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评价几丁质多孔体的细胞相容性;研究几丁质与神经细胞复合体脑内移植对脑损伤的修复作用,为脑组织工程的研究做探索工作。方法:将大鼠胎脑神经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联合体外培养,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并将体外联合培养4天的几丁质-神经细胞复合体移植到大鼠皮质损伤模型的大鼠脑损伤部位,于术后3、6、10及15天观察脑组织对移植物的反应、移植细胞生长状态及载体在体内的降解情况等。结果:胎脑神经细胞能伸出突起附着在几丁质多孔体内,几丁质对神经细胞生长无不良影响;脑组织对移植物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载体与周围脑组织整合好,载体内有大量存活神经细胞,神经细胞之间有突起相连,形态接近正常脑组织细胞。结论:几丁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神经组织工程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载体材料,但其降解周期较长,还需进一步观察长期疗效;将胎脑神经细胞或神经干细胞与几丁质多孔体联合培养,移植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细胞DNA断裂百分率。结果表明:随再灌流时间的增加,DNA断裂百分率逐渐增加,再灌流1d时达高峰,再灌流3~7d逐渐下降。结果提示:细胞凋亡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中呈动态过程且系神经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人肝细胞来源困难,许多学者尝试异种肝细胞移植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的是猪肝细胞,受体多为大鼠、豚鼠等,这些均属于哺乳纲内不同目或科动物之间的移植。不同纲动物间的肝细胞移植报道较少。 目的:将罗非鱼肝细胞植入大鼠脾内,探讨不同纲动物间肝细胞移植的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机制。 方法:以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7个/mL。将3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达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脾内移植2×107个罗非鱼肝细胞。在移植后4 h,8 h,24 h,3 d,5 d,各组分别处死2只大鼠,以苏木静-伊红染色法观察移植物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移植物周围大鼠CD4,CD8阳性细胞。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数小时即发生排斥反应,8 h后受体脾内很难见到正常肝细胞。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可见CD4和CD8阳性细胞聚集。提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到大鼠脾内数小时诱发了排斥反应,细胞免疫参与其中,自然杀伤细胞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BS组和MSCs组,研究脑缺血24h后移植MSCs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分别测定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突触素(SYN)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电镜及免疫电镜下观察突触结构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及PBS组大鼠相比,MSCs组的NSS评分较低,SYN及BDNF mRNA的表达则明显较高;电镜检查示MSCs组大鼠突触界面曲率较大,突触后致密物质的厚度增加,突触间隙宽度变窄,突触活性带长度增加;免疫电镜示BrdU阳性细胞和宿主脑神经元形成非成熟的突触样结构。结论:MSCs移植可能通过神经营养效应调节脑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可塑性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神经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bcl-2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MCA)阻断模型阻断血液2小时后再灌注,分别在不同再灌注时间将大鼠断头取脑,连续切片分别作HE、TUNEL染色及bcl-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MCA阻断后脑缺血周边区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一定时程内凋亡细胞逐渐增多,24小时达高峰,各组之间及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显著(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Bcl-2蛋白、Caspase-3mRNA的表达及炎性细胞浸润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流组。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流后不同时间点神经细胞凋亡及损伤的变化与Bcl-2、Caspase-3mRNA表达。结果Bcl-2表达于缺血再灌流12~24h迭高峰,再灌流2~4d呈下降趋势,至16d略高于假手术组;Caspase-3mRNA于缺血再灌流12~24h迭高峰,2~4d呈降低趋势,至16d略高于假手术组。结论脑缺血再灌流后细胞凋亡介导神经细胞损伤、坏死是一个渐进的动态演变过程。Bcl-2蛋白、Caspase-3mRNA表达在押制细胞凋亡和介导神经细胞损伤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脑因子对大鼠胎鼠脑神经细胞培养物的生物学保护效应。