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不同低血糖水平和低血糖持续时间与脑损伤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入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的110例低血糖(血糖≤2.2 mmol/L)新生儿的病历记录及随访资料.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脑影像学特征和脑功能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脑损伤、轻度脑损伤和重度脑损伤3组,借助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x2检验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及不同低血糖持续时间与脑损伤的关系.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早产儿或小于胎龄儿、高胆红素血症、宫内窘迫、窒息、感染、惊厥、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高血糖等因素对脑损伤的影响. 结果 (1)110例低血糖新生儿中脑损伤33例,占30.0%,其中轻度脑损伤23例,重度脑损伤10例.(2)当血糖≤1.7 mmol/L时,预测脑损伤的发生有较高的灵敏性(60%)和特异性(73%).血糖≤1.7 mmol/L的患儿脑损伤和重度脑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3.6% (24/55)和18.2% (10/55),均高于血糖~2.2 mmol/L组,分别为16.4%(9/55)和0.0%(0/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74,P<0.01;x2 =11.00,P<0.01).血糖水平≤1.2 mmol/L时预测重度脑损伤的灵敏性为81%,特异性为100%.血糖≤1.2 mmol/L的患儿重度脑损伤发生率为34.5%(10/29),高于血糖~2.2 mmol/L组的0.0%(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0.72,P<0.01).低血糖持续≥12h预测脑损伤的灵敏性为36%,特异性为100%.低血糖持续时间<12 h者脑损伤的发生率为21.4% (21/98),低于~72 h和>72 h者脑损伤的发生率(均为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27.69,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宫内窘迫(OR=4.69,95%CI:1.47~14.97,P=0.009)、母亲高血糖(OR=3.34,95%CI:1.01~11.02,P=0.048)、血糖水平≤1.2 mmol/L(OR=5.16,95%CI:1.56~17.03,P=0.007)和低血糖持续≥12 h(OR=8 885 220 297.12,95%CI:0.00~∞,P=0.000)为新生儿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低血糖可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损伤,血糖水平越低,持续时间越长,脑损伤越重.当低血糖新生儿合并宫内窘迫或母亲高血糖时更容易发生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生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以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8840例患儿中经影像学检查诊断的44例新生儿脑梗死患儿为研究对象,以1∶4配比关系,随机选择出生年月、胎龄与脑梗死患儿相配对的175例本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新生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院住院新生儿的疾病构成比,新生儿脑梗死占5.0‰(44/8840);同期活产婴儿27 352例,有21例患儿发生新生儿脑梗死,新生儿脑梗死发生率为0.7‰,即1/1302(21/27 352).44例脑梗死患儿中,足月儿36例,早产儿8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脑梗死组胎儿/新生儿缺氧和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0.0%(22/44)和11.4%(5/44),高于对照组患儿[分别为27.4%(48/175)和2.9% (5/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7,OR=2.646,95%CI:1.343~5.211,P=0.004;x2=5.838,OR=4.359,95%CI:1.203~15.796,P=0.030).纳入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儿/新生儿缺氧(OR=2.860,95%CI:1.415~5.782,P=0.003)、红细胞增多症(OR=4.319,95%%CI:1.136~16.427,P=0.032)、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3.388,95 %CI:1.174~9.778,P=0.024)是新生儿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将这3个高危因素的严重程度与新生儿脑梗死发生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x2=-2.074,P=0.038)、胎儿/新生儿缺氧程度(x2=-3.470,P=0.001)与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生正相关.结论 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胎儿/新生儿缺氧是导致新生儿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当孕母出现子痫前期、患儿出现重度缺氧时,更易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临床诊断难治性惊厥新生儿46例,选取同期收治非难治性惊厥的新生儿惊厥患儿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难治性惊厥患儿预后正常11例,预后不良35例,比较2组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应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展为难治性惊厥的危险因素和影响难治性惊厥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1)难治性惊厥患儿常见的病因为严重的围产期脑损伤(8/46,17.4%),脑结构发育异常(7/46,15.2%)和先天性代谢性疾病(3/46,6.5%).