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法逆从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逆”是《内经》中“逆者正治”之意,又称“逆治”。它是根据“微背逆之”的原则制定的。“微”指病势较轻,病情比较单纯.疾病的征象与其性质相符。如寒病表现寒象,所选药物以温热药为主;热病表现热象,所选药物以寒凉药为主;虚病表现虚象,所选药物以补药为主。临床上我们最常见的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或者阴阳俱虚,气虚血脱。在运用补药的过程中,往往采取气血双补。或者阴阳俱补的方法。实病表现实象,  相似文献   

2.
正补法是中医学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一,《内经》中"虚则补之""损者益之",即指用"补法"却病。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或滋补药。如运用得当,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在防治疾病上收到理想的效果。但是,也有不少人不了解补药性能,滥用补药,甚为有害。特提出以下忌戒数条。一忌不知补弊用攻伐药,医家多慎。用补益药也并非有益无损。《本草害利》说得好:"凡药有利必有害,但知其利,不知其害,如冲锋于前,不顾其后也。"用补药必须熟  相似文献   

3.
《亚太传统医药》2006,(11):45-45
“虚不受补”之说,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细析之,体虚有阴、阳、气、血之不同,又五脏均有阴阳,而虚者以肾阴(亦称真阴)不足为主也。肾阴乃人体津液之根本,有濡养脏腑的作用,可影响其他脏腑之阴,所以古人说“一阴虚而诸阴俱虚”也。真阴不足日久可表现为阴虚、血虚、更兼气虚,或阴阳俱虚等复杂证象。治疗大法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相似文献   

4.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笔者结合《内经》中阴阳对立制约又互根互用的复杂关系来理解:阴阳虚损,形气不足提示机体正气衰败,病情凶险,仅用针石,收效甚微。若用峻剂单纯补泻其中一方,极其容易出现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的病情变化。阴阳互根互生贵在以"和",故"调和阴阳"乃阴阳两虚证的治则所在。治疗病机为阴阳俱损的复杂疾病时应首予甘药,调整已虚损但又不相和谐的阴阳,使其恢复平衡状态,如此阴阳便可源源不断相互资生,化生形气以固充机体。机体若能阴平阳秘,内外调和,则苛疾不起也。此法看似不着意于补,但补则自在其中,临证用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5.
不少报刊发表文章,说正常的健康人不需要补,即不用服补药吃补食,只要一日三餐好胃口就行了,就可以得到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但是,也有另一种说法。姑听其说。 的确,按照中医的观点,健康人即是阴阳平衡之人,不应该靠服用补药来添乱,扰乱已有的阴阳平衡,特别是阳盛之人误服参芪而流鼻血、阴旺之人服用龟鳖之类反增痰阻。但是,凡事不可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率颇高。赖新生教授运用通元法针药并举治疗IBS,从"五神脏"辨整体,从"补其不足"调阴阳,从"形气相关"行补泻,以督任二脉为针刺关键,求达阴平阳秘,固本补虚,安和五脏。其临床辨证、选穴、遣方,值得总结、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王若琪 《山西中医》2012,28(2):54-55
目的:促进补虚药的合理用药。方法:归纳总结冬虫夏草、鹿茸、西洋参的药理作用和用药须知。结果: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补药也不例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不良反应。结论:服用补虚药应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三因治宜"原则,合理使用补虚药。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补法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和善用汗、吐、下三法,反对滥用补药,其补养观点是在《内经》“补不足,损有余”原则指导下的“祛邪存正,补偏救弊”,具体归纳为,以攻为补,邪去言补,纯虚惟补,食疗补虚。  相似文献   

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后世医家对其诠释虽各持己见,但都是从中医治病的角度进行阐述。故将依据药食同源理论,从形、精不足与体质的关系以及食养食治入手,对"温之以气""补之以味"加以补充诠释,着重关注由形精不足所致的偏颇体质,以及如何改善偏颇体质以防止由此所导致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燕倩 《辽宁中医杂志》2012,(12):2400-2401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分析膏方应用中应关注的问题:识其优势,扬其所长;体质纠偏,平衡阴阳;活血为要,补通兼备;堆砌补药,贻害无穷。  相似文献   