方法:取16日龄Wistar大鼠脑神经细胞经体外培养后,分别进行(1)组织形态学观察:在神经细胞培养物中加入不同剂量强脑因子(1、10和100mg/L),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变化;(2)神经细胞代谢活性检测:应用四唑盐(tetrazolium,MTT)法测定不同剂量强脑因子对神经细胞代谢活性的影响;(3)可溶性蛋白质水平测定:应用Bradford蛋白定量法测定不同剂量强脑因子对神经细胞胞浆内可溶性蛋白质水平的影响;(4)强脑因子抗神经细胞凋亡试验: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定量法,测定强脑因子与奥地利产脑活素对NSE活性表达的影响。结果:(1)强脑因子可促进神经细胞分化成熟,突起增多并延长,细胞数量增加。(2)在不同剂量强脑因子作用下,神经细胞MTT代谢率增强,细胞浆内蛋白质水平升高,而且随着强脑因子剂量的增加均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促进NSE表达活性,利于神经母细胞分化。(3)强脑因子可增强神经细胞抗缺氧作用及抗谷氨酸所致的细胞凋亡效应,且功效强于奥地利产脑活素。结论: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强脑因子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有生物学保护作用,效果优于脑活素。  相似文献   

8.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 研究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取孕龄为12-16天的母鼠,从胎脑中分离神经细胞,进行培养、鉴定。用出生7天的SD大鼠的新生鼠制作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动物模型,7天后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移植组,n=16只),同时设置对照组,只注射磷酸缓冲液(对照组,n=8只),8-10周后,作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取脑组织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从大鼠胎脑中成功培养出神经干细胞,培养条件下呈悬浮状态生长,形成神经球,绝大多数的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stin)。接爱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学习能力、记忆能力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大鼠组织中可见存活的移植细胞,并和宿主脑组织融合在一起。结论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从胎脑组织中培养出神经干细胞,移植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后,细胞与宿主的脑组织融合在一起,动物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改善。移植神经干细胞是治疗缺氧缺知性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当归对大鼠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当归对脑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模型,大脑中动脉阻塞2小时,再灌流48小时,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使用当归后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当归治疗组缺血半暗带的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Bcl-2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Bax的表达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当归可能促进Bcl-2在脑缺血后的表达对半暗带的细胞凋亡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标记的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入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纹状体的MRI示踪及其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胎鼠NSCs用Fe2O3-多聚左旋赖氨酸(Fe2O3-PLL)标记,普鲁士蓝和台盼蓝染色分别检测标记率和细胞活力。将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正常标记NSCs移植组)、C组(脑缺血组)、D组(标记NSCs移植组)、E组(未标记NSCs移植组)及F组(灭活标记NSCs移植组)。取C组、D组、E组和F组大鼠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标记及未标记的NSCs悬液及灭活的标记NSCs悬液分别定向注射于B组、D组、E组和F组大鼠左侧纹状体内;移植后3d、7d、2周、3周、4周,对A组、C组、D组和E组分别进行Y型电迷宫检测;对B组、D组和F组进行活体MRI示踪扫描;MRI扫描后的大鼠行脑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观察移植的NSCs分布。结果NSCs的FeO3-PLL标记率近100%,标记的NSCs细胞活力为95%。与C组比较,D组和E组移植后各时间点大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明显改善(均P〈0.05);MRI显示移植4周后D组移植区低信号影范围较大;脑组织切片可见移植的NSCs沿胼胝体向对侧迁移。结论 Fe2O3-PLL标记不影响NSCs活力;移植NSCs能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学习与记忆功能;移植的NSCs可向病灶区迁移。  相似文献   

11.
