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干预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高血压病合并Hhcy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平行对照法将300例高血压病合并Hhcy脑梗死分为A组150例,依那普利叶酸+常规治疗(依那普利叶酸10mg:0.8mg/d),每日1次;B组150例:常规治疗(不含B族维生素)。随访2年观察联合干预高血压病、Hhcy对高血压病合并Hhcy脑梗死复发的影响。结果在6、12、24个月随访期间依那普利、叶酸+常规治疗组(A组)Hey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B组)(P〈0.05),血压水平2组无明显的差异(P〉0.05);依那普利、叶酸+常规治疗组(A组)脑梗死复发率为15.15%;常规治疗组复发率为17.85%,2组间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降低、血压下降是高血压病合并Hhcy脑梗死复发的保护性因素,0R值分别为0.665、0.542。结论同时控制高血压病、Hhcy可降低高血压病合并Hhcy脑梗死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帕罗西汀对卒中后抑郁P30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卒中后抑郁(PSD)患帕罗西汀治疗前后P300的研究,探讨PSD患认知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第2版《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46例PSD患,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7例。治疗前后均经汉密 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及听觉oddball刺激序列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t-tes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均数有显性差异。结果;治疗后PSD患P3潜伏期显缩短(P<0.01)且波幅显增高(P<0.05);治疗前后PSD患MMSE具有显性差异(P<0.05)。结论:PSD患的认知损害可能与5-HT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抗心磷脂抗体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抗心磷脂抗体与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76例脑梗死患(<50岁39例,≥50岁37例),25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及15例正常人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体)进行测定。结果:<50岁的脑梗死患ACL抗体阳性率为35.9%,≥50岁的脑梗死患ACL抗体阳性率16.2%,<50岁的脑梗死患ACL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5%(P<0.05)。并且<50岁脑梗死患的ACL抗体阳性率高于≥50岁脑梗死患(P<0.05)。≥50岁脑梗死患ACL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无显差异。说明临床上无任何自身免疫疾病中青年脑梗死患与ACL抗体更密切相关。结论:本实验提示:ACL抗体是中青年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中离梗死患应积极检测ACL抗体,提示除常规脑梗死治疗外,加入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治疗有一定的积极意义。ACL抗体的检测为中青年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脑梗死死亡病例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19例脑梗死死亡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患多为年老、丧偶、伴有生活事件、合并脑卒中后抑郁,存在脑卒中的多种危险因素。②全部病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③其中有15例合并血管性痴呆(VD)。④头颅CT或MRI存在严重的脑组织损害,表现多个病灶、重要部位的梗塞。15例VD患中13例检出脑白质损害和脑室扩大,脑沟、回、裂增宽加深。结论:本组病例危险因素复杂,大多数患合并VD、MODS,临床难以救治,重症病例的抢救不仅仅是原发病的救治,而是要针对整个机体多器官系统。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我国实行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后糖尿病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2001年8月脑梗死病人1477例,均在发病后72小时内入院。诊断均经CT扫描证实。共检出糖尿病性脑梗死230例,其中伴高血压136例,入院后发现血糖增高而无糖尿病史反复查血糖以除外应激性高血糖。随机选择生脑梗死154例,脑梗死(无糖尿病及高血压)85例。就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病年龄、血脂水平、并发症及梗死部位,与高血压性脑梗死、脑梗死进行对比。结果:(1)糖尿病性脑梗死伴高血压时与其他各组甘油三脂对比差别有显性意义(P<0.05)。(2)糖尿病性脑梗死合病感染、意识障碍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对比差别有显性意义(P<0.05)。(3)糖尿病性脑梗死以腔隙性为主,且多发,病灶部位以基底节区为主。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以小灶,多发为主,好发于基底节区;易合并感染和意识障碍,预后差;伴发高血压时血脂水平尤其是甘油三脂升高明显,临床应积极降压降脂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01-2013-01我院96例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比2组疗效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可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诊疗资料,并与同期36例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紊乱及血压异常发生率、梗死面积均明显增高,且治疗效果差。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对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并脑梗死的发生和预后主要与血糖、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高凝状态长期损害关系密切,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及早期诊断等综合措施,对提高糖尿病性脑梗死早期干预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水平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了100例脑梗死患血清中SICAM-1的含量。