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的护理。方法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颈总动脉压迫训练、眼部护理;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肢体活动情况,以及对穿刺部位血肿、脑梗死、脑神经麻痹、脑过度灌注、血栓形成与栓塞等各项并发症的防治护理。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结论手术固然重要,围术期细致、到位的护理更是起到关键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与护理的经验。方法根据颅内动脉瘤的特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30例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术后加强监护,重点注意股动脉穿刺点的处理,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结果30例病人均成功行介入栓塞术,术后2周左右出院,26例无神经功能障碍,3例轻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结论完善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监护,注意术中、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能有效保证治疗效果及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的护理。方法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的心理护理、颈总动脉压迫训练、眼部护理;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准备;默契的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肢体活动情况,以及对穿刺部位血肿、脑梗死、脑神经麻痹、脑过度灌注、血栓形成与栓塞等各项并发症的防治护理。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的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达到临床治愈。结论手术固然重要,围术期细致、到位的护理更是起到关键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经颈动脉插管行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支架置入术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经股动脉插管困难改行经颈动脉插管行弹 簧圈栓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资料。结果 颈动脉穿刺处无渗血、渗液,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颈内动脉插管介入治疗为 不能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人提供有效治疗的途径,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9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 根据颅内动脉瘤的特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29例患者完善术前检查,术后加强监护,重点注意股动脉穿刺点的处理,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结果 29例病人均成功置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术后2周左右出院,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积水,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完善GDC栓塞治疗的术前准备,术后加强监护,注意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能有效保证治疗效果及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运用血管封堵器止血患者最佳卧床时间。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348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观察2组各116例。观察1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观察2组术后穿刺肢体制动、卧床8h;对照组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12h。比较3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腰背酸痛、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1组排尿困难及腰背酸痛与观察2组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卧床6h是安全的,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卧床排尿训练对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方法将诊断或治疗需要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术前准备和术后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术前卧床排尿训练。结果实验组排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实验组0级排尿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I~Ⅲ级排尿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卧床排尿训练促进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患者术后顺利排尿,明显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相关问题。方法对5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术前有效的心理疏导、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针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围手术期的相关问题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理,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各阶段的护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中出现的脑动脉痉挛、支架植入后颈动脉窦刺激所发生的即刻或迟发性血压和心率下降、术后拔鞘压迫股动脉出现的强烈迷走反射及股动脉穿刺点发生的假性动脉瘤应列为介入围手术期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穿刺部位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原因、治疗措施及防护措施。方法回顾分析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穿刺部位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136例,其中4例发生穿刺部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加压器压迫后均临床治愈。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由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多次反复穿刺、高血压、肥胖、使用较粗的8F穿刺鞘、血压控制不理想以及依从性差的患者术后易发生穿刺部位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后在超声引导下应用专用压迫器局部压迫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通过介入栓塞治疗1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前、术后护理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提出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保持情绪稳定,严密控制血压的变化,术后严防并发症发生并采取相关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17例患者未出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脑缺血以及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穿刺部位血肿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对介入技术要求较高的微创手术,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严密观察护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我科通过对17例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的精心护理,不仅为介入治疗提供了最佳时期,为挽救生命赢得了时间,同时也使病人治疗周期缩短,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器止血法和传统手指压迫止血法压迫股动脉穿刺点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经皮穿刺股动脉术干预的2 03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2 031例共2 068个穿刺点,其中1 055个穿刺点采用压迫器压迫止血(压迫器组),1 013个穿刺点采用传统手指压迫止血(指压组)。压迫器组1055个穿刺点中,5个(0.5%)穿刺点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2个(0.2%)穿刺点出现动静脉瘘,11个(1.0%)穿刺点出现渗血、血肿形成。指压组1 013个穿刺点中,12个(1.2%)穿刺点术后出现假性动脉瘤,6个(0.6%)穿刺点出现动静脉瘘,38个(3.8%)穿刺点出现渗血、血肿形成。压迫器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7%)明显低于指压组(5.4%;P<0.05)。结论 经皮股动脉穿刺术后采用压迫器压迫穿刺点止血优于传统手指压迫穿刺点止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8例术前评估股动脉入路困难或不愿意术后卧床的患者经桡动脉路径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桡动脉组),与同期30例经股动脉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股动脉组)的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穿刺成功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桡动脉组X线曝光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与股动脉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桡动脉组卧床时间、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安全、可行,经桡动脉入路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重要的补充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5—12~2006—0525000例全麻后出现12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原因分析。方法 对全麻后意识恢复障碍病人,首先排除麻醉药的残留反应。用纳洛酮对抗镇痛药,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作用,氟马西尼对抗地西泮作用。其次,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最后查瞳孔。CT诊断肢体活动情况。结果 诊断脑卒中12例,其中脑出血2例,脑梗死10例,其年龄55~86岁。术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史。结论 围术期脑卒中发生原因与术前年龄大、高血糖、高血压有关,与术中血压波动大脑灌注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法压迫联合动脉压迫器治疗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介入诊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手法压迫联合动脉压迫器治疗。结果 所有病人均一次治疗成功,未发生并发症。21例均因脑血管病进行血管内治疗,术后均需长时间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3个月)+阿司匹林肠溶片(1年)。随访3个月,假性动脉瘤均未复发,治愈率为100%,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手法压迫联合动脉压迫器治疗股动脉穿刺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效果确定。  相似文献   

15.