难治性惊厥患儿每日均有惊厥发作者占91.3%(42/46),脑电图重度异常者占55.6%(25/45),存在惊厥持续状态者占17.4%(8/46),预后不良者占76.1%(35/46),均明显高于非难治性惊厥患儿,分别为57.1%(24/42)、5.4%(2/37)、0.0% (0/42)和21.4%(9/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3.665、23.123、Fisher精确概率法、26.236,P均<0.01).脑电图重度异常(OR=16.384,95%CI:3.421~78.472,P=0.000)和每日均有惊厥发作(OR=3.811,95%CI:1.019~14.258,P=0.047)是发展为难治性惊厥的独立危险因素.(2)难治性惊厥患儿预后不良者苯巴比妥治疗无效的比例为80.0%(28/35),明显高于预后正常者的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0).苯巴比妥治疗无效也提示难治性惊厥患儿预后不良(OR=12.444,95%CI:2.530~61.217,P=0.002).结论 新生儿难治性惊厥的常见病因为严重的围产期脑损伤、脑结构发育异常及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以频繁发作、易存在惊厥持续状态及脑电图重度异常为特点,常预后不良,对苯巴比妥的治疗反应欠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孕母妊娠期合并子痫前期、子痫对新生儿脑损伤及远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和动态颅脑影像学检查,观察子痫前期、子痫母亲所生265例新生儿脑损伤的情况,并对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新生儿脑损伤发生率为63.0%。损伤类型主要是脑室旁白质损伤和缺氧缺血性脑病。母亲子痫前期、子痫的病情越重新生儿重度脑损伤的发生率越高,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母的新生儿重度脑损伤的发生率(38.5%)明显高于晚发型(19.4%)(P〈0.05)。214例随访患儿中有56.1%出现了神经发育异常:严重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为3.3%;轻度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为17.3%;一过性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为35.5%。母亲子痫前期、子痫的病情越重小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率越高,重度脑损伤小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率(93.5%)明显高于轻度脑损伤者(66.7%)(χ^2=82.5,P〈0.01)。小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是孕母重度子痂前期(OR=4.37,95%CI1.67~8.35)和新生儿期重度脑损伤(OR=9.66,95%CI3.73~21.16)。结论 母亲子痫前期、子痫程度越重,其新生儿脑损伤和生长过程中神经发育异常发生率越高,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母的新生儿重度脑损伤的发生率高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和重度脑损伤是小儿神经发育异常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子痫和子痫前期孕母所生新生儿要加强监测,早诊断、早干预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IRPA)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188例经病原学检查确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IRPA组)73例和亚胺培南敏感铜绿假单胞菌(imipenem-sensitive Pseudomonas aeruginosa,ISPA)感染组(ISPA组)115例.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x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IRPA 组与ISPA组比较,胎龄较小[(34.0±3.5)周与(35.6±2.8)周,t=3.413,P<0.01],出生体重较低[(1848.1±276.4)g与(2110.7±345.6)g,t=5.472,P<0.01)];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 g、小于胎龄儿、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前2周内应用过亚胺培南、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以及接受过机械通气、深部动静脉置管的比例高[67.1%(49/73)与45.2%(52/115)、73.9%(54/73)与33.0%(38/115)、68.5%(50/73)与29.6%(34/115)、72.6%(53/73)与27.0%(31/115)、65.8%(48/73)与33.0%(38/115)、78.1%(57/73)与61.7%(71/115)、83.6%(61/73)与65.2%(75/1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前2周内应用过亚胺培南治疗是IR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6.409,95%CI:1.926~21.333,P=0.002).结论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发生IRPA感染与其胎龄及出生体重相关,曾经使用亚胺培南治疗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lCU)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将2006年2月1日至2007年1月31日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000 g的早产儿纳入研究.应用超声诊断仪对早产儿进行系列床边头颅B超检查.同时收集临床资料,分析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危险因素. 结果 (1)328例早产儿完成系列头颅B超检查,141例(43.0%)发生脑室内出血(IVH),其中轻度101例,重度40例.9.8%的患儿(32/328)发生脑白质损伤(WMD).13.4%的患儿(44/328)发生持续脑室扩大.10.7%的患儿(35/328)在生后初次头颅B超筛查时即发现有颅内囊肿形成.(2)IVH组和WMD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和胎龄较未发病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NICU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较高.