结果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急性期患血清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非高,糖尿病,高脂血症患(P<0.01)。结论 脑梗死患SICAM-1的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密切相关,深入研究SICAM-1有 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所有患均在伤后1-6小时或术后24小时内行头颅CT或MR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存在。32例病人伴有其他部位的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有2例脑疝形成行急诊手术。本组患梗死部位;单侧基底节区26例,双侧基底节区5例,颞枕部6例,颞叶3例。结果:经治疗后痊愈20例,3例死亡,偏瘫17例,经瘫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有10例恢复。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多见于基底节区^[1-2],亦有其他部位梗死的报道^[3-6]分析发生脑梗死的原因:(1)解剖因素,(2)外伤后的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0.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的临床应用近年来已取得良好的疗效,脑梗死的治疗目前药物虽多,但疗效不甚满意,我们对50例脑梗死住院患者采用了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结合药物应用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依据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专题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CT证实的脑梗死患者100例(合并脑出血者除外),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人治疗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39岁~72岁,平均63.2岁。病程10d~半年。对照组:男32…  相似文献   

11.
以脑卒中症状首发的原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以脑卒中为首发症状的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例以脑卒中首发的原发性PV患者的临床表现、CT/MRI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分别与12例单纯原发PV和3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对比,并对其治疗反应和预后跟踪评价。结果①单纯PV组平均发病年龄为(34±8·5)岁,肝脾肿大发生率为66.7%(8/12),以脑血管病首发的PV组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5±16·5)岁,肝脾肿大发生比例为4/22。②PV继发脑梗死常规治疗中脑梗死复发比例为9/19,单纯动脉硬化脑梗死组为1/30。③PV继发脑梗死中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比例为12/19,有4/19合并了颅外其他部位梗死。结论①以脑血管病首发的PV年龄较大,肝脾肿大可不明显。②PV继发的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③对治疗中反复发作的脑梗死应排查PV,红细胞比容应列为常规检查。④PV继发的脑梗死抗血栓常规治疗同时必须对PV治疗,血液稀释的同时放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治疗方案,结合文献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提高其治愈率,降低致残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颅CT扫描和MRI诊断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根据不同病情将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进行诊断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腔隙性脑梗死患儿给予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并辅以高压氧、运动康复治疗;局灶型脑梗死、混合型脑梗死患儿除应用钙拮抗剂和神经营养药外,还应用小剂量脱水剂和小剂量激素,并随病情演变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大面积脑梗死的患儿,急诊行去骨瓣减压术,术后给予降颅压、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治疗。观察患儿的治疗结果及恢复情况。 结果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儿中,恢复良好35例(83.3%),中残4例(9.5%),重残2例(4.8%),死亡1例(2.4%),无植物生存。腔隙性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100%,局灶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2.5%,混合型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60%,大面积脑梗死的恢复良好率为50%。 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儿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提高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6例均为潢川县人民医院2009-01-20l3-06住院患者,并经C T 或M 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63例,男39例,女24例,平均年龄(61.5±7.2)岁;对照组63例,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61.1±6.9)岁。2组患者脑梗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排除标准:不是第1次患脑梗死;入院后意识出现障碍者;出血性脑梗死患者。