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帕金森病 (Parkinson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 ,病理特征为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选择性的变性缺失 ,导致其在纹状体投射区的多巴胺减少。PD的病因至今不明。许多年来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内外源性神经毒素在其发病中所起的作用。但是 ,近年研究显示遗传因素也与其发病有关。新近一系列的病例对照研究一致表明 ,在PD亲属中PD的患病率增高 ,约为普通人群的 2~ 5倍。因此 ,遗传易患性在这些患者的发病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目前认为 ,散发性PD是遗传易患性与内外源性毒素相互作用所致[1] 。本文就有关PD遗…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及遗传易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族性重症肌无力(FMG)患者的临床及遗传易患性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77—2003年间的47例FMG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CP)对中国北方地区15例FMG患者、36例散发性重症肌无力(SMG)患者和47名健康对照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SMG与FMG一样也属于自身免疫病,对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47例中显著改善11例(23.4%),药物缓解14例(29.8%),完全缓解20例(42.6%);FMG多数发生在同胞和相连的2代家庭成员之间(不符合典型孟德尔式遗传方式),无肯定性别倾向;同一家系的患者,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与SMG相比,FMG尤其是Osserman分型属眼型的患者均有DQA10301频率增高(分别为40.0%和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SMG相比,FMG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DQA10301是家族性,尤其是眼型重症肌无力的易患基因,提示FMG与SMG有着不同的免疫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3.
HLA-DQβ遗传多态与重症肌无力的易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DQβ对重症肌无力(MG)的遗传易患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35例MG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HLADQβ链对应的HLADQB1基因进行分型,并对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DQB1各等位基因频率和DQβ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QB10201和DQB10302的频率在患者组中升高,其中两组的DQB10302的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RR=4.41,P<0.05);HLADQβ氨基端57位的丙氨酸在患者组中显著升高(RR=5.10,P<0.005),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中差异更显著(RR=57.88,P<0.001)。结论HLADQβ57位的丙氨酸表现对中国人MG的易患性,特别是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这种易患性的遗传基础为非极性的疏水氨基酸丙氨酸替换了带负电荷的极性氨基酸天冬氨酸。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多巴胺受体 (DR)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遗传易患性的关系 ,我们对一组PD患者和正常人的DRD2、DRD3、DRD5基因多态性进行了病例 对照研究。1.研究对象 :140例原发性PD患者来自我院神经科PD门诊 ,均按照CAPIT标准确诊。其中男性 85例 ,女性 5 5例 ,起病年龄 30~ 86岁 ,平均 (5 6 .8± 10 .8)岁 ,病程为 0 .5~ 2 2年。全部患者均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 ,疗程为 0 .5~ 2 0年。选择与患者组年龄和性别基本匹配的 141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 81名 ,女性 6 0名 ,年龄 2 8~ 83岁 ,平均 (5 5 .5…  相似文献   

5.
6.
Alzheimer病的基因组扫描结果证实了12号染色体上AD疾病基因的存在。位于该染色体上的多个功能基因都被进行了研究,目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A2-巨球蛋白(A2M)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基因和转录因子LBP-1c/GP2/LSF基因上。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散发性帕金森病可能是遗传易患性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外源性神经毒素对黑  相似文献   

8.
重症肌无力(MG)病人种族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关系的研究多年来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但至今未见壮族MG病人与HLADP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报道,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资料和方法:MG组均为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均根据病...  相似文献   

9.
HLA-DQ基因多态性对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患性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HLA-DQ基因多态性与重症无力(MG)易患性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FLP)法对60例MG病人进行HLA-DQA1、DQB1基因分型。结果:DQA1位点:病人按不同胸腺组织,不同发病年龄及性别分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DQA1*0301频率的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DQB1位点;MG病人组(包括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都有DQB1*0303频率明显增高,DQB1*0601和DQB1*0602频率明显降低,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结论:DQA1*0301与胸腺增生型和≤30岁发病的男性MG病人易患者有关,DQB1*0303与MG的易患性有关,而DQB1*0601和DQB1*0602是保护基因。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发性硬化(multiple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慢性炎性脱髓鞘病,是细胞免疫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本病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遗传易患性在本病起重要作用,本文拟就近年来对MS的候选基因筛查及全基因组扫描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一、候选基因(candidategene)寻找MS的易患基因,主要集中在对参与免疫反应产物的各个遗传基因的研究,研究这些基因是否与MS存在关联和连锁。关联研究(associationstudy)是指某基因在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同时存在,应是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1.
磷酸二酯酶4D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易患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磷酸二酯酶4D(PDE4D)基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筛查45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34例正常对照的PDE4D基因的单碱基多态性(SNP)45和SNP41,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人外周血PDE活性和SHR-SP大鼠、SD大鼠及低氧-窒息动物模型的外周血、大脑组织的PDE活性变化。结果本组人群中不存在文献报道的PDE4D基因的SNP45和SNP41的多态改变。病例组外周血PDE活性为13·8±3·1,显著高于对照组(7·3±2·3);SHR-SP的外周血和大脑组织的PDE活性低于正常对照SD大鼠;窒息组的外周血和大脑组织PDE活性稍高于正常对照组;低氧-窒息组的外周血和大脑组织PDE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窒息组。结论PDE4D基因SNP45和SNP41与缺血性脑卒中无关,PDE参与了低氧应激过程。  相似文献   

