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建立高血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观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制备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A组:MCAO3h后再灌注21h;B组:MCAO6h后再灌注18h;C组:MCAO24h。然后测定脑梗死体积及其占全大脑体积百分比、两半球体积差值。结果:MCAO6h后再灌注18h的RHR与持续MCAO24h的RHR比较,前者的梗死灶体积及其占全大脑体积百分比、两半球体积差值均有显著性增大(P<0.01),而MCAO3h后再灌注21h的RHR10例中仅有3例出现少许梗死灶。结论:MCAO6h后再灌注则已超出有效治疗时间窗,将造成明显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的影响,以探讨 RIPC 保护脑缺血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21只健康雄性 SD 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n=7),MCAO 组(n=7),RIPC+MCAO 组(n =7)。在 MCAO 手术前连续3 d,进行远隔肢体缺血预适应处理(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每天3次)。在缺血2 h-再灌注24 h 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TTC 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采用 Western blotting 方法检测梗死侧脑组织的 iNOS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在 MCAO 手术过程中,3组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 sham 组相比,MCAO 组大鼠再灌注24 h 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升高、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5)。而 RIPC+MCAO 组大鼠神经功能较 MCAO 组大鼠得到明显改善、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少(P〈0.05)。2)再灌注24 h 时,与 sham 组相比,MCAO 组大鼠脑梗死侧 iNOS 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 MCAO 组相比,RIPC+MCAO 组大鼠脑梗死侧 iNOS 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RIPC 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脑缺血大鼠脑内 iNOS 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皮层和纹状体hephaestine表达的变化。 方法 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急性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在再灌注后的不同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检测皮层和纹状体的表达。结果 MCAO再灌注后大鼠出现大脑中动脉梗塞的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TTC染色有白色梗死区。hep haestine在正常大鼠的皮层、纹状体有表达 ,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 12h缺血侧皮层、纹状体表达明显增加并持续到再灌注后 4 8h ,在 2 4h达到高峰 (P <0 .0 1) ,至 1周时表达较正常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hephaestine的表达出现明显的变化 ,在急性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变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成年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元前体细胞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迁移特征. 方法建立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及细胞记数检测缺血再灌注后1、7、14、21 d梗死灶周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变化. 结果各个时相点的梗死灶周均可见神经元前体细胞;在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阳性细胞的数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在梗死区域的镜像区域未见到阳性细胞的表达. 结论成年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缺血再灌注可激活神经元前体细胞的发生,并诱导神经元前体细胞朝着梗死区域迁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当归补血汤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对海马区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阻断血流2 h后再灌注。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N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观察当归补血汤对其结果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各亚区及齿状回NOS阳性细胞分布稀疏,数目较假手术组和当归补血汤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NOS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表达降低,当归补血汤能增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NOS阳性细胞的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大鼠可逆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MCAO),研究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 (cyclin depen dent kinase 5,Cdk5) 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Rb) 的磷酸化作用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方法 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随机分为再灌注0、3、6、9、24 h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缺血侧大脑Cdk5和磷酸化Rb的数量和变化,TUNEL标记法检测凋亡神经元数量和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再灌注时间Cdk5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缺血侧Cdk5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而增加,24 h达到高峰;再灌注6 h出现磷酸化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 (pRb),并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而增加,24 h达到高峰.缺血侧凋亡阳性细胞变化趋势与Cdk5基本一致.缺血侧Cdk5蛋白的表达随再灌注时间增加而增加,缺血对侧无明显变化.结论 大鼠局限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诱导Cdk5数量和激酶活性增加,通过底物磷酸化作用引起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再灌注12h后给予VEGF腹腔注射,检测再灌注不同阶段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梗死区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蛋白的表达量,与未注射VEGF组比较。