血细胞异常发生的情况。结果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心血管原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等主要观察指标和终点事件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在氯吡格雷150 mg/d组明显增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l50 mg/d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氯吡格雷75 mg/d相似,但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UGIH)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老年NSAIDs相关性UGIH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NSAIDs相关性UGIH患者(观察组)与同期120例非NSAIDs相关性UGIH老年患者(对照组)临床表现、胃镜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服用种类阿司匹林31例、双氯芬酸钠6例、其他11例;应用小阿司匹林剂量(75mg/d)31例,其他均为常规剂量,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 6例;服NSAIDs至出血时间1d至4个月,平均(5.22&#177;7.45)d.观察组无上腹部疼痛53.66%、胃镜检查糜烂病变83.33%、病变弥漫分布85.42%、住院时间(16.78&#177;4.12)d,高于对照组的25.83%、17.50%、20.83%、(13.22&#177;4.08)d(均P<0.05);Hb(83.23&#177;10.23)g/L,低于对照组的(90.45&#177;11.45)g/L(P <0.05).结论 老年人NSAIDs相关性UGIH临床常见,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Hb水平低,住院时间时间长,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减少NSAIDs相关性UGI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9):185-187
目的分析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且曾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53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但未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曾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胃黏膜的评分和血清学相关指标,评价患者的预后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胃黏膜评分为0、1、2分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胃黏膜评分为3分的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学指标PGⅠ、PGⅡ和G-17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初始止血成功34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周内止血失败、1周后再出血例数分别为9例、5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分别为2例、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的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预后情况复杂,出血时间更长,止血更难,恢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致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药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致老年人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的60岁以上住院患者,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阿司匹林,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56例)及非阿司匹林组(3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发病高峰在服药1周内,28例(50%)患者在服用药物1—7d内出现消化道出血,提示服药早期发生出血的危险性高,随服药时间延长而出血减少。结论加强对老年人阿司匹林相关性出血的认识,采取适宜措施,降低阿司匹林相关出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由幽门螺杆菌(Hp)引起的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6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并经快速尿素酶检测确定为Hp阳性。治疗组(35例)口服奥美拉唑1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g,2次/d,治疗1周后剂量减半。对照组(32例)单独服用奥美拉唑10mg,2次/d,加服铝镁加混悬液1.5g,2次/d,连续1周后剂量减半,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观察溃疡症状的改善程度,胃镜检查观察溃疡愈合并检测Hp清除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4.3%、81.3%;溃疡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88.6%、65.6%,Hp清除率分别为77.1%、53.1%。结论两组方案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均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并能有效清除Hp。但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在促进溃疡愈合和Hp清除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阿司匹林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总结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Aspirin,ASP)诱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同期非食道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80例(402例次),根据出血前是否正在服用ASP分为两组:ASP组38例(出血42例次)与非ASP组342例(出血364例次),回顾性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ASP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平均年龄(64.5±5.4)岁,高于非ASP组(43.5±16.5岁),胃溃疡和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比例(69.1%)高于非ASP组(26.70%)(P<0.01),57.1%的患者出血前有诱因。出血量、Hb两组间无差异,止血时间(平均3.7d)长于非ASP组(平均2.3d)(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ASP是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胃部病变发生比率较高,止血所需时间较长,口服ASP时加强胃粘膜的保护、控制诱因有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ylori,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8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经快速尿素酶实验和病理学检查确定为Hp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口服雷贝拉唑10 m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 g,2次/d,治疗1周后单独服用雷贝拉唑10 mg,1次/d,连续1周。对照组40例:口服奥美拉唑20 mg,克拉霉素0.5 g,阿莫西林1 g,2次/d,治疗1周后单独服用奥美拉唑20 mg,1次/d,治疗1周,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并记录用药后患者症状的改变程度。结果观察组4周溃疡愈合率为95%,对照组为77.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87.5%,对照组为7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雷贝拉唑组第1、3天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2.5%、92.5%,奥美拉唑组为62.5%、7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两组方案均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和缓解临床症状,并能有效地根除幽门螺杆菌。但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在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和促进溃疡愈合方面优于奥美...  相似文献   

19.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自身免疫性习惯性流产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自身免疫性习惯性流产的临床价值。方法40例经抗体检测ACA阳性的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起给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5000IU/d治疗,对照组给予强的松5mg口服,1次/d,阿司匹林50mg口服,1次/d治疗,停药时间一般在孕34~36周,观察两组妊娠结局及血清中ACA抗体清除情况。结果研究组活产率90%,抗体清除率75%;对照组活产率75%,抗体清除率30%;P〈0.05。结论单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AC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习惯性流产比常规应用强的松加小剂量阿司匹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蚓激酶或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蚓激酶或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2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别统计分析42例(观察组)长期服用蚓激酶(22例,一日120~180U,服药时间>150 d)或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20例,一日50~70 mg,服药时间>150 d)的患者及85例(对照组)未正规服用抗凝药物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结果脑梗死复发率观察组为9.52%,对照组为30.58%,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长期服用蚓激酶或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