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扫描定位结合术中微电极记录技术及靶点选择在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MRI扫描定位结合微电极记录,脑立体定向毁损法治疗帕金森病89例,其中Vim毁损6例,Gpi毁损71例,Gpi Vim毁损12例,结果:根据MRI扫描确定的靶点坐标与通过微电极记录确定的最终毁损靶点坐标不符的9例,变更范围1-3mm,患者震颤、僵直及运动减少等症状改善显著,术前及术后UPDRS评分经t检验统计有显著差异。结论:选择合适的靶点,MRI扫描结合术中微电记记录技术,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疗效,减少了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射频颅内靶点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和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方法对28例帕金森病病人行MRI、CT定位,微电极引导,配合术中测量阻抗和电刺激确定Vim、GPi靶点,以80℃、90s毁损。结果术后89.3%的病人即刻症状消除,10.7%症状减轻。手术后帕金森病统一量表(UPDRS)评分显著性下降(P <0.01)。随访3~48个月,复发率10.7%。结论立体定向射频毁损Vim、GPi治疗帕金森病有效率高;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附196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院自2001年3月-2005年5月应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帕金森病(PD)19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5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PD)57例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结果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6.49%。结论分次双侧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组男29例,女23例;年龄41~77岁,病程3~15年,其中震颤型40例,肌强直型8例,混合型4例。在局麻下对这些患者行立体定向脑内核团射频毁损术,术后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本组44例行Vim核毁损术,8例行Gpi毁损术,手术有效率100%,术后出现毁损部位少量出血1例,出现术侧肢体偏瘫1例,经治疗1个月后症状均缓解。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且靶点选择、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与苍白球腹后内侧核(PVP)毁损术在治疗帕金森病(PD)的临床效果、术后反应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0~2005年完成立体定向毁损术220例,行单侧Vim核毁损术125例(一组),PVP毁损术(二组)95例,对其两组临床效果、术后反应、并发症及头颅MRI扫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术式手术有效率:Vim核124例(99.2%),PVP93例(97.9%);术后反应:Vim核19例(15.2%),PVP7例(7.4%);手术并发症:Vim核22例(17.6%),PVP2例(2.1%)。结论 帕金森病(PD)定向毁损术应根据震颤型、僵直型和运动不能型选择丘脑或/和苍白球毁损术,苍白球毁损术术后反应及并发症较丘脑毁损术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自1998年2月至2008年5月对已行一侧核团毁损术的19例患者施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对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其中16例患者一期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二期行对侧苍白球内侧部(Gpi核)毁损,同时加做Vim核小灶毁损.3例患者一期行Gpi核毁损,二期行对侧Gpi核毁损及Vim核小灶毁损.采用PD国际统一评分量表(UPDRS)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开”、“关”两种状态进行评分,分析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 所有患者的整体病情和典型症状(震颤、僵直、行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二期Gpi核毁损术对缓解僵直明显,加做Vim核小灶毁损,震颤缓解满意.2例患者术后出现构音困难,其中1例伴吞咽困难.3个月后症状缓解. 结论 对双侧症状均较严重的PD患者,只要严格掌握适应征,选择合适的靶点,严格控制毁损灶大小,分期双侧丘脑及苍白球核团毁损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精神病的作用.方法:对30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者行CT和MRI引导下立体定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病人加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尾状核下束毁损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4年,有效率为70%,无效率为30%。结论: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精神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7至2013年12月采用立体定向丘脑腹中间核(Vim核)和或苍白球腹后外侧部(PVP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45例。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UPDRS评分,比较手术前后评分的变化和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4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个月的UPDR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靶点定位、毁损范围及程度与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方法:对39例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的42次丘脑Vim核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MRI检查,观察毁损灶,同时进行早期临床评价。结果:术后平均103.7h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T1,T2相均能精确分辨出毁损灶位置,形态及大小,典型表现:T2加权相呈三层不同密度椭圆形球体,水平面呈三层同心园结构,22例内囊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其中6例毁损灶波及内囊,所有病人MR未见毁损区出血,创道仅见轻微水肿,结论:早期MRI检查对立体定向丘脑Vim核射频毁损灶形态,位置,大小及外周水肿程度和周围结构改变进行精确观察,对判断是否有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的作用。方法:对18例顽固性精神病患行CT和MRI引导立体定向射频双侧杏仁核和内囊前肢联合毁损,症状不缓解病人行双侧扣带回及双侧尾状核下束切开毁损术。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3年,有效率为69%,无效率为31%。