12.
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基因与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的分子免疫遗传背景。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 联合技术对45 例病例组和105 例正常对照组人类白细胞抗原DRB1 基因(HLADRB1) 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病例组HLADR2 基因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优势比为3.321 ,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 HLADR2 基因与多发性硬化遗传易患相关联,提示可能还存在保护性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HLA-Ⅱ基因多态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遗传易患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来自贵州地区32例无血缘关系的MS患者、36例神经科其他疾病患者以及30名健康人的抗凝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联合技术进行HLA-Ⅱ类基因DRB1、DQB1位点的分型.结果 与其他疾病对照组以及健康对照组比较,MS组HLA-DR16(三组分别为1/36、0/30、7/32)、DR11(3/36、1/30、7/32)和DQB1*0502等位基因频率(6/36、4/30、10/32)较高,DQB1*0601等位基因频率较低(12/36、17/30、8/32).HLA-DR16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χ2=7.398,RR=17.94,P=0.007,校正后P=0.011;与其他疾病对照组比较χ2=5.52,RR=9.8,P=0.015,校正后P=0.022,均有统计学意义.DR11、DQB1*0502、DQB1*06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等位基因不同性别、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DR16可能与贵州地区MS患者的遗传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由于对抗精神病药诱发锥体外综合征(EPS)的预防看法不一,故难以预测EPS的发生。本文选择一年内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经多种抗精神病治疗的住院病人。排除入院前曾使用口服或长效抗精神病药、扰胆碱能药、三环抗抑郁药及超量用药者。研究包括5年中在同一医院住院、并经多种抗精神病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P型谷胱甘肽转硫酶(GSTP1)基因多态性与易患帕金森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帕金森病组:113例;对照组:77例,两组人员年龄与性别是基本匹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GSTP1基因多态性。结果:经二值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帕金森病组GSTP1的等位基因A和基因型A/A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且罹患帕金森病的危险率比对照组增加2.16倍。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GSTP1的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帕金森病的遗传易患有关。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部份ET可能存在伴性遗传,有研究还发现ET发生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功能增强有关[1,2]。而单胺氧化酶A(MAO-A)直接影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功能活性,其基因恰定位于X染色体,与ET的发生机制及其某些ET的遗传模式相一致。为此,我们通过病例-对照设计,探讨了MAO-A基因多态性与ET的遗传易患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江苏汉族人群蛋白激酶cη(PRKCH)基因1425G/A单核苷酸多态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选取255例脑梗死患者和225例其他疾病患者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应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筛查PRKCH基因1425G/A单核苷酸多态,对相关资料编码后输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脑梗死组中GA+AA基因型频率(56.86%)和A等位基因频率(36.27%)明显高于对照组(44.44%和24.67%;χ2=7.377,P=0.007;χ2=15.104,P<0.01);对脑梗死组的不同亚型进一步分析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亚组该位点基凶型(63.09%)和等位摹因频率(40.27%)分布与对照组(44.44%和24.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4,P=0.01;χ2=20.44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和A等位基因是江苏汉族人群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RKCH基因1425G/A多态可能与脑梗死发生相关,尤其是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8.
Parkin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S/N167和V/L380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以1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其中40例为早发帕金森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Parkin基因外显子4和外显子10,然后用内切酶AlwnI和Bsp1286I进行酶切,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Parkin基因两个多态位点S/N167和V/L380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早发帕金森病患者S/N167多态位点等位基因A和含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11,5.883;均P<0.05);帕金森病组和早发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V/L380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1.023;均P>0.05)。结论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环指蛋白213(RNF213)基因rs112735431和rs138130613两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成人型烟雾病的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经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的64例成年型烟雾病患者,同时选取96名性别和年龄与烟雾病患者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通过改进的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分析RNF213基因rs112735431和rs138130613位点的多态性,对各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病例组中rs112735431位点GA+AA基因型频率为10.94%(7/64)、GG基因型频率为89.06%(57/64),等位基因A频率为6.25% (8/128)、等位基因G频率为93.75% (120/128);对照组分别为1.04%(1/96)、98.96%(95/96),0.52% (1/192)、99.48% (191/19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1.67,95% CI 1.40 ~97.28,P =0.007;OR=12.73,95% CI 1.57 ~ 103.09,P=0.003).rs13813061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NF213基因rs112735431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成人型烟雾病患者的易患因子.  相似文献   

20.
癫癎(epilepsv)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患病率约为0.70%,全球范围内约有5000万例癫癎患者。目前,抗癫癎药物(AEDs)仍是有效控制癫癎发作的主要手段,临床常用抗癫癎药物主要包括丙戊酸(VPA)、苯巴比妥fPB)、地西泮(DZP)、托毗酯(TPM)、拉莫三嗪(LTG)、左乙拉西坦(LEV)、苯妥英(PHT)、卡马西平(CBZ)、加巴喷丁(GBP)、乙琥胺(ESX)、奥卡西平(OXC)、噻加宾(TGB)和普瑞巴林(PGB)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