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刺激蓝斑核(LC)对呼吸节律的影响。方法实验用家兔20只,分用长、短串电脉冲刺激LC,记录膈肌肌电。结果长串电脉冲刺激LC对吸气活动有显著的易化效应,可引起持续性长吸气。短串电脉冲刺激LC,刺激落位于吸气相中可使吸气时程延长,落位于呼气相可诱发吸气提前出现。结论电刺激LC对呼吸节律有明显的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刺激蓝斑核(LC)地呼吸节律的影响。方法 实验用家兔20只,分用长、短串电泳冲刺激LC,记录膈肌肌电。结果 长串是泳冲LC对吸气活动扔显著的易化效应,可引起持续长吸气。短串电泳冲刺激LC,刺激落位于吸气相中可使吸气时程延长,落于呼气相吸气提前出现,。结论 电刺激LC对呼吸节律的易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家兔21只,乌拉坦静脉麻醉。三碘季胺酚肌松,人工通气维持动物终末呼出气CO_2分压5.33kPa,应用膈神经电图微机测量系统分析了长、短串电脉冲刺激兔面神经核背内侧区(DMNF)对膈神经放电型式的影响。结果:电刺激兔DMNF引起1,膈神经放电积分幅度增高;2,吸气时程延长、呼气时程缩短,吸/呼时程比增大、吸气时程延长主要是斜坡段时程延长所致,但长串电脉冲刺激时,平台段时程也显著延长。3,膈神经放电积分曲线升支斜率减小,降支斜率增大。提示面神经核背内侧区可能通过影响中枢吸气神经元的募集过程和吸气切断阈值而对呼吸节律产生与调节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缝苍白核(RP)对肺扩张反射的影响。方法:选择性电刺激成年家兔迷走神经(Aα~βfiber)中枢端模拟肺牵张感受器,诱导肺扩张反射出现,以膈神经放电为指标观察其对呼吸的影响。电刺激RP后,再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观察和比较膈神经放电幅度及频率的变化。结果:①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可触发肺的扩张反射,引起膈神经吸气相放电幅度降低、呼气相延长、呼吸频率减慢;②电刺激RP可兴奋呼吸,呼吸频率明显加快;③与单独电刺激迷走神经相比,电刺激RP后,再长串或短串刺激迷走神经均导致膈神经吸气相放电幅度相对增高、呼吸频率加快、呼气相缩短。结论:RP可削弱肺扩张反射抑制吸气延长呼气的效应。RP参与了肺扩张反射的调节过程,在呼吸节律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面神经后核内侧区(mNRF)的呼吸相关神经元(RRNs)的放电形式。结果显示,在mNRF有较多的吸气(Ⅰ)神经元和呼-吸跨时相(E-IPS)神经元。吸气相短串脉冲电刺激mNRF,可提前终止吸气,转入呼气相。呼气相刺激可抑制呼气提前转入吸气.连续电刺激使吸气活动明显抑制。结果进一步提示,面后核内侧区在呼吸节律的产生、调控和时相转换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观察到电刺激兔脑桥中央灰质(CG)对膈神经放电的效应为:吸气相刺激主要引起吸气切断,随后的呼气相缩短;呼气相刺激主要引起呼气相缩短,随后的吸气相提前发生。CG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对膈神经自发放电活动无影响,但使电刺激效应发生可逆性阻断。结果表明:CG参与呼吸活动的调制,但对膈神经放电活动似无紧张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枢呼吸节律发生机理尚不清楚。1983年Euler 提出吸气活动起源于延髓吸气活动发生器(CIA),呼气是CIA 被吸气切断机制(IO-S)周期性主动抑制的结果,但CIA 与IO-S 尚无确切的解剖定位。1984年他又提出网状旁巨细胞外侧核和孤束核可能分别与CIA 及IO-S 有关。为此,我们研究了面神经核腹内侧区在呼吸时相转换中的作用。用家兔20只,20%乌拉坦麻醉(1~1.2g/kg,iv),常规气管插管,分离、记录一侧膈神经。按Sawyer 的兔脑定位图谱,将刺激电极或微量注射管插入面神经核腹内侧区(P14mm,L 或R2~3mm,H-10.5~-12mm)。刺激参数为方波,波宽0.3ms,强度0.05~0.15mA,频率100Hz。长串刺激3~5s,短串刺激0.1~0.3s。  相似文献   

8.