出生体重、感染、小于胎龄儿、机械通气是IVH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重是WM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我国妇女孕前或孕期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所致的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国中部地区部分县市及新疆伊宁市277例孕前或孕期感染HIV的女性及其分娩的322例子代为研究对象,分析HIV亚型及母婴传播率.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77例孕前或孕期感染HIV的女性中,199例为血液途径感染,其中174例HIV亚型检测成功,均为B'亚型,而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78例女性中,58例HIV亚型检测成功,以重组型CRF01-BC和CRF-AE为主,分别为35例(60.3%)和20例(34.5%),仅3例(5.2%)为B’型.322例子代中接受HIV检测前死亡12例,余310例接受HIV检测的子代中108例为阳性,HIV母婴传播率为34.8% (95% CI:29.5%~40.1%);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工喂养者的子代HIV阳性率低于母乳喂养者[12.5%(6/48)与38.9%(102/262),x2=12.484,P=0.000];母亲感染HIV的年限<7年者的母婴传播率低于感染年限≥7年者[28.8%(46/160)与54.2%(32/59),x2=12.21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感染HIV年限(OR=1.342,95%CI:1.189~1.515,P=0.000)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OR=1.137,95%CI:1.053~1.227,P=0.001)是HIV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HIV感染后HIV亚型与其传播途径有关.人工喂养可以降低HIV母婴传播率,女性HIV感染年限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久可增加HIV母婴传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产前超声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的临床意义及预后.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因超声发现侧脑室扩张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遗传咨询门诊就诊的92例单胎妊娠孕妇,根据胎儿侧脑室宽度分为重度侧脑室扩张(≥15.0 mm,4例)和轻度侧脑室扩张(10.0~14.9 mm,88例),轻度侧脑室扩张组又分为A组(10.0~12.0 mm,50例)和B组(12.1~14.9 mm,38例).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宫内转归、新生儿出生后神经行为发育情况进行随访.统计方法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Bonfferoni方法校正、MannWhitney和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 轻度侧脑室扩张的A和B组及重度侧脑室扩张组胎儿合并其他系统发育异常(非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的发生率分别为18.0%(9/50),65.8%(25/38)和3/4(x2=22.934,P=0.000),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98,P=0.000);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0%(2/50),7.9%(3/38)和0/4(x2 =0.878,P=0.645).4例重度侧脑室扩张病例均终止妊娠,轻度侧脑室扩张病例继续妊娠的63例胎儿中(A和B组分别为48例和15例),B组官内转归较A组差(B组侧脑室扩张进展、稳定和缩小者分别为3、10和2例,A组分别为3、15和30例,Z=-3.317,P=0.001),A组中非孤立性侧脑室扩张胎儿宫内预后较孤立性侧脑室扩张者差(Z=-2.631,P=0.009).顺利娩出的62例新生儿在生后14d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情况评估,A、B两组≥35分比例分别为93.8%(45/48)和71.4%(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40).婴儿出生后12个月(存活46例,A组35例,B组11例)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评估,评分显示A和B组运动发育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发育优秀、中等和低下者分别为8、26和1例,B组分别为1、7和3例,Z=-2.203,P=0.043),但智力发育指数评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活婴儿中20例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45.0%(9例)侧脑室宽度缩小,50.0%(10例)侧脑室扩张持续存在,5.0%(1例)侧脑室扩张宽度增加.生后侧脑室扩张转归情况与BSID评分相关,侧脑室宽度缩小者较稳定和进展者预后好(P=0.033). 结论 胎儿侧脑室扩张宽度为10.0~12.0 mm者预后较好.超声确诊的侧脑室扩张胎儿,建议进行相关病因学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对侧脑室轻度扩张胎儿应加强宫内及出生后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与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相关的母体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16645例孕妇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及北京市海淀、昌平、门头沟及大兴区4家妇幼保健院接受胎儿心血管畸形筛查,产前或新生儿生后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先心病的112例孕妇(胎儿复杂型先心病40例,简单型先心病72例)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在5家医院行妊娠中晚期超声胎儿系统筛查且新生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的304例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胎儿发生先心病相关的母体危险因素, 结果 (1)一般情况:胎儿复杂型先心病组孕妇平均年龄28.3岁(21 ~40岁),胎儿简单型先心病组孕妇平均年龄29.9岁(22~39岁),与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29.5岁(20~44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11和-0.826,P值分别为0.138及0.410).