神经原性高血压病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告30例神经原性高血压病的显微外科治疗,其中24例作了左侧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均发现异常动脉袢压迫神经根及延髓,经1-6年随访,18例血压恢复正常,3例只需服用少量降压药物,2例较术前服药量减少,1例失去随访;在6例右侧手术病要中疑血管压血4例,无血管压迫2例,这6例病人术后血压均无明显变化;本组无死亡。对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治疗要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经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s)的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1年4月至2005年9月采用经股静脉-面静脉-眼静脉途径插管,以弹簧圈栓塞治疗CSDAVFs病人9例。结果7例病人导管均成功插入海绵窦,其中6例病人栓塞后完全治愈,另1例病人不全栓塞,但病人突眼、球结膜充血等症状完全好转。1例病人由于术中眼静脉痉挛导致插管失败,术后症状加重,但2个月后眼部症状完全恢复正常。1例病人由于插管失败,改行眼静脉切开穿刺插管成功栓塞。随访4~51个月,9例病人均未复发。结论对于岩下窦插管困难、面静脉和眼静脉扩张明显而无明显迂曲的CSDAVFs病人采取经面静脉-眼静脉栓塞治疗,其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配合和护理要点。方法分析我院2年来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的11例蛛网膜囊肿病人,术前加强心身护理,术中严格注意无菌操作,熟悉内镜使用方法,术后24h避免头部剧烈运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0例病人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痊愈出院。结论神经内窥镜治疗蛛网膜囊肿,加上严格的围手术期护理,具有并发症少、效果好、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新型血管重建式介入手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围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17例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包括:术前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确切的颈动脉压迫试验和用药护理,稳妥的术中抗凝和应急预案处理,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以及规律的出院指导等。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消失或缓解。手术时间(4.0±0.7)h,住院时间(7.8±0.8)d。术后共发生并发症2例,1例术后20 h肢体轻瘫,头颅核磁证实脑梗塞,治疗后肌力恢复;1例术后1周右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后痊愈。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准的术中配合和完善的术后观察是新型血管重建式介入手术治疗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护理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总结我院1995-12~2006-05 25000例全麻后出现12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原因分析.方法 对全麻后意识恢复障碍病人,首先排除麻醉药的残留反应.用纳洛酮对抗镇痛药,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作用,氟马西尼对抗地西泮作用.其次,查血气、血糖及电解质,最后查瞳孔.CT诊断肢体活动情况.结果 诊断脑卒中12例,其中脑出血2例,脑梗死10例,其年龄55~86岁.术前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史.结论 围术期脑卒中发生原因与术前年龄大、高血糖、高血压有关,与术中血压波动大脑灌注压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12例病人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监视下,用球囊对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2例病人均一次栓塞成功,栓塞后症状消失,其中4例病人视力改善,2例失明病人视力分别恢复至0.1及0.3。1例于栓塞后1年出现患侧末梢血管脑梗塞,表现为对侧肢体瘫痪,积极治疗后恢复。结论:应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动脉瘤近端载瘤动脉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