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39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眠又称不寐,可单独出现,也可与头痛、眩晕、心悸、健忘同时出现,西医的神经衰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贫血、肝炎、更年期综合征以及某些精神病等中均可见到。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39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门诊病人21例,住院病人18例;男15例,女24例;年龄最大者55岁,最小者15例,35岁以下31例,35岁以上8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3个月;神经衰弱15例,高血压病3例,贫血10例,更年期综合征5例,精神抑郁症1例,肝炎2例,脑动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酸枣仁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顽固性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给予谷维素及艾司唑仑片口服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评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酸枣仁汤加减可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睡眠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普唑仑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归脾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连续2周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4个疗程。结果与结论:针药并用有效减轻失眠的中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加味归脾汤联合舒乐安定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顽固性失眠患者3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8例用舒乐安定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归脾汤。治疗时间均为3月,治疗结束后观察其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减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和研究设计选择符合标准病例患者36例,随机将36例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用归脾汤加减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9.44%,对照组有效率72.22%,总有效率83.33%。结论:以归脾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安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补肾安神汤药治疗,对照组以归脾丸治疗,疗程均为14d,分别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7%,对照组有效率73.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补肾安神汤能有效改善顽固性失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补养心脾之法治疗不寐。方法:用归脾汤随证加减观察治疗47例。结果:痊愈25例,显效17例;病程最长者2个月,病程最短者六个月。结论: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任德启  周萍 《光明中医》2006,21(12):36-37
失眠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社区人群中成人的失眠率达10%~20%,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50%存在慢性失眠.大多数失眠者采用安眠药来改善睡眠,长期服用安眠药者占10%~27%[2].长期服用安眠药可导致依赖、作用丧失和药源性失眠,至今尚无有效的措施治疗失眠症.  相似文献   

9.
李创兵  杨玉生 《光明中医》2016,(12):1761-1763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归脾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疗效,并阐述治疗的机理作用。方法将住院和门诊部确诊的63例顽固性失眠的患者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针刺联合归脾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泮片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并做出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7.97%,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58.06%,两者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归脾汤治疗顽固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方术来源]山东省章丘市相公镇医院“相修平教授治疗顽固性失眠四法”(张钊.河南中医,2005,(3):27/罗尧岳博士选评)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刘志龙教授运用归脾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经验、对于顽固性失眠病位病机的认识以及对归脾汤的理解应用等。顽固性失眠病位在心、肝、脾,病机以心脾两虚为主,治疗首当养心血,健脾气,舒肝郁,方用归脾汤为主进行治疗。刘志龙教授抓住归脾汤滋补心脾,益气养血,疏肝宁神,从心肝脾论治,补其不足,根据兼杂因素泻其有余,从而治疗顽固性失眠,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归脾汤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4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脾汤配合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40例黑龙江省电力医院周黎,尚清旭肇东市中医院吕中全失眠也称不寐,指经常不易人寐,人寐时间短,或寐不深熟,或连续作梦,或整夜不寐,患者异常痛苦,笔者采用加减归脾汤配合针刺手法治疗顽固性失眠,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相似文献   

13.
失眠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中医称失眠为不寐,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轻者入眠困难,或眠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严重者整夜不眠,并可反复数年不愈,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以经方酸枣仁汤为主,随证加减治疗虚证顽固性失眠,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症3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琴 《河南中医》2003,23(4):53-54
失眠症又称“不寐”或“不得眠” ,是指脏腑功能紊乱 ,气血亏虚 ,阴阳失调 ,导致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种病症。本病涉及到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药物反应及某些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等。笔者自 1996年以来 ,以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症 3 0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本组 3 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其中男 9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65岁 ;病程最长 10a ,最短 3月。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①轻者入寐困难而易醒 ,醒后不…  相似文献   

16.
笔者自2003年来,白拟清心安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拟泻土化瘀方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泻土化瘀方(半夏、瓜蒌、桔梗、苏子、枳实、厚朴、竹茹、神曲、黄芩、郁金、地龙、土鳖虫、丹参、夜交藤、酸枣仁)治疗,1剂/d。对照组给予归脾丸口服,每次9 g,3次/d,温水送服。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采用多导睡眠图监测记录2组治疗前后睡眠进程参数及睡眠结构参数;比较2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25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8.3%;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16例,无效19例,有效率为68.3%。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较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睡眠潜伏期时间短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慢波睡眠(NREM)期、快波睡眠(REM)期参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SDS、SA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自拟泻土化瘀方能改善顽固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归脾丸。  相似文献   

18.
酸枣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缠绵难愈,是中医的“不寐”“不眠”“不得卧”“目不暝”等范畴。现将顽固性失眠用酸枣仁汤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石莲女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少玲 《新中医》2002,34(8):57-58
笔者采用石莲女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以失眠连续3周以上为主症,伴有入睡困难,浅睡眠,时睡时醒,甚至彻夜难眠,多梦易醒,并见头昏重,记忆力减退,或有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等。30例中男11例,女19例;病程2月-5年不等,平均2年。观察病例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失眠患者。2治疗方法服用石莲女贞汤。处方:石莲子、女贞子各20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朱砂末5g。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顿服。治疗期间,嘱患者按正常时间休息。10天为1疗程。3治疗结果显…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顽固性失眠46例,并与西药对照组32例比较,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