(2)单因素分析:复杂型先心病组孕妇妊娠早期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为46.2%(18/39),不良环境接触(房屋装修)的比例为32.5%(13/4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9%(45/303)和2.0%(6/3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2.399和62.678,OR=4.895和23.753,95%CI:2.419~9.905和8.358~67.506,P均=0.000).简单型先心病组孕妇有先心病家族史的比例为4.2%(3/72),高于对照组[0.0%(0/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7).(3) 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早期上呼吸道感染(OR=5.120,95%CI:2.340~11.206,P=0.000)及不良环境接触史(OR=23.030,95%CI:7.506~70.665,P=0.000)是胎儿发生复杂型先心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妊娠早期上呼吸道感染及不良环境接触史可能是导致子代发生复杂型先心病的危险因素;母亲先心病家族史可能是胎儿发生简单型先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妊娠的母婴不良结局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1 99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93例LN患者共97例次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LN发病时间和病情程度分为3组:妊娠前疾病稳定组(52例次)、妊娠前疾病活动组(26例次)和妊娠期新确诊LN组(19例次).孕产妇不良结局包括妊娠期疾病加重、子痫前期、妊娠期或产后尿蛋白加重、妊娠期或产后肾功能损伤加重、孕产妇死亡、低血小板血症和低补体血症.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包括治疗性终止妊娠(因孕妇疾病加重需要终止妊娠)、胎儿丢失、新生儿死亡、早产、小于胎龄儿和新生儿窒息.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母婴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妊娠前稳定组与活动组比较,在妊娠期疾病加重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8%(28/52)与61.5%(16/26),x2=0.417,P>0.05].除外妊娠20周前流产的病例(稳定组和活动组分别为5例次和4例次),2组子痫前期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36.2%(17/47)与59.1%(13/22),x2=3.204,P>0.05].19例次妊娠期新确诊LN患者中,18例次妊娠≥20周,其中子痫前期发生率为6/18.(2)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妊娠前疾病活动组治疗性终止妊娠的比例高于稳定组[42.3% (10/26)与7.7% (4/52),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外主动要求终止妊娠(稳定组3例次)和治疗性终止妊娠(稳定组4例次,活动组10例次)的病例,稳定组与活动组分别为45例次与16例次,活动组胎儿丢失和新生儿死亡的比例高于稳定组[5/16与6.7%(3/45),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妊娠前活动组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高于稳定组[92.3% (24/26)与50.0% (26/52),x2=13.48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例次妊娠期新确诊LN组的患者中,治疗性终止妊娠5例次,胎儿丢失3例次,活产11例次,新生儿重度窒息并死亡2例次,早产9例次.(3)母婴不良结局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期疾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低补体血症(OR=0.300,95%CI:0.104~0.863)和低血小板血症(OR=0.054,95%CI:0.007~0.439);LN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低血小板血症(OR=0.151,95% CI∶0.046~0.499)和妊娠期LN复发或新发(OR=0.135,95 %CI∶0.027~0.679);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孕妇发生子痫前期(OR=0.134,95%CI:0.028~0.637)和妊娠期疾病活动(OR=0.026,95 %CI:0.005~~0.138).结论 LN患者妊娠前疾病活动增加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风险.建议LN患者疾病稳定至少6个月以上再计划妊娠,妊娠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压、肾功能、尿蛋白、血小板和补体水平等指标,及早发现疾病活动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治疗妇产科良性疾病引起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我院妇产科医学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960例因妇产科良性疾病行UAE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60例中,子宫肌瘤690例、子宫腺肌病244例、异位妊娠10例及产后出血16例。同时对损伤发生的血管解剖学、血管影像学及微导管的使用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960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损伤共5例,总发生率为0.5%(5/960)。其中中度损伤1例(0.1%),为一侧输尿管节段性部分狭窄致肾积水;轻度损伤4例(0.4%),为膀胱炎1例、膀胱黏膜部分坏死1例、一过性一侧肾轻度积水2例。5例中,子宫肌瘤4例、子宫腺肌病1例;5例均行双侧子宫动脉UAE术,术中均未使用微导管。行UAE引起泌尿系统损伤的原因,均为在栓塞动脉的过程中,栓塞剂进入子宫动脉中下段发出的输尿管支及膀胱支。结论对妇产科良性疾病进行UAE治疗,有发生泌尿系统损伤的危险;术中准确分辨血管及其分支、交通支,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栓塞,可以避免泌尿系统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Li H  Liu T  Liu C  Shang T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42(4):236-238
