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一种新的截骨术矫正膝内、外翻畸形,改善疗效。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股骨髁上侧方”V“形截骨术矫正膝内,外翻畸形。结果:治疗膝外翻21例,膝内翻6例。平均术后制动时间65.8天,92.6天开始负重。随随访,膝关节力线及功能满意。结论:股骨髁上侧方“V”形截骨术简易易行、稳定性好,截骨外不需要内固定,是矫正膝内,外翻 可供选择的新手术方法之一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膝外翻畸形的解剖形态学异常,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将观察指标与健康正常膝(对照组n=41)进行比较。结果膝外翻术前X线片显示股胫角(FTA)(15.4±5.1)°,冠状面上测量股骨解剖轴与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外侧夹角(a LDFA)(76.6±1.2)°减小,胫骨解剖轴与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内侧夹角(a MPTA)(95.8±0.5)°增大。CT显示通髁线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DCA)(6.5±1.3)°增大,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PCA)(5.2±1.2)°增大。以上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DCA)(6.3±1.2)°、PCA(5.3±1.1)°、a LDFA(75.9±1.1)°、a MPTA(91.2±0.8)°,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膝关节数字化三维模型仿真度高,解剖参数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能为膝关节置换临床治疗和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弧形截骨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文山市人民医院骨二科治疗的8例单侧膝关节外翻患者为实施股骨髁上弧形截骨手术对象.女5例,男3例,年龄14~35岁,左侧膝外翻畸形4例,右侧膝外翻畸形4例;先天发育2例,后天形成6例.Ahlback分级:Ⅰ度6例,Ⅱ度2例.采用股骨髁上弧形截骨,克氏针或解剖钢板内固定.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4 a.结果 7例优,良1例.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X线片显示截骨端均获得良好骨性愈合,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有效矫正,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膝关节活动良好,主观满意术后状况、感觉良好.结论股骨髁上弧形截骨术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新策略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小儿麻痹后遗症中,股四头肌瘫痪,膝关节屈曲畸形占26%,畸形形成主要是由于伸膝肌麻痹,造成膝部肌力不平衡,负重力线前移.继而发生膝后软组织挛缩和股骨下干骺端弯曲及股胫关节面倾斜,行走及站立时易向前跪倒,被迫用手压腿以保持伸直位步行,少数患者需扶拐或蹲行.因此,应用股骨髁上截骨术恢复下肢的载重力线特别重要.1999年9月至2002年10月,我院采用股骨髁上截骨术治疗膝屈曲畸形64例,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股骨髁上截骨术 (一)适应证膝外翻畸形,外翻角大于15°,髁间距离超过5cm,伴有疼痛和功能障碍者.佝偻病或骨软化症所致膝外翻畸形,病变静止者.  相似文献   

6.
<正>股骨远端骨折为常见的外科损伤疾病之一,高空坠落伤和交通意外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在股骨骨折中占4%~6%~([1])。股骨远端骨折会牵连干骺端和关节面,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包括膝内外翻畸形、关节粘连、继发性骨关节炎等~([2])。动力髁螺钉是以往临床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用手段,虽能改善患者病情,但会对骨质血供造成影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疗效欠佳~([3])。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具有固定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髁骨折2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髁骨折多见于高能量创伤,由于损伤严重及骨质疏松,此类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波及关节面,常发生膝内外翻、短缩畸形及关节僵硬、疼痛等并发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目前大多数学者公认,动力髁螺钉(DCS)是治疗股骨髁复杂骨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2006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动力髁螺钉固定配合中药口服治疗股骨髁骨折2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膝外翻畸形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下肢畸形。早期保守治疗只能防止畸形的发展,不能解决骨骼畸形的根本问题。