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 预防胆瘘、胰瘘的方法.方法 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 仔细暴露主胰管并向胰头剥离5 mm后横断.向管腔内插入相匹配的塑料管或细导尿管并用肠线荷包缝扎固定.胰液引流管在胰肠吻合口下15 cm桥袢上引出并用肠壁间断缝合包埋5 cm后引出体外.10 d后拔管, 肝总管另戳口置T管, 术后15 d拔管.结果 16例中无1例发生胆瘘或/ 和胰瘘.仅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预防胆瘘、胰瘘效果明显,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3.
完全性胰液外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完全性胰液外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2004年5月6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术式基础上附加胰液完全外引流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3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13例,包括肺部感染4例、右胸腔积液2例、切口裂开2例,胰腺残端大出血、胃排空延迟、腹腔脓肿各1例,局限性腹膜炎2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死亡1例,死于隐匿性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结论完全性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避免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防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胆漏的发生原因。方法 对48例胰头癌、壶腹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传统Child术式27例。另一组为胆汁T管外引流并胰液胶管外引流的Child术式21例。结果 传统Child术式发生胰胆漏6例,引流的Child术式组无胰胆漏发生。结论 胆汁T管外引流并胰液胶管外引流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能有效地预防胰、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外引流胰液胆汁空肠回输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96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6例 ,均早期将外引流胰液、胆汁及胃管吸出的胃液配合肠内营养管输入空肠 ,改善病人的营养及消化吸收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梗阻性黄疸 16例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4 6~ 6 6岁 ,平均年龄 5 3岁。其中胰头癌 9例 ,壶腹周围癌 5例 ,胆总管癌 2例。总胆红素 :12 3.4 1~ 2 4 5 .6 7μmol/L ,平均196 .2 1μmol/L ;直接胆红素 :72 .35~ 134.6 2 μmol/L ,平均119.4 6 μmol/L ;ALP :32 1.12~ 5 36 .16 μ/L ,平均 36 5 .4 2 μ/L ;r GT…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手术中技术最复杂、并发症最多的手术之一。本文介绍袖套式胰肠吻合并胰液外引流技术并讨论其在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6月完成的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 4 2例 ,其中男 31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为 62 .5岁 (4 5 78岁 )。按有无采用胰管内支撑外引流技术分为两组 :有支撑组为A组 30例 ,无支撑组为B组 12例。2 .手术方法 :B组采用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的顺序为Child法 ,胰肠吻合时胰管无内支撑外引流。A组除常规操作与B组相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瘘)的发生,方法:对21例采用Child术式的病例作胆肠吻合口及胰肠吻合口的留置T管作胰,胆液的内,外引流,结果:21例术后均隶发生胰漏(瘘)和胆漏(瘘)平均术后16天拔管,结论:自行设计的胰管T管具有集胰管内,外引流管一体的功能,确能起到合理引流胰液以预防胰漏(瘘)的作用,方法简便易行,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胰液分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价值。方法;对9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胰、胆、胃消化直重建时分别采用改良Roux-en—Y吻合术、总胆管放置T型引流管和胰管内放置引流管3种胆胰液分流术治疗,同时用未行胆胰液分流术45例作对照。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胆胰液分流术91例的胰瘘发生率为2.2%(2/91),未行胆胰液分流术45例的胰瘘发生率为15.5%(7/45)(P=0.00065)。应用改Roux-en—Y吻合术6例,胰管内放置引流管26例,无1例出现胰瘘;总胆管放置T型引流管59例,2例出现胰瘘。结论:胆胰液分流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胰液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改进和营养支持水平的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我们1998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壶腹周围肿瘤病人34例,其中行根治术(PD)14例,肿瘤无法切除而仅行胆肠吻合或T管引流术14例,肿瘤局部切除6例.现报告对胰瘘所采取的几种预防措施和结果.  相似文献   

10.