结果 注射VEGF组大鼠缺血再灌注24、36和48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MCAO组;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nNOS基因表达开始增加,于24h达到高峰开始下降;SOD表达量则在48h内都在升高。注射VEGF组再灌注24、48h的nNOS和SOD的表达量与MCAO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VEGF具有增加再灌注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表达进而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L-N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缺血0,2,6,12,24 h脑组织中[内皮型NOS(eNOS)、神经型NOS(nNOS)及诱导型NOS(iNOS)]基因表达的变化;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HPLC法测定纹状体、海马、皮层中氨基酸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可见eNOS和nNOS表达,eNOS于脑缺血后2 h达到高峰,nNOS于6 h达到高峰;正常对照组未见iNOS表达,但在脑缺血后开始表达,缺血后12 h达到高峰;缺血后12 h给予L-NA治疗3 dL-NA组中梗死体积/全脑体积(Ⅳ%)显著低于相应的缺血组;缺血组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GABA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缺血12 h治疗3 d时,L-NA组中纹状体、海马、皮层中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的含量显著低于缺血组,GABA的含量显著高于缺血组,海马中甘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缺血组。结论:缺血后期应用L-NA对脑缺血有治疗作用,可能与兴奋性氨基酸合成、释放相对减少,抑制性氨基酸合成、释放相对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18-321
目的:探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稳定性评价,以及再灌注时间对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及MCAO/R组(n=65),MCAO/R组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采用Longa评分法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进行评分。分别于再灌注3 h、6 h、12 h、24 h、2 d、3 d、5 d、7 d后断头处死大鼠,取脑组织0.2%TTC染液进行染色。测量不同时间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比较各组间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MCAO/R组大鼠造模稳定性可达86.95%;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R组大鼠均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在6 h组逐渐增大,3 d组达到高峰,5~7 d组下降。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是一种稳定性好、可重复性高的造模方法;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先逐渐增大,而后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半暗带CAD基因的表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Caspase 3激活的DNA酶 (CAD)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 PCR技术检测MCAO再通后不同时相缺血半暗带皮质CAD基因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 6h ,缺血半暗带皮质CADmRNA显著升高 ,密度比值为 0 .74±0 .0 4 ,再灌注 2 4h达到高峰 ( 1.13± 0 .11) ,再灌注 72h后仍有较高表达 ( 0 .80± 0 .12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CAD基因表达上调 ,可能参与了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1.
大鼠脑缺血再灌后NMDA受体、NO及cGMP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一氧化氮(NO)-cGMP通路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和尾部放血并重复缺血再灌的脑缺血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动物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中脑和下丘脑5个部位的NMDA受体活性(3H-MK801结合)、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cGMP含量变化。结果3H-MK801结合在海马、纹状体两部位呈持续性明显增加;原生型NOS(cNOS)于缺血后3天在海马、大脑皮层、纹状体达高峰;而诱导型(iN-OS)活性及cGMP含量仅在海马呈持续上升,两者在增加幅度与趋势上也很相似。结论在海马缺血性神经损伤过程中,NMDA受体-NO-cGMP通路激活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NMDA受体,NO及cGMP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一氧化氮(NO)-cGMP通路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以侧颈总动脉阻断和尾部放血产重复缺血再灌的脑缺血模型,观察术后不同时间动物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中脑和下丘脑5个部位的NMDA受体活性(^3H-MK801结合)、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及cGMP含量变化。结果 ^3H-MK801结合在海马、纹状体两部位呈持续性明显增加;原生型N  相似文献   

13.
一氧化氮合酶与脑缺血亚急性期神经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亚急性期脑力内三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及其与经济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24h三型NOS在脑内的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24h,缺血中心区及部分边缘区内可见大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的胶质细胞浸润。表达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神经细胞数减少。结论 脑缺血亚急性期胶质细胞iNOS表达上调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有密切关系。在此期给予选择性iNOS抑制剂可以减少缺血性损害。  相似文献   

14.