对畸形严重者往往要进行手术矫形。我们采用股骨前内侧入路,股骨髁上楔形截骨,交叉钢针内固定治疗9例14膝膝外翻患儿,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结合股骨髁解剖锁定钢板、异体骨移植治疗中青年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研究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采用股骨远端开放楔形截骨、异体骨移植治疗的19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24例膝关节),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KOOS)、主观满意指数 (satisfaction index,SI)、股胫角度改变及膝关节活动度,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  19例患者中1例失访,其余术后随访平均时间为46.9个月(17~80个月)。所有患者X线片均显示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与术前相比,KOSS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P<0.01),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有效矫正(矫正范围:12.83°±2.31°,P<0.01),主观满意指数达到87%±6%,膝关节活动良好。结论  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6年6月至1990年12月行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形手术141例次。其中对后遗膝关节屈曲畸形及(或)膝内外翻畸形进行股骨髁上截骨术31例,占手术总数22%,与陈履平报告26.3%相近,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我院1963~1975年截骨术治疗小儿膝内、外翻,过伸及屈曲等畸形40例,61侧膝。男16例,女24例。年龄3~16岁。佝偻病后遗膝部畸形24例,其中膝外翻单侧3例,双侧12例,计15例、27侧膝,踝间距6~19.5厘米,X线片示膝外翻角15~34°,膝内翻9例均双侧发病,计18侧膝,膝间距6~10厘米,X线片示膝内翻角15~30°。小儿麻痹症后遗膝部畸形16例,均单侧发病,其中膝外翻17例外翻角20~30°。膝屈曲畸形7例,伸膝受限30~60°。膝过伸畸形2例,膝过伸各为30°、38°。治疗方法:施行股骨髁上截骨术10例,11侧膝;胫骨髁下截骨术21例,32侧膝;胫腓骨中段截骨术9例,18侧膝。术后均石膏固定患肢于矫正位6~12周后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股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下端腓肠肌起点以上2~ 4cm范围内的骨折.此部位是股骨髁部与股骨干干骺端部的联结部位,也是松质骨与密质骨的移行部位.多数是高速损伤或由高处坠落所致.总体发生率较低,但由于此部位骨皮质薄、骨质疏松及髓腔宽等特点,故治疗上比较复杂,有时难以达到稳定的固定,易出现膝内、外翻畸形,关节粘连挛缩、僵直等并发症.此外,股骨髁上骨折易引起胭动脉损伤,并可导致肢体坏死,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作者自1980年3月至1994年3月,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应用自行设计的股骨髁上侧“V”形截骨术治疗98例(159个膝)膝外翻病人。一次手术矫治满意率在99%以上。手术采用膝关节内侧切口,在内收肌结节上0.5~1.0cm处行“V”形截骨,V形顶角在60~90°之间。截骨完成后,用力内翻小腿,随着近端截骨片嵌入远端股骨髁部松质骨内,外翻畸形即得到矫正。术后仅用长腿管形石膏固定8~10周。术后平均随访3.5年,膝外翻畸形矫正满意,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4.
本报告47例膝关节屈曲挛缩并膝内翻,膝外翻等畸形,采用股骨髁上“∨”形截骨术,人为形成股骨后倾角,矫正膝前弓屈曲挛缩畸形,经过1-5年随访,效果满意,中并就手术及并发症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截骨(distal femur osteotomy,DFO)和外固定架辅助髓内钉(fixator assist nailing,FAN)技术治疗股骨侧膝外翻或膝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采用FAN技术治疗的14例17侧下肢畸形患者,包括12例膝外翻和5例膝内翻畸形。手术方法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固定股骨,股骨髁上部位微创截骨,矫正畸形后逆行髓内钉固定,所有患者均未植骨。测量患肢术前和术后的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ur angle,LDFA)、机械轴偏离度(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并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4个月。患者截骨端在术后3~5个月(平均3.5个月)愈合。根据Paley功能评分标准,12例为优,2例为良;12例患者的15侧肢体术后MAD在膝关节中心内侧15 mm至外侧10 mm之间,患肢力线得到满意矫正;17侧肢体有11侧LDFA 达到正常范围(84°~90°)。没有患者发生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同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FAN技术结合了外固定架安全、微创、便于调节、可准确矫正畸形的优点,以及髓内钉固定时患者依从性高的特点,可有效地治疗年轻患者的股骨侧膝外翻或膝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16.