自1986年以来,我们以Child术式为基础,附加胰管内插管完全胰液外引流术,连续行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特别注意对残胰的处理及胰管引流管的放置、固定。术后无胰瘘发生,死亡1例。认为完全胰液外引流术能有效地预防术后胰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完全性胰液外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机理。方法3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Child术式基础上附加完全性胰液外引流,再分别对胃管、腹腔引流管、胰液引流管内的引流液进行淀粉酶定量测定分析。结果各引流管引流液淀粉酶平均测定结果为:胃管引流液412.3(254~626)U/L,腹腔引流液23.5(15—46)U/L,胰液引流管为128196.1(16474—295640)U/L。全组无胰瘘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完全性胰液外引流可以使胰肠吻合口处于相对“无胰酶”状态,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2例采用Child术式术中胰肠吻合口内使用新型胰管T管引流胰液.结果:12例术后均未发生胰瘘.结论:自行设计的新型胰管T管引流胰液,能有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管引流管、空肠袢引流管的双管引流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的预防价值。方法 3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均采用双管引流方法来预防胰瘘。结果全部病例无吻合口胰瘘发生,其他并发症均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双管引流方法可有效防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T 管胰液引流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 年1 月至2007 年12 月42 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在Child 术式基础上经T 管胰液引流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无胰瘘发生,3 周左右拔除胰管引流管.发生并发症l3 例,包括肺部感染6 例、右胸腔积液3 例、切口裂开2 例,胃排空延迟2 例,腹腔脓肿l 例,局限性腹膜炎2 例,予以相应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经T 管胰液外引流可避免胰肠吻合口处胰液的积聚,避免胰酶对吻合口的腐蚀,对预防术后胰瘘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09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分为回输组(32例)和非回输组(19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胆汁和胰液日均引流量,手术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性,肝脏功能及营养状态等指标.应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回输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3% (1/32),低于非回输组患者的26%( 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患者自术后4~10 d胰液日引流量显著低于非回输组(t=7.143,9.244,8.808,7.915,6.461,14.097,15.038,P<0.05),而两组患者胆汁日均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营养支持治疗后,回输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为9%(3/32),低于非回输组的37%(7/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组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支持的平均时间为3d,短于非回输组的4 d(U=145.000,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TBil、DBil、IBil分别为(261±108)、(132±55)、(129±55) μmol/L和(239±92)、(124±46)、(116 +46) μmol/L;营养支持治疗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39±19)、(20±10)、(19±9) μmol/L和(55±22)、(29±12)、(26±11) μmoL/L,回输组患者上述指标下降程度高于非回输组(t=7.324,8.437,5.827,P<0.05).回输组和非回输组患者术前血清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转铁蛋白分别为(0.261±0.021)g/L、(34.3±2.8) mg/L、(3.08±0.26) g/L和(0.263 ±0.021 )g/L、(33.8±3.5) mg/L、(3.10±0.27)g/L;术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迅速下降,营养支持治疗3d后各项指标逐步回升,12 d后,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分别为(0.238±0.025)g/L、(30.7±2.0)mg/L、(2.78±0.19)g/L和(0.222±0.025) g/L、(29.3±2.1)mg/L、(2.63±0.21)g/L,并且回输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非回输组(t=4.615,6.097,4.913,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回输外引流的胆汁和胰液可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耐受性,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促进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介绍一种新的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并探讨其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取胆汁胰液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57例为胰胃吻合,79例为胰肠吻合.手术主要步骤:①胰胃吻合术后,在距胰胃吻合口远端5~ 10 cm处行近端空肠胃后壁端侧吻合.②胰肠吻合术后,胰肠吻合口10 cm左右将胃后壁与空肠行侧侧吻合.随后在距胃肠吻合口40 ~ 50 cm处离断空肠,形成游离肠袢;远端封闭后与胆管行端侧吻合;在距胆肠吻合口40~50 cm处与游离肠袢的远端行侧侧或端侧Y形吻合.收集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136例消化道重建(含胰胃或胰肠吻合时间)中位时间为71min(62~97 min),手术死亡率为0;术后并发症为13.2%(18例),包括术后出血2例,胆漏2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并感染2例,胃瘫3例,腹腔感染3例,胰漏4例(3例A级和1例B级胰漏).结论 胆胰分流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胆胰双支撑引流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胆胰双支撑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的价值。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胰管内置入硅胶管引入肠腔,于胆肠吻合口上方的肝总管另行戳孔置入T管引流入空肠。结果31例中发生并发症5例(16.1%),其中胰瘘1例(3.2%),无死亡病例。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双支撑引流,有利于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胰瘘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并发症发生率随之减少。1999--2009年,我们行28例child术式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现就有关胰瘘的预防情况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胰管引流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京医院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PD的患者资料。共入组670例患者,其中男性415例,女性255例,年龄(58.4±7.3)岁,年龄范围24~82岁。按胰管引流方式的不同,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管引流与非引流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 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7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手术范围包括远端半胃、胆总管、胰头、十二指肠整块切除;消化道重建采用胰空肠端侧吻合或胰管空肠粘膜端侧吻合,76例中45例胰管内安置外引流,31例未安置胰管引流。结果 胰管外引流45例中,1例(2.2%)发生胰瘘,而31例未安置胰管外引流病例中7例(22.6%)发生胰瘘,胰管外引流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非引流线(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肠吻合时胰管内安置外引流能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