结论:立体定向射频多靶点联合毁损治疗顽固性精神病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及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长期随访的45例接受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和9例接受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临床分析。结果1例DBS病人术后无效,调整电极后效果满意,射频毁损术及DBS术后短期效果均满意,本组显效47例(87%),有效7例(13%),总有效率100%。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开”状态下提高38%,“关”状态下提高49%。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分:“开”状态下症状改善率52%,“关”状态下改善率72%。随访结果:射频毁损者复发率为17.8%,DBS者无复发。结论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及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满意,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微电极记录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DBS具有非破坏性、可双侧同期手术、术后可调节等优点,但价格昂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并探讨立体定向毁损颅内不同靶点治疗帕金森病(PD)术后出现小脑体征与手术灶关系。方法:随机抽出颅内3个不同靶点毁损治疗PD共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采用Leksell定向仪,选择常规靶点。结果:丘脑外侧苍白球(VpLp)毁损术后一周以上出现小脑体征者占3.3%,在丘脑腹测中间校(Vim)毁损出现小脑体征者占6.6%。而毁损丘脑腹外侧核(VL)出现率最高。结论:毁损灶越靠近丘脑脑底部,术后出现小脑症状的发生率越高,说明走向毁损灶的位置与小脑症状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对难治性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难治性”帕金森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难治性帕金林病患者行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对药物反应情况和症状改善程度。结果:苍白球毁损术对“难治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僵直改善率为92.0%,对运动迟缓改善率为87.5%,对震颤改善率为75.0%。Hoehn-Yahr分级显著改善。结论:苍白球毁损术对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改良的苍白球内侧部(Gpi)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最佳靶点的概率功能图谱。方法回顾分析92例帕金森病患者MRI影像学资料、电生理资料和术后评分基础上,对毁损电极尖端裸区进行建模,然后利用Marching Cube算法,坐标归一化,通过空间转换构建Gpi毁损靶点概率功能图谱。结果通过坐标归一化所建立的概率功能图谱与之前的图谱比较能够更好显示帕金森病最佳靶点的空间分布。结论改良Gpi概率功能图谱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有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使用直径1.1mm和1.8mm的射频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或丘脑Vim核毁损术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探讨射频毁损电极直径是否影响手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通过比较28例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与32例接受1.1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及丘脑vim核毁损术的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近期情况的综合评估,进行方差分析,判断不同直径毁损电极的疗效与并发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接受1.8mm直径毁损电极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治疗的治疗组与1.1mm微电极治疗组比较,术后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症状的缓解无显著差异;而1.8mm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语言障碍,膈肌痉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轻度偏竣,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且发生的程度较重,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精电极(1.8mm)作为毁电极,由于其本身直径较粗,输出功率较大,热传导效应范围较广,毁损时热效应容易影响到靶点周围的脑深部重要结构。如下丘脑、内囊,视束等,造成短暂或永久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苍白球内侧部(Gpi)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最佳靶点的概率功能图谱。方法回顾分析帕金森病患者92例,在分析MRI影像学资料、电生理资料和术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UPDRS)基础上,对毁损电极尖端裸露区进行建模,然后利用Marching Cube算法,通过空间转换将Gpi最有效的毁损靶点转换成概率功能图谱。结果所建立的概率功能图谱清楚地显示了利用Gpi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最佳靶点的空间分布。Z值范围在-3.0~-6.3mm之间,最佳功能靶点坐标值为5mm;X值范围在18~23mm之间,最佳功能靶点坐标值为21mm;Y值范围在2-3mm,最佳功能靶点坐标值为2.7mm。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最佳靶点的概率功能图谱是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有效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告94例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结果:方法:用Fischer公司生产的ZD定向仪,在CT扫描直接定位下确定靶点,用N-50射频仪,双极射频针插入并毁损Vim核,温度75℃,时间90s。毁损术后常规行MRI检查。结果:89例一侧毁损,5例双侧毁损,震颤和肌强直缓解率达100%,但对运动迟缓无效,近期复发率6.4%,并发症:癫痫发作1.1%,嘴唇和手指麻木17.0%,暂时的轻度的构音障碍33.0%,一过性呃逆6.3%,运动迟缓加重2.0%,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强直有显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佳手术选择方式,术后应采用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及进程。  相似文献   

20.
帕金森病定向术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治疗128例帕金森病的影像学改变及影响疗效的因素分析。方法:128例帕金森病病人均采用温控射频热凝制造丘脑腹外侧核毁损灶。结果:本组病例症状完全控制95例(74.21%),症状控制伴有肢体麻木、情感、智能障碍27例(21.09%),无效5例(3.90%),恶化1例(0.78%)。结论:经统计学处理显示CT定位靶点法与脑室造影定位法对疗效影响无显著性差异。靶点定位、毁损灶大小与手术疗效、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