膝骨关节炎X片生物力学及形态学测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对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轴线的测量,比较膝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群的下肢力学角度及股骨内外髁形状的差异,为研究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因提供线索,为畸形矫正角度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9例(40膝)骨关节炎患者,记录被检查者的性别、年龄、肢别、身高、体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等,测量患者股骨角、胫骨角、股骨胫骨角、关节间隙角.以及股骨内侧髁、外侧髁高度和宽度并与19例正常膝关节进行比较。结果:膝骨关节炎组股骨角小于正常组,关节间隙角大于正常组;膝骨关节炎组内、外侧髁高度与宽度比值明显大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肢重力线向内侧髁倾斜,因此其发病以内侧多见;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内外髁发育的形态与正常人有所不同,在冠状面(正位)可以描叙为内外髁狭长,这一因素可能为骨关节炎发病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膝外翻全膝关节置换外侧髌旁入路的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ou DG  Zhang B  Kou BL  Lü H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85-1889
目的探讨外侧入路行膝外翻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方法采用膝关节外侧入路对中重度固定膝外翻患者行膝关节置换术。术中行膝关节正中偏外侧皮肤切口,行髂胫束苹果派样延长,自髌骨外侧“Z”字成形切开关节囊。以松解髂胫束止点、股骨侧及胫骨侧外侧副韧带及后外侧关节囊为主进行软组织平衡。股骨远端内外翻截骨定为5。外翻,股骨远端旋转角度截骨采用Whiteside线结合内外上髁轴线定位,全部病例均行髌骨置换。屈曲位缝合关节囊,将关节囊外侧袖套结构(深层)与内侧支持带边缘(浅层)缝合。结果8例10个膝外翻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例1膝,女7例9膝。平均年龄68.2岁(58~79岁)。KrackowⅠ型外翻7例9膝,Ⅱ型1例1膝。临床分型均大于15°,属重度外翻。其中双膝关节同时置换2例4膝,单膝关节置换6例6膝。7例9膝采国产后稳定骨水泥型假体(TC—Dynamic,PLUS),1例1膝采用进口旋转铰链式假体(RT—PLUS^TM Solution,PLUS)。全部患者术后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出院时均能独立或习步架辅助行走距离平均超过100m。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5.6°(85°~110°)提高到术后平均117.1°(100°-125°)。被动内外翻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2.6°(9°-15°)提高到术后0°。平均FTA角由术前的27.6°(20°~40°)提高到术后的6.8°(5°~9°)。KSS评分及功能评分由术前22.7分(9~48分)及26.5分(12—55分)分别提高到术后的86.4分(85~95分)及89.1分(80~95分)。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1个月-51个月),随访期间股胫角无明显变化,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采用外侧入路,关节囊“Z”字成形切开方法能够直接松解外侧韧带及软组织结构,并有效地缓解了腓总神经压力,解决了外侧软组织覆盖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外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2例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比较传统膝关节置换术(TKA)(传统手术组,6膝)和3D打印个性截骨导板辅助TKA术(3D打印组,6膝),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MFTA)和术前、术后6月随访时KSS临床及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MFTA的角度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后引流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手术组比较,3D打印组在术后6月随访的KSS临床和功能评分更高(P<0.05)。 结论与传统TKA术相比,3D打印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外侧入路TKA术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张雪松  郭万民 《甘肃医药》1995,14(1):59-59,F003
自1989年10月~1991年10月,我们用股骨髁上截骨术矫治膝关节挛缩屈曲畸形117例,发生手术并发症者2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4例患者中,男16例,女8例。年龄17~27岁, ??平均22.1岁。膝关节屈曲程度:31~45°者18例、45°以上者6例,同时有膝外翻者4例。全部病人为按膝行走或持拐助行。 手术方式采用膝松解和股骨髁上V形截骨,手术并发症24例(20.51%)。其中截骨移位8例,膑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OA)的患者进行术后CT评价,阐明应用CT技术测量假体位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28例(32膝)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oxford phase 3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内侧单髁置换相关资料,平均年龄67岁(62~73),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1~12)。术后常规行双下肢CT平扫+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对术后患者假体位置进行测量,并通过图像叠加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角度。结果下肢机械轴平均内翻2.6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1.33°,股骨假体屈伸角平均屈曲2.12°,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3.01°,胫骨假体后倾角平均后倾6.12°,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最易出现偏差,股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2.01°,胫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胫骨结节轴平均内旋12.6°,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5.02°。结论 CT与传统方法 X线测量假体安放角度所报道的结果相符,其中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应用CT扫描图像,可以测量假体的旋转角具有优越性。目前虽不确定假体旋转角度的意义,但有可能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