阿魏酸钠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了探讨脑缺血迟发性神经细胞死亡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阿魏酸钠的抗凋亡作用,利用大鼠全脑缺血及再灌流模型,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观察用阿魏酸钠后海马CA_1区神经细胞凋亡改变.结果发现,脑缺血10min再灌流3d后海马CA_1区存在较明显的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凋亡细胞分布与光镜下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的病理改变相对应,缺血前用药组神经细胞凋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细胞迟发性改变减轻.而缺血后用药组未见显效.结果提示,脑缺血海马CA_1区神经细胞迟发性死亡可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阿魏酸钠对脑缺血再灌流引起的海马CA_1区神经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防止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观察脑缺血2h再灌流后2,6,18,24及48h NO含量动态变化,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NA断裂百分率,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缺血2h再灌流后6h NO水平开始升高,随再灌流时间的延长,其升高更明显,再灌注18h后DNA断裂百分率明显升高,其变化趋势与NO相似,结论 上述结果提示,脑缺血再灌流后过量产生的NO与再灌流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Fas L转基因神经细胞异种移植治疗癫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Fas配体转基因小鼠的胚胎海马神经细胞作为供体,异种移植治疗大鼠癫痫模型,研究Fas-配体表达对异种神经组织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脑室注射海人酸损伤海马CA3区建立癫痫模型。转基因小鼠胚胎15d的海马组织移植到癫痫大鼠的双侧海马区。大鼠-大鼠同种移植组和野生型小鼠-大鼠异种移植组及生理盐水移植组作为对照。在移植后8周进行三等分臂迷宫和跳台实验检测癫痫模型的行为改善情况。结果RT-PCR检测移植的神经细胞中有人Fas配体的表达。转基因移植组与移植前相比有显著地改善(P〈0.01),异种移植及生理盐水组行为学无改善,转基因移植组与异种移植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有显著地改善(P〈0.01),但没有同种移植恢复的效果好。结论Fas配体的表达可以抑制或延缓宿主脑内对异种神经细胞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多数异种移植的研究仍局限在两个不同种属间的哺乳动物,两个不同纲间的肝细胞移植却罕有报道。 目的:观察不同纲间(罗非鱼/大鼠)肝细胞移植的排斥反应及其途径。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09/2008-09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尼罗罗非鱼。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方法:采用胶原酶冷消化法分离罗非鱼肝细胞,以生理盐水重悬,细胞浓度调整为2×1010L-1。实验组脾内注射提纯后的罗非鱼肝细胞2 ×107,对照组脾内注射生理盐水。 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不同时段移植物组织学改变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物周围IgM及IgG。 结果:实验组移植后2 h可见红髓内弥散分布的成簇、小灶状肝细胞,肝细胞呈圆形,细胞边界清晰,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染色较淡。肝细胞移植物在移植后很快的被排斥,移植后4 h,部分肝细胞边界不清。核固缩、核溶解,存活肝细胞明显减少,周围炎性细胞浸润,移植后8 h只能见到少许正常肝细胞,24 h后未见到完整肝细胞。移植后3 d可见肉芽肿样区域,大量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对照组术后早期可见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较轻。实验组移植后1h大鼠脾内移植物周围可见少量的IgM,移植后4 h移植物周围IgM明显聚集,一直持续到移植后3 d时反应程度减弱,IgG在移植后24 h开始出现,3 d后反应程度减弱及消失。对照组大鼠脾内始终未见IgM和IgG出现。 结论:罗非鱼肝细胞移植于大鼠体内可能发生了超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是大鼠天然抗体和罗非鱼肝细胞表面的异种抗原反应后,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对罗非鱼肝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神经干细胞脑室内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取胎龄8~10d大鼠神经干细胞体外扩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后代的特异性标志巢蛋白(nesti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以Brdu标记神经干细胞,分别于缺血后24h和4周移植至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脑室内和梗死中心,比较不同移植部位和不同移植时间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和迁移情况。结果 移植后可见移植细胞存活至少8周以上.移植部位不同不影响细胞存活。脑室内移植细胞向脑缺血区域迁移.且以缺血后24h移植组较缺血后4周移植组迁移趋向性更强。结论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至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室内和梗死中心均可长期存活并广泛迁移.其迁移趋化能力与缺血后移植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鼠尾静脉移植后在脑内的表达情况及对大鼠脑创伤后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培养的BMSCs分别在大鼠脑创伤后第1天(实验组1,n=6)、第3天(实验组2,n=10)、第7天(实验组3,,F7)经大鼠尾静脉注射移植,另取6只脑创伤大鼠(实验组4)在伤后第3天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全骨髓,尾静脉注射仅.MEM脑创伤大鼠作为对照组(n=6)。应用免疫组化染色,了解移植细胞在脑内的表达情况。脑创伤后第1、3、7、14天评价移植对大鼠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脑创伤后14d时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实验组1:31.83±1.60,实验组2:31.10±1.79,实验组3:28,43±1.72,实验组4:28.67±1.37,对照组:26.00±1.00.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在移植各组的创伤侧脑组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并以脉络丛、脑室周围、血管周围分布较多。