目的探讨B超检查胎儿肾脏回声增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1例产前B超发现胎儿肾脏回声增强的患者,征求本人意见,对选择引产放弃胎儿者(12例)行引产后患儿尸体解剖;对选择继续妊娠者(19例)定期随访。分娩时取胎儿脐带血进行胎儿染色体分析。结果(1)31例中6例胎儿同时合并其他脏器异常,3例胎儿合并染色体异常,2例患者具有家族史。(2)12例选择终止妊娠者中,10例伴羊水过少;B超检查胎儿肾脏回声增强的原因分别为婴儿型多囊肾10例、成人型多囊肾1例和多囊性肾发育不良1例。(3)19例选择继续妊娠者中,2例羊水过少患儿于新生儿期死亡,病理解剖结果为婴儿型多囊肾;3例患儿分别在出生后1岁内死亡,病理诊断分别为婴儿型多囊肾或多囊性肾发育不良;1例患儿在出生后26个月出现高血压症状,肾功能异常,诊断为婴儿型多囊肾;4例患儿出生后B超检查肾脏回声转为正常;9例肾脏B超表现与产前检查相同,但目前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结论(1)胎儿期肾脏B超回声增强的原因多为婴儿型多囊肾、肾发育不良和非特异性肾病,也有部分为正常肾脏变异。(2)羊水量是判断胎儿预后的关键指标之一,当胎儿期肾脏回声增强伴羊水过少时提示胎儿预后不良。(3)当发现肾脏B超回声增强时,应仔细询问家族史,并对胎儿父母肾脏及胎儿其他部位进行详细检查,必要时建议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生儿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起病、病因、治疗及预后.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至2007年我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3例房扑患儿的起病、治疗和预后,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和总结. 结果 3例患儿药物治疗有效,随访结果预后较好,分别随访至8个月和2岁,房扑未复发. 结论宫内胎儿房扑应积极给孕母治疗,新生儿房扑可选择药物治疗、食道心房超速起搏及直流电复律等,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子宫瘢痕妊娠是指既往有剖宫产史或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再次妊娠时胚胎组织种植于子宫瘢痕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母婴两者的危害程度相对较高。随着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y embolism,UAE)在治疗子宫瘢痕妊娠方面的广泛应用,展现出减少出血、保留子宫、降低死亡率等显著优势的同时,逐渐显露出一些严重不良的并发症,如疼痛、闭经、宫腔粘连和生殖功能降低等。目前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通过阐明UAE在子宫瘢痕妊娠治疗过程中的利弊,以期通过改善UAE技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孕产妇的人数越来越多,孕妇年龄的增加,合并内外科疾病的概率也明显增加,这也导致高龄孕妇及围生儿的不良结局增加。在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前,国内诸多医院的头胎剖宫产率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5%的水平;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当初选择剖宫产的高龄妇女再次孕育新生命。育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逐步下降,生殖系统的功能也逐步衰退,瘢痕子宫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老化,收缩能力下降。如何确保具有瘢痕子宫,且合并多种内外科疾病的高龄产妇安全分娩,是产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新难题。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总结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例高龄妊娠合并脑动脉瘤、颈动脉瘤、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的资料加深产科医师对相关疾病的重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治疗早产儿贫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其治疗早产儿贫血的内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 对24例贫血早产儿进行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例.治疗组除采用对照组的常规疗法外,另给予EPO 250 U/(kg·次),3次/周,皮下注射,共4周.EPO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应用半固体培养的方法 分别对两组外周血中各系造血祖细胞形成的集落数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治疗期间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血小板数及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等进行比较. 结果 EPO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混合集落形成单位和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集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周时,治疗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为(57±20)个,明显高于对照组[(34±13)个](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期间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及血小板数均无明显的变化(P>0.05),而治疗组治疗1、2、3、4周后,网织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第4周时,治疗组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152±14)g/L,(128±11)g/L,P<0.05]. 结论 从祖细胞水平及临床水平均证明了EPO治疗早产儿贫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EPO可能作用于早产儿的红系晚期造血祖细胞及其以后阶段,进而使血红蛋白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