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植物状态患(Vegetative state,VS)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和效果,治疗效果与病程、年龄的关系。方法:我院从1991年5月-2002年8月采用综合促醒及康复手段治疗VS患240例,这些患均符合我国VS诊断标准(1),其中持续一个月以上的VS诊断为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患212例。按我国诊断标准分型,完全性植物状态(CVS)166例,不完全性植物状态(IVS)74例。治疗方法为一般治疗(整体护理,营养,预防治疗并发症)、促醒治疗(高压氧,声光电刺激,中药促醒I、Ⅱ、Ⅲ、Ⅳ号,西药手术等)和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和针灸按摩等)。结果:基本痊愈47例(19.6%),明显好转64例(26.7%),好转80例(33.3%),无效46例(19.2%),死亡3例(1.3%)。发病3个月内治疗65例,基本痊愈26例(40%),而发病12个月以上只1例(20%)。15岁以下11例,痊愈5例(45%),而30岁以下患126例中痊愈29例(23%);30-60岁的99例中痊愈18例(18%),而60岁以上无1例痊愈。结论:临床综合治疗对VS患有肯定的治疗效果;病程愈短、年龄愈小疗效愈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普乐林对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近两年间诊断的急性脑梗死200例,其中治疗组120例,对照组100例,按统一方案进行观察。组加用普乐林静滴,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加显著进行91例(75.8%),对照组44例(44%)。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普乐林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是临床应用切实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的血管内皮损伤情况,血小板的活化情况,纤溶,抗纤溶及血黏度状态,探讨脂化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对脑梗死患的作用影响及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与健康人,对vWF,GMP-140,FIB,t-PA,PAI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对比分析。对脑梗死患应用凯时治疗,对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脑梗死患存在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血液有高凝状态,该状态经凯时治疗后,可以得到明显改善,且脑梗死患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结论:凯时可以减轻脑梗死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高度活化,降低血黏度,对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急性脑梗死患者1045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均发病1周内入院,排除肾脏、内分泌系统疾患,排除2周内死亡或出院患者。其中发现低钠血症(Na <135mmol/L)121例,发生率为11.6%。在这些患者中,男69例,女52例。年龄50-79岁,平均65.7岁。应用脱水剂36例,意识障碍21例,吞咽困难16例,发热12例,呕吐10例,合并冠心病8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管功能,血压、心率的影响。方法:13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63例,分别给予尼莫地平加基础治疗和单纯基础治疗,观察BP及HR的变化。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有明确的疗效。增加患侧脑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寻求恰当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本院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56例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结果外伤性脑梗死56例中小面积梗死(直径小于3cm)25例(44.64%),中面积梗死(直径3~5cm)18例(32.14%),大面积梗死(直径5cm以上)13例(23.21%),手术治疗20例,颅骨牵引颈部制动6例,药物治疗30例,疗效:良好38例(41.45%),中残12例(21.42%),重残2例(3.57%),植物生存1例(1.79%),死亡3例(5.36%)。结论认真观察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及时复查脑CT,早期发现外伤性脑梗死并早期恰当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合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疗 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2012 年 1 月至 2019 年 4 月收住院的 APS 合并 CVST 患 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结果、治疗以及转归,并与非 CVST 的 APS 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共 纳入 APS 合并 CVST 患者 12 例,其中女 10 例,男 2 例;年龄(35.25±4.61)岁,中位病程为 1.9(0.6,6.0)个月。 急性起病 7 例,亚急性起病 2 例,慢性起病 3 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痛 12 例,颅内压升高 10 例,视力下降 或视觉障碍 7 例,视盘水肿 7 例,复视或眼球运动障碍 4 例,恶心呕吐 4 例。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 显示静脉受累情况为:乙状窦 8 例、颈内静脉 7 例、横窦 6 例以及上矢状窦 5 例。APS 合并 CVST 患者的 血小板降低发生率(5/12)高于非 CVST 的 APS 患者(11.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所有患 者均接受抗凝治疗,其中部分接受抗血小板、血管内再通治疗、脱水降颅压以及激素治疗。12 例患者出 院时病情均有改善,出院后随访 6~28 个月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 APS 患者需要警惕 CVST 的 可能性。当 APS 患者出现颅高压症状时,应尽早完善头颅 MRV 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是否存在 CVST,以早 诊断、早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