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了解大鼠脑缺血不同时间再灌注神经细胞坏死情况,进一步探讨溶栓时间窗问题。方法 应用SD大鼠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模型,分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2、1、2、3、4、5、6h再灌注2,4、48、72h)、脑梗死组、永久缺血组及假手术组,于再灌注后24、48、72h处死大鼠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表达、TTC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 缺血1/2h,再灌注24h时ICAM-1表达开始增加,随着脑缺血时间的延长,ICAM-1表达呈上升趋势;ICAM-1表达高峰的缺血时间为3h。每个缺血时间点内,ICAM-1表达高峰的再灌注时间是48h。缺血1h再灌注可降低ICAM-1表达,减轻脑梗死面积,但缺血3h后再灌注增加ICAM-1的表达且增加脑梗死面积。结论 ICAM-1参与了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促使缺血后继发脑损伤。一般情况下,血管再通应在缺血3h内进行,否则再灌注损伤带来的副面影响将远远大于恢复血流本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抑制剂 N-硝基-L-精氨酸甲酯(Nω-nitro-L-argininic methyl ester, L-NAME)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NGF和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损伤的深层机制。方法 将42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7组:假手术(Sham)组;MCAO再灌注0 h(MCAO 0 h)组;MCAO再灌注6 h(MCAO 6 h)组;MCAO再灌注12 h(MCAO 12 h)组;MCAO再灌注24 h(MCAO 24 h)组;MCAO再灌注72 h(MCAO 72 h)组以及MCAO 24 h+L-NAME 组(于MCAO前30 min腹腔注射L-NAME,剂量为1 mg/kg)。每组6只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于缺血90 min 后拔出线栓进行再灌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再灌注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的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将NO所致的组织损伤标志物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 3-NT)分别与BDNF和NGF共定位。结果 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0、6 h,脑缺血半暗带区域几乎未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12 h,可见NGF和BDNF阳性细胞。再灌注24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细胞数较再灌注12 h组进一步增多(P<0.05)。至再灌注72 h,半暗带区NGF和BDNF阳性染细胞数较再灌注24 h组减少(P<0.05)。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3-NT分别与NGF和BDNF免疫荧光染色共定位。Sham组大鼠未见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半暗带区3-NT和NG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Sham组大鼠未见 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MCAO再灌注24 h组大鼠半暗带区可见大量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给予L-NAME后,缺血大鼠半暗带区3-NT和BDNF双标阳性细胞数目比MCAO 24 h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缺血半暗带区NGF和BDNF表达上调,最初的上调出现在再灌注12 h左右,随再灌注时间延长,NGF和BDNF表达进一步增加,至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随后在再灌注72 h下降。L-NAME通过抑制NOS活性,减少NO的产生,减少3-NT形成,进而引起NGF和BDNF表达下降,说明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O促进NGF和BDN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再灌流脑区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和小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中NOS的活性。结果大鼠脑缺血后5min,各脑区结构型NOS(cNOS)活性明显升高,持续到脑缺血30min,脑缺血30-60开始下降,诱导型NOS(iNOS)活性在脑缺血后10-15min开始升高,并持以脑缺血60min;脑缺血30min再灌注15min,各脑区cNOS和iNOS活性明显高于缺血  相似文献   

17.
心肌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合酶及其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Cui S  Zhu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5):327-330
目的用鼠的离体工作心脏研究心肌再灌注损伤中一氧化氮(NO)、NO合酶(NOS)同功酶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定量检测心肌组织NOS同功酶mRNA表达,测定心肌组织中的丙二醛(MDA)、NOS及冠脉流出液的NO、肌酸磷酸激酶(CPK)的量,同时检测心脏缺血再灌注前后的心功能变化。并分别于冷停跳液中加用地塞米松(Dex)和缓激肽(BK),观察其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结构型NOS(cNOS)的mRNA表达下调,诱导型NOS(iNOS)的mRNA表达上调;cNOS活性下降,iNOS活性升高,NO量减少。使用Dex后,与缺血再灌注的对照组相比,iNOS的mRNA表达下调,iNOS活力下降,NO分泌减少,并且心功能恢复好转,MDA、CPK下降;使用BK后,NOS的mRNA表达无变化,cNOS活力升高,NO分泌增多,心功能恢复有好转,MDA、CPK亦下降。结论NOS同功酶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激活cNOS或下调iNOS的mRNA表达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现象及其存在的时间窗。方法  86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PC、PC+ MCAO及 SS+ MCAO三组 ,分别给予 10 min大脑中动脉缺血预处理 ( PC)、PC+ 2 h大脑中动脉阻塞 ( MCAO)及假手术 ( SS) + 2 h MCAO,其中后两组又据 PC与 MCAO间隔不同分为 1d,3 d,7d,14d,2 1d,2 8d 6个亚组 ,MCAO后 2 4h处死 ,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含水量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单纯 PC不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形成 ;MCAO前 1~ 2 8d给予 PC组神经功能缺损均轻于 SS组 ( P<0 .0 1) ,其中 3 d组最明显 ;MCAO前 1~ 14d给予 PC者较 SS组梗死体积缩小 ( P<0 .0 5 ) ,尤以 3 d及 7d组明显 ,分别减小 5 3 .7%和49.9% ( P<0 .0 1) ;MCAO前 3 d给予 PC组脑含水量低于 SS组 ( P<0 .0 5 )。结论  10 min大脑中动脉预缺血不会引起神经损害但已足以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 ;缺血耐受作用出现于 PC后 1d,其后 14d内给予 MCAO均可使梗死体积减小 ,而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至少可达 4周  相似文献   

19.
蕲蛇酶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从病理形态学观察蕲蛇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再灌注模型,光镜及电镜观察缺血3h恢复血流再灌24h后脑组织形态学变化。TTC染色观察脑梗死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用药组分别在缺血即刻或再灌即刻静脉给予不同剂量的蕲蛇酶,观察比较模型组和蕲蛇酶所有给药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缺血即刻给蕲蛇酶4U/kg组较再灌即刻给蕲蛇酶同剂量组显著减小梗死灶(P〈0.001),减轻脑组织病理改变,并使脑组织中bFGF蛋白表达明显增多。结论 蕲蛇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脑组织中bFGF表达增高有关;提示该药早期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