对实验组2进行免疫组化双染色,未发现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BrdU+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双染色细胞。结论大鼠BMSCs经鼠尾静脉移植.在一定时期内能改善大鼠脑创伤后神经运动功能;脑内可以发现移植细胞存活.但移植细胞是否转化为神经元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神经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 bcl- 2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 (MCA)阻断模型阻断血流 2小时后再灌注 ,分别在不同再灌注时间将大鼠断头取脑 ,连续切片分别作 HE、TUNEL染色及 bcl- 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 MCA阻断后脑缺血周边区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 ,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一定时程内凋亡细胞逐渐增多 ,2 4小时达高峰 ,各组之间及与假手术组之间差异显著 (P<0 .0 1)。 (2 )凋亡抑制基因 bcl- 2在再灌注早期 (6小时 )即达高峰 ,各组大鼠 bcl- 2表达亦存在显著差异 (P<0 .0 1)。 (3)神经细胞凋亡的出现与 bcl- 2表达在一定时程内呈直线负相关 (r=- 0 .747,P<0 .0 1)。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损伤时 ,神经细胞凋亡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作用与 bcl- 2的表达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干细胞移植运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对细胞移植的时间、方式以及检测指标各有不同观点。骨髓干充质细胞移植后大鼠缺血性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有关。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点内源性轴突再生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其发布动态变化,梗死灶周迁移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阳性细胞数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免疫病理学实验,于2006-03/2008-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和丝宝药业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 材料: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 2月龄SD大鼠4只。胎牛血清、DMEM/F12 培养基购于美国Gibco 公司;一抗GAP-43单克隆抗体购于武汉博士德公司;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小鼠抗Brdu 抗体购于美国Sigma 公司。 方法:选取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干细胞移植组各20只。另取2月龄SD大鼠4只用于制备骨髓基质细胞。采用线栓法制备动物缺血模型,造模后24 h移植20 μL 5×105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前、移植后7,14,21和28 d大鼠缺血大脑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量以及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主要观察指标:缺血大脑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数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经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后移植到大鼠左侧侧脑室,可迁移到梗死灶周围,移植后7 d在梗死灶能检测到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阳性细胞, 移植后14 d增多达高峰,移植后28 d逐渐减少并消失。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在移植后7,14 d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免疫活性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 < 0.05)。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看,干细胞移植组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 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能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生长相关蛋白43和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与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趋势相符。  相似文献   

19.
轻度低温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轻度低温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Wistar大鼠在36.8℃下将四血管阻断10分钟,低温组33℃低温再灌流3小时,正常体温组保持在36.8℃,缺血后第2~6天观察动物行为,第7天处死大鼠进行脑组织病理分析。结果发现,正常体温组神经系统损害积分明显高于低温组,学习记忆能力也明显减退;正常体温组海马CA1段神经细胞损害率(91.7%)明显高于低温组(38.9%)。提示轻度低温对短暂脑缺血后再灌流期脑组织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流时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CA)血流2小时,再灌流0.5-48小时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HE染色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法观察GDNF在脑组织的分布特点。结果 再灌流0.5小时组有灶性缺血区,24小时组面积最大,包括视前区、纹状体和皮质。再灌注6小时组开始出现神经元不可逆变性,24小时组梗死形成。再灌注0.5小时组,缺血区皮质神经元GDNF弱阳性,缺血周边区中等阳性;再灌流3-48小时组,缺血区神经元GDNF阴性。再灌流48小时组视前区的梗死周边区巨噬细胞GDNF呈强阳性。GDNF阳性细胞计数显示缺血区各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均减少(均P<0.01);24小时和48小时组分别与0.5小时组和3小时组相比,GDNF阳性细胞数减少(分别P<0.01)。结论 缺血性脑损伤时,变性死亡的神经元GDNF不表达,存活的神经元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或巨噬细胞的GDNF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