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所谓引火归元,即是针对阴虚,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或阴盛格阳,虚阳上越,而表现为面色浮赤、上热下寒、手足冰冷、口舌糜烂、生疮等一派真寒假热之象的疾病~([1])。引火归元又名导龙入海,火不归元之火又称命门之火、无根之火、龙雷之火,属虚火~([2])。虚火又分为阴虚及阳虚。阴虚发热是由于真阴亏虚,水不制火;阳虚发热是由于元阳败竭,火不归  相似文献   

2.
阳虚火炎证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宜福 《中医杂志》1999,40(4):211-212
阳虚火炎证是指心脾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阳于外而致的虚火外炎的一种证候。一般来说,虚火之证多责之阴虚,阴虚则生内热,而虚火外炎。但临床上有许多疾病常见虚火外炎之证,而用滋阴降火之法罔效,医者鲜知阳虚之火,见有火象而不敢妄用温补,以致患者长期病痛不除,急病不能速愈。乃立阳虚火炎之证  相似文献   

3.
浅论虚火     
虚火主要是指阴虚阳亢或阴虚火旺的证候而言。但是,虚火也有两种,除了素体阴虚所产生的虚火以外,另一种是元阳衰竭所产生的虚火。所谓火不归原,相火离位就是说的这种火。也就是说,一是阴虚之火,一是阳虚之火。临床上虽以火来命名,实际上有着根本区别。凡属于体质衰弱、真阴亏损或真阳衰竭所引起的机能低下,而表现为虚性亢奋的,都属于虚火的范围。常见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晚期,肿瘤放疗、化疗后。或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虚火"浅析     
马永刚 《河南中医》2007,27(2):10-11
火有虚、实之分,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景岳全书.虚火论》将虚火分为“阴虚有热”和“阳虚有热”两类。诸多医家分别从理论上对“阴虚之虚火”、“阳(气)虚之虚火”进行探讨,认为:阴虚之火是阴虚失敛,阳无所附,妄动而成,为“阴虚火旺”;阳(气)虚之火是因阳气亏虚至一定程度,阴盛格阳,阳气虚散而成,属“阳虚失位”。并就其临床表现逐一鉴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疗原则,对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引火归原”是治疗肾火上炎的一种方法。关于它的病机、药物等方面,历来认识很不一致。现将几种不同的认识加以归纳,并就病理、药物问题,略谈己见如下: 一、几种不同的认识(一)病机是肾水虚亏、真火不藏,引火归原药只肉桂一味如王氏①说:“龙雷之火者,水亏无所潜藏也。”“这种火因虚(阴虚)而致,故又称虚火,此火原藏在水中,故又称水中之火。水盛则此火得以潜藏,而行其温煦脏腑之正常功能;水亏则火无制约,故冲跃而起,所谓龙雷之火,即是指此。”据此,王氏认为,谓引  相似文献   

6.
阳虚者发热,为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临床上多以阴虚火旺多见,阳虚发热病机者亦屡见不鲜,所以见虚火上炎者,多以滋阴降火药用之,而效果不佳。病人长期处于火象而不敢妄用温补药物治疗,病痛不除,所以认识阳虚火旺的病机,对临床诊治有极大的帮助。因现代社会的多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虚火症状等亚健康疾病,对阳虚火炎病机的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健康水平,也是对祖国医学的继承、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医药的地位,进一步实现中医药的现代化应用。  相似文献   

7.
陈俊  张莞然  邱明义 《光明中医》2014,(10):2159-2160
作为病理之火的实火、虚火在中医古籍中被广泛论述,然则实火易辨,虚火难分。根据病机差异虚火又可以分为阴虚之火和阳虚之火,临床如何辨证施治关乎预后,切不可见火便苦寒直折,亦不可一概滋阴降火。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对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对虚阳浮越者温阳、引火归原。  相似文献   

8.
“引火归原”是治疗肾火上升的方法。肾火上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红,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牙龈肿痛,腰酸腿软,两足发冷,舌质嫩红,脉虚,可于滋肾药中加附子、肉桂之类以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调,虚火不升。“引火归原”之治法究其根本是一种用温热药治疗阴虚阳亢的方法,此处之火,有人称之为“龙雷之火”或“无根之火”。如朱丹溪在其《相火论》中就认为肝肾相火就是龙雷之火。相火其性忄票悍,可煎熬真阴,使阴虚而发病,即龙雷之火为阴虚之火。而无根之火亦可认为是阴虚之火,也有认为不独是阴虚,还有阳虚,即阴阳两虚者。王教授指出:“‘引火归原…  相似文献   

9.
<正> 肾乃水火之宅,职司封藏,藏真阴而寓元阳,肾虚则封藏失职,阴虚则真阳不藏而火浮,阳虚则真阴不敛而水泛.因此火此水原非实火实水,故不宜直折直泻,只能循循善诱,引归原宅,所以有引火归元与引水归元之法,为治肾虚证之变法也.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发展,引水归元法惟用于肾;引火归元法则不止于肾,盖五脏之虚火,均不宜折也.兹略陈临床管窥以祈教政焉!  相似文献   