异丙酚对新生大鼠延髓脑片吸气呼吸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吸气呼吸神经元放电活动的作用规律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改良的Kreb氏液灌流新生SD大鼠离体延髓脑片,随机分成Ⅰ~Ⅵ组(每组n=6)。Ⅰ组为对照组(modified Kreb’s Solution,MKS组),第Ⅱ~Ⅴ组异丙酚浓度分别为5、20、50和100μmol/L持续灌流3min,第Ⅵ组给γ-氨基丁酸A受体特异性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20μmol/L)与异丙酚20μtmol/L,观察给药后l、3、5、10、15、30min时呼吸吸气神经元放电时程和峰值、呼气时程(吸气神经元放电静止期)和呼吸频率活动的变化。结果(1)第Ⅱ~Ⅴ组在l-30min内吸气神经元放电时程均表现为逐渐显著减小,15min时作用最显著,且各组与MKS灌流的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2)RI、第Ⅱ~Ⅴ组lmin内呼气时程无显著性变化,3~30min内呼气时程均表现为显著延长,5-15min内达到其最大效应。(3)在给药后的30min内放电峰值呈现先增加然后降低的趋势,各组间放电峰值无显著性差异。(4)给予异丙酚3~30min内呼吸频率逐渐减慢,5-15min内达到其最大抑制效应,各组问呼吸频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5)Ⅵ Ⅳ组的吸气时程与间给药前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异丙酚可抑制新生大鼠离体延髓脑片标本吸气神经元的放电时程,主要表现为吸气时程的缩短和呼气时程延长,且呼吸呈浓度依赖性。(2)GABAA受体在异丙酚对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呼吸气吸神经元放电活动的抑制作用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20只肌肉麻痹、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的家兔的一侧孤束核区微量注射5μg马桑内酯,引起对侧膈神经放电的吸气时程和呼气时程显著缩短,呼吸频率显著加快,但膈神经电活动的积分幅度及动脉血压与脑电图均无明显变化。此结果提示马桑内酯可能宜接刺激延髓孤束核区的呼吸有关神经元,促进呼吸时相的转换,致使呼吸频率加快。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40例健康志愿者在呼吸周期不同时限用高频通气膈肌起搏器(HDP)给予功能性电刺激(FES)膈神经以观察其对呼吸各阶段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吸气之初进行FES,则膈肌活动度最大,但在呼气刚结束时作FES则膈肌活动度无明显增大.本文所设的其余时限作FES也都能引起活动度增大,但在吸气刚开始时给予FES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的方法 ,并建立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方法应用缩窄门静脉主干1/2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制作犬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然后,实施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即行脾切除后,保留贲门周围血管、食管曲张静脉及迷走神经,从根部离断胃冠状静脉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胃静脉血管,使胃的静脉血流经门奇间的交通支血管进入体循环。将已形成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犬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于开腹后、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测量门静脉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3周末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犬模型均存活。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与开腹后相比,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F=7.386,q=3.503、3.121,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亦显著下降(F=8.026,q=3.661、3.240,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t=0.268~1.325,P>0.05)。结论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存活率高,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有助于研究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所作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的经验教训。方法:将本院28年来外科施行的93例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85例,发病年龄男15~56岁,平均36岁;女16~70岁,平均34岁。肿块大小为3~20厘米,16厘米以上占77.42%,病理诊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92例,双侧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1例。基础代谢率27%~73%,平均46.3%。心电图异常50例占53.76%。术后1例并发甲亢危象,1例并发甲低,房室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可靠,优于药物治疗,并发症少,术前准备要仔细充分,术中操作要细致,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甲低、甲亢危象,旁腺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冷冻时间(20s和3min)及不同方法保存的兔角膜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冷冻20s及3min,新鲜角膜组膨胀率(%)分别为29.45±1.9,49.74±1.6(P<0.05);冷冻保存组为31.65±0.8及54.67±2.7(P<0.05);干燥保存组为73.82±7.7及86.09±1.3(P<0.05)。干燥保存组角膜膨胀率与新鲜组及冷冻保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角膜组织镜片加工时,应考虑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冷冻时间所造成的不同膨胀率对其厚度的影响,从而减少镜片加工时的屈光度误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0例支气管类癌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9例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手术治疗后21例病人存活超过5年,其中10例超过10年;4例3年内死于肝脑转移,5例术后不足5年,仍健在。结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支气管类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