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7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电图在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7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7例心肌梗死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56例,心电图有阳性变化者49例,心电图梗死部位定位与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表现不完全相符。结论 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虽有其局限性,但因其廉价、无创、可重复、简便易行,可作为筛选诊断心肌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严重的一种表现。选择从2002年6月~2005年6月确诊心肌梗死病例进行数据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友国 《农垦医学》1999,21(3):182-18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ECG)记录不典型的并非少见,特别是老年患者,不仅临床无典型的心前区疼痛,而且合并症也较多,病死率较高,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一旦延误诊治,后果严重,因此.对这类患者必须提高警惕。现将非典型AMI在各期ECG动态变化总结如下:一、超急期AMI的ECG表现往往是在梗塞后12~24小时出现,演变过程一般可分为:(1)超急期;()充分发展期;()慢性稳定期。在典型ECG出现之前,存在一种超急损伤期(在这一期内,曾有只因ECG低电压而掩盖AMI早期表现的报道[’]),因此,对这一期改变应有足够…  相似文献   

4.
自 2 0世纪 30年代 Wilson创建胸导联以来 ,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心电图描记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 AMI)最方便、最经济也是比较准确的方法。近十余年来 ,一些学者通过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检查和血清生化标志对比 ,提出了一些诊断 AMI的新观点和新指标 ,提高了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能力。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和心电图分类方法的演变1 .1 心电图诊断 AMI的新标准 长期以来 ,新出现的病理性 Q波和 2个相邻导联出现 ST段抬高被认为是诊断 AMI的可靠标准 ,但对病理性 (坏死型 )Q波诊断标准和对 ST段抬高的要求不尽一致。2…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6例心电图(ECG)误诊为AMI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均有胸闷或胸痛症状,其中ST段抬高8例(50.0%),ST段抬高伴异常Q波6例(37.5%),心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2例(12.5%)。结论对ECG表现与AMI相似的患者,需仔细询问病史,重视体格检查,密切观察ECG的动态演变,结合心肌酶、TNI、心脏超声、胸片、冠脉造影等资料可予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32例心电图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 AMI不典型心电图常见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心肌梗死早期(4例)、同部位多次心肌梗死(2例)、心肌梗死合并束支阻滞(6例)、合并后壁心肌梗死(2例)、小面积心肌梗死(6例)、记录导联不正确及U波倒置之患者(2例)。不典型心电图改变包括:显著而持续性ST段压低及T波倒置、T波高耸、R波递增不良或逆递增、束支传导阻滞掩盖心梗图形、及U波倒置等。结论对心电图不典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应不断动态观察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及时明确诊断,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方法.方法:选择近期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对心电图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典型心电图变化24例,无典型心电图变化者36例.结论: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为疾病早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辨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都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 ,使依靠这支冠状动脉供给血液的一片心肌 ,因缺血而受损伤 ,以至于坏死。心电图就呈现相应的T波、ST段以及QRS波群的显著改变。所以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绝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显著而特异的改变 ,但也有小部分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会使诊断发生一时的困难。1 前间壁及前壁侧壁心肌梗死辨伪1 .1 心室除极顺序的改变1 .1 .1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CLBBB) CLBBB时室上性激动沿右束下传心室 ,首先缓慢地通过间隔 (约 0 .0 4s)再激动左心室 ,室间隔的除极为由右向左进行 ,…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辨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必花  孙祝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4):2661-2662
急性心肌梗死一般都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阻塞,使依靠这支冠状动脉供给血液的一片心肌,因缺血而受损伤,以至于坏死.心电图就呈现相应的T波、ST段以及QRS波群的显著改变.所以心电图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绝大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显著而特异的改变,但也有小部分患者因为种种原因会使诊断发生一时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收治 10例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3例。发病年龄在 4 1~ 50岁 2例 ,51~ 6 0岁 3例 ,6 1~ 70岁 5例。2 检查结果梗死部位在前间壁 5例、前壁 2例、下壁 2例、正后壁 1例。心电图检查都有Q波 ,ST段和T段均有异常。3 讨论无痛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心肌梗死的重要特征 ,据国内外报道约占 15%~ 75%。在收治 10例无痛性心肌梗死中 ,4 1~ 50岁占 2 0 % ,51~ 6 0岁占30 % ,6 1~ 70岁占 50 % ,表明年龄愈高 ,无痛性心肌梗死比例越大。部分老年人心梗不呈现疼痛的原因有 :(1)位于心脏上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 ,心肌尚未接触酸性代谢…  相似文献   

12.
董竞琳 《黑龙江医学》2013,37(6):446-447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以ST段显著移位为特点,面对损伤区的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背向损伤区的导联,则呈相反的变化,病后数小时出现大Q波及T波倒置。结论紧密结合临床,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对筛选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变化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对50例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比较,分析心电图变化与梗塞血管的关系。结果(1)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AMI患者81.48%的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2)Ⅰ、avL或V1-V6导联ST段抬高者91.67%的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分支中段;(3)仅V1-V3导联ST段抬高者100%出现左前分支大对角支远侧梗塞。结论AMI患者急性期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改变可以对梗塞相关血管的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AMI近期病死率与严重的并发症及ST段形态特征的相关联系。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92例,计算各种心律失常在病例中占有的比例,根据是否伴有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及非ST段抬高组,计算两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患者以并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主。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颤动患者病死率高达100%。ST段抬高组患者病死率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1)。结论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各个类型均可发生,其中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颤动患者病死率达100%;ST段抬高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病死率低于非ST段抬高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心肌酶学指标变化在AMI超急性期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我院从2005年1月到2009年11月共3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病时间分为3组,A组(发病时间<2h,n=98)、B组(发病时间在2~6 h以内,n=129)和C组(发病时间超过6 h,n=79).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指标改变等情况.结果 发现各组之间J点抬高和ST段抬高的比例都明显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T段缩短和T波高尖的比例,三组差异明显,A组明显升高.三组患者心肌酶学指标的升高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中高中或以上学历比例与B、C组比较明显升高,干部成分的比例也高于后两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前2h内,心肌代谢改变所导致的心电图改变远远早于心肌酶学指标改变,加强AMI超早期心电图特征的学习和应用,有利于AMI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总结心电图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发现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认识,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心电图室发现的65例非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临床病史、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的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现为胸闷、头晕、恶心41例,到心内科就诊,头痛、头晕6例,到神经内科就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10例,到消化内科就诊;胸闷、憋气、疼痛6例,到中医科就诊;从胸痛至就诊时间分别2d~12d.门诊心电图发现:下壁心肌梗死27例,下后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4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6例.前壁心肌梗死18例,无Q波心肌梗死13例.结论 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除胸痛、胸闷外,可表现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警惕,特别对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及时发现和诊断出非典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20.
成辉 《当代医学》2014,(5):66-67
目的通过心电图的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进行诊断,以便及时的进行治疗,改善预后。方法选取初次发病时收治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接受心电图检查时的指标变化,观察心电图诊断指标与AMI结局的关系。结果经过心电图诊断,在240例忠者中,有180例患者出现了ST段抬高的现象,占75%;而其条60例则为非ST段抬高,占25%。其中在180例ST段抬高的患者中,有95例出现了QRS波终末扭曲,90例患者无QES波的终末扭曲,将此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在性别比例、既往高血压史和糖尿病吏、心肌梗死的部位上无研究差异,而在年龄上具有,同时,出现QRs波终末扭曲的患者死亡率要高于无终末扭曲的患者。结论心电图具有无创性的检查特点,除了操作简便的优点外还可重复检测,对AMI的诊断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