10.
刘萍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2):22-22
引火归原法是祖国医学中治疗元阳浮越、虚火上浮之证的一种方法 ,意在引虚火下潜 ,使元阳归宅。此证有阴虚与阳虚之别 :肾水不足 ,真阴内耗 ,虚阳无约 ,浮越于上 ,当滋水养阴 ,引火归原 ;元阳虚衰 ,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龙火飞越 ,急需温元救阳 ,引火归原。试讨论之。1 滋水养阴 引火归原《景岳全书·阴阳篇》说 :“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凡病有不可正治者 ,当从阳以引阴 ,从阴以引阳 ,各求其属而衰之 ,……引火归原 ,纳气归肾 ,从阴以引阳也。”临床中常见阴虚阳浮、虚火上炎之证 ,用养阴清火之剂不效 ,再用养阴潜阳之法也收效甚微 ,可“…  相似文献   

11.
引火归原法,是为肾虚火浮而设。肾虚火浮有阴阳之别。若肾中阴虚而致阳亢之火上越则为阳火;若肾中阳虚已极,龙雷之火不能内守,上飞外越则为阴火。其治疗,诚如《医方集解》说:“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遵张景岳“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即“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之谓也。笔者宗此,对凡属肾虚火浮所致之口腔疾患,概治以滋水养  相似文献   

12.
<正> 曹仁人是重庆市名老中医,平生精研中医经典著作,执业内、妇、儿科五十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仅从曹老近年治验录中整理三则,以供研讨。引导止血法朱丹溪曰:“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然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宜苦寒直折,虚火则须辨别阳虚、阴虚,或治以温散,或投以滋补,切不可拘泥于诸血属火而概施凉血止血之套法。《医学三字经》提出“引导法,草姜调”的止血法,即以仲景所制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吐血证。甘草干姜汤,辛甘从阳之剂,以热治热,同气相求,而日“引导法”者,从治之谓也。曹老在临床上自拟加味甘草干姜汤一方,治疗脾胃阳气虚寒导致之吐血证,每收  相似文献   

13.
火热证是非常普遍的一类证候,通常以主观感觉或客观体征的干枯,灼热为表现,如发热,恶热,口渴,尿短,便干等。虚火证是指八纲辨证属虚,同时表现火热症状。文章从气虚,阳虚,阴虚三方面论述了温热药在虚火证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理论切合临床,辨证论治的精神,讨论了温热药在治疗火热证中应用的合理性,为火热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也为火热证的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说治虚火有四法。一曰达:肝经之病,五郁相因,当顺其性而升之,所谓木郁则达之,如逍遥散之类是也。此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也。二曰滋:虚火上炎,必滋其水,所谓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如六味地黄之类是也。三曰温:劳役神疲,元气受伤,阴火乘其土,经曰:劳者温之。又曰:甘温能除大热。如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四曰引: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平热杂于壮水药中,导元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如八味汤之类是也。虚阳浮越,温潜治之。近读先师章次公案又受启迪。唐幼。受凉,入寐惊惕,因汗多而小溲少,手足不温,予…  相似文献   

15.
1 滋阴降火 阴阳互根,故阴虚失制,则阳气偏亢,虚热内生。知母苦甘而寒,能滋阴润燥、“益肾水”而滋肾燥,行于下则泻相火,《东垣试效方》谓之“治肾水膀胱不足”;黄柏苦寒坚阴,功擅泻相火、退虚热。二药配伍,可直入下焦,滋肾阴而降虚火,滋阴则虚火得制,虚火退则有益于阴液之复。如“内障眼论”之疗本滋肾丸,由知母、黄柏二味酒炒等份为丸,意在滋肾之阴、清降虚火。然加味滋肾丸则在上方基础上,加肉桂、黄连、姜黄、苦参等,其清热降火之力增强。二物配伍,常用于阴虚血燥、虚热内生之证。  相似文献   

16.
<正> 火虚发热证治,是从临床实践中拓出。目前对火邪为病的辨证,只分实火与虚火两型。而虚火是以阴虚发热为论据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阳盛者,属实火,阴虚者,属虚火”。指出实火是阳有余,  相似文献   

17.
“脾虚阴火”首见于《脾胃论》,但李氏对此释义欠明,概念不十分明确。临床所见甚多,它既不同于阴盛格阳之肾虚阴火,也不同于阴虚发热之虚火,更不同于大热烦渴之实火。现将“脾虚阴火”63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理论对阴虚、阳虚有明确的概念。如《医学心悟》说:"真阴不足,脉数无力,虚火时炎,口燥舌焦,内热便绪,气逆上冲。真阳不足,脉大无力,四肢倦怠,唇淡口和,肌冷便溏,饮食不化"。所以阴虚和阳虚有对立的一面,它们在很多方面表现出相反的症状。我们过去曾报道,在慢性支气管炎、甲状腺及肾上腺疾病、肾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等疾病中,阴  相似文献   

19.
虚火札记     
<正> 火之生理:人身元气,徐大椿谓之“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百体皆润”者,此温此润,实阴阳水火气血之总体。经云“少火生气”,火乃天地间真阳之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人身君相二火,皆阳和之气,凡百骸之温暖,肢体之动作,都是少火生气的功能。一、虚火病理:虚火来由,当从气血阴阳追究。丹溪云“凡动皆属火”,东垣曰“喜怒不节,起居不时,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所以劳动太过,气虚不能收摄其火,成气虚火。血能载气,血即养火,若饥饱劳役,伤其阴血,或失血太过,则血虚不能涵养气火,为血虚火。  相似文献   

20.
引火归原法,是为肾虚火浮而设。笔者对阴虚阳浮,虚火上炎,用养阴清火之剂不效,用养阴潜阳之剂也不效之疾患,则“从阴以引阳,求其属而衰之”,概治以滋水养阴,反佐以温肾之品(桂、附)以引浮越之火复归肾宅,使阴阳平调,水火相济。游××,男,45岁。觉口内味咸近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