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其具有以下特点: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黄帝内经》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起居有常、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恬愉为务、治未病等为养生特点。现代研究认为,长寿,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养生之道并付诸行动,定会享遐龄而尽天年。 相似文献
2.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黄帝内经》养生之道刍议615000四川省西昌市卫生局饶宏孝《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内经》养生之道,字数虽少,... 相似文献
3.
刘春援 《现代中医药(北京)》2014,(4):15-16
和于术数,也是《黄帝内经》的养生法则之一,主要讲的是养生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以下分释之。
和于术数的出处与含义
出处:和于术数,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相似文献
4.
5.
<易经>为"群经之首",为儒道两家所共同尊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瞩目的一部著作.张其成认为<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国文化的主干[1],正是<周易>以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水,汇成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因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医学与之亦有不解之缘."医源于易"及"医易同源"的说法已广泛流传于世,认为中医学在肇始之初就采用了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易>学作为其哲学基础.而有些医家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易>与<内经>有相当大的差别,<易>为占筮之书,承认鬼神的存在,而<内经>不信鬼神,明确提出"拘于鬼神耨者,不可与言至德",认为"医易非同源,医理有易理"而已.但无论如何,对于<内经>与<易>的文化姻缘,其上下的连属关系是不容否认的[2]. 相似文献
6.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生气通天论》,颇有感悟,故在此狗尾续貂,以补前文一读《黄帝内经》诂林初探[1]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该条文“阴密乃固”之“密”字,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为保养生命、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之意.养生以健康长寿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各家各派都有所论述.<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早期著作,养生学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9.
《黄帝内经》疼痛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谈及疼痛的症状遍及全身,如"头痛、目痛、嗌痛、耳痛、肩痛、心痛、胃脘痛、手臂痛、腹痛、股痛、脚下痛、四肢烧痛、盘骨节痛、肌肉尽痛、髓道酸痛、脉痛"等50余种.<内经>对疼痛的性质、状态及牵扯部位形象的描述有头痛如破、头脑户痛、延及囟顶、真心痛、心痛否满、心与背相应而痛、胃脘当心而痛、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脊痛不能正立等20余种. 相似文献
10.
医患关系是指患者与医者在医疗活动中各种联系的总和,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疗方法,其对医患关系也有较为充分的论述,很多原则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对肝脏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我国就产生了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该书包括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系统地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中医学理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论述的养生理论丰富多彩,为人类健康、预防保健作出巨大的贡献。保持起居有常、劳逸适度,营养均衡,情志得调,气血流畅,就会内脏机能平衡、协调,保持身体健康,人们要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主动地适应自然界,劳逸适度避免劳心劳体,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保持身心健康人体阴阳平衡,方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黄帝内经》的养生理论重视顺其自然、养肾精调脾、不妄作劳等,体现了自然而然的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从《黄帝内经》谈顺应四时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黄帝内经>提出的顺应四时养生的观念,分析、介绍如何顺应四时不同的气候变化,来适阴阳、慎起居、和情志、调饮食,养生调摄. 相似文献
14.
对生命起源及本质的认识:《素问》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自然界充满气,阴气与阳气的结合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人体,《内经》以气为中介将人与天地联系起来,认为"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一个人的生命、身体、健康和疾病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人体的健康是离不开天的,更不能逆天而行,只有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同时,认为阴阳乃生命之源,"生于本,本于阴阳"。《灵枢》云:"生而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相似文献
15.
16.
17.
重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讨论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刺法论篇第七十二"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个"遗篇"中.第七十二篇讨论疫病预防方法,以刺法为主,故名"刺法论";第七十三篇讨论五运六气升降失常为疫病发生根源,故名"本病论".其中"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论述,医家广为传诵,无人不晓,但对"五疫"的内容及发生的运气原理,却很少有人深究.在后世有关疫病的论著中,讲"五疫"只是笼统泛指各种疫病,未见就五疫中各疫的特定内容作具体讨论.对两个遗篇中重点阐述的"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和"三年化疫"理论,基本上被摒弃不论. 相似文献
18.
阴阳学说作为古人的说理工具和方法论,已逐渐地渗透和融入到<内经>的基础理论体系中,使得(内经>的医学理论在阴阳学说中得到了解释或阐明,用于解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现象,概括病邪的性质等,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治法的确立等,使阴阳学说与<内经>有机地结合,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之根基,并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本文探讨了阴阳学说成为<内经>的基础理论核心,及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所起到的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养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帝内经》养生方法分为法于阴阳、饮食养生、情志养生、房室养生四个方面。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以预防为主,审因施补,三因制宜,食药并举。情志养生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避免情志过激。房室养生要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养肾气为重。 相似文献
20.
马王堆帛书<脉法>和<阴阳脉死候>,主要论述经脉病证治疗及三阴五死证候,书中没有关于诊脉的内容,参阅<灵枢·经脉>篇中的经循路线、脉病主证、经病治疗及五阴死候等内容,初步认定二书不是脉象诊断学书籍,也不是独立成篇的著作,它们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同一部书,即今之<灵枢·经脉>,只是前者成书较早,文理简略,而后者成书较晚,论述详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