11.
总结郭志强调理月经的用药经验,根据妇人之体"阳常虚"理论指导调经用药,重视顾护阳气。行经期活血药多用辛温行滞之品,经血得温则易下行;经后期滋阴药多用平补肾阴之品,稍加温阳药以阳中求阴,恐滋阴药有碍脾胃运化,重视振奋脾阳;经间期稍加温阳活血药以助阴阳转化,一味羌活可温阳开下窍以助顺利排卵;经前期为阳长期,加强温阳药的使用以助阳升,加用滋阴药以阴中求阳,多选用平补阴阳之品,阴阳同补达到阴阳俱盛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中药补益药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新疆中医药》2003,21(1):51-53
补益药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全国性的虚证讨论会不断展开 ,虚证和补益方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 986年 5月全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召开了有虚证议题的研讨会。补益药是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 ,补充人体物质 ,增强机能 ,以提高抗病能力 ,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补法为中医治病八法之一 ,扶正祛邪为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 ,其扶正职责在药物上多由补益药来行使。中医认为“虚则补之”,补益类中药可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 ,治疗各种虚证。根据虚证不同 ,补益药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气血两补药、补阴药、补阳药等[1 ] 。近年来 ,…  相似文献   

13.
中医膏方应用的历史源远流长且疗效确切,逐渐成为慢性、虚弱性疾病的首选方剂。以目前常用膏方和经典膏方为基础,重点介绍补益类膏方。认为补药为主、补治结合,阴阳互根、补辅相助,注重整体、重视脾肾,顾全兼证、药对提效,重视药性兼顾口感等是其组成配伍特点。在此基础上按补阳类、补阴类、补气类、补血类及其他分型,结合具体膏方的临床应用特性,分析其间的具体组成、配伍等,有利于发掘传统膏方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促进膏方广泛合理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探析赖新生教授运用"通元疗法"治疗闭经验案。"通元疗法"是谓调节阴阳、治病求本的大法则。赖教授认为治疗闭经的基本原则是培补元气,调节阴阳,化气养神。其活用"通元"之"引气归元法",调畅气血、调理冲任,独创"调经必效方",健脾补肾、养血活血,倡导针药结合,互补为用,又强调虚实辨证、攻补得法,重视通督调神以安病。  相似文献   

15.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是沿用至今的金匮名方之一。是方主治虚劳病,虚劳病病程较长、缓慢、渐进,终至气血阴阳俱虚,且虚实夹杂,病机复杂,缠绵难愈。仲景以薯蓣丸治疗虚劳病,以薯蓣(即山药)为名又重用薯蓣,提示了虚劳病的用药思路,及山药在虚劳病用药中的重要地位。山药是肺脾肾同补,阴阳同调,气血并补的补虚要药。其在培补中焦,补肾强阴,平补气血阴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山药又以味甘性平无毒的优势,成为补益药中的上乘之选,缓补要药。研究经方不仅要研究它的功效主证,其配伍及用药特点更应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期为后人拓宽临床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16.
补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之一,其应用之广深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而补虚药则是补法实施的必须物质基础。因此,对补虚药的性能分析,亦是探讨和研究补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素问》云:“虚者补之”(《五常政大论》)、“损者益之”(《至真要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应象大论》)等,均表明凡虚损不足病证当以补虚为本,即“补可扶弱”。补虚药实为虚损病证而设。“人身不外水火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的身体虚弱,主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气血阴阳俱虚五个方面。因此,老年人服补药也要讲辨证进补,必须根据缺啥补啥的原则,区别对待,方能有益于身心,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作用。老年人服补药,应当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体衰弱有慢性病者的滋补,另一种是养身保健的滋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切忌盲目。特别要注意补勿过偏,补勿过温,贵在平调中和。因为人到老年后,脏腑功能活动渐趋衰虚,正气易伤而难复。老年人体质有阴阳虚实不同,滋补药也有寒热温凉的区  相似文献   

18.
脾为后天之本,“脾坚则脏安难伤”,脾气健旺诸病可愈。因此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常用补脾之法,疗效卓著。试述于下。一健脾补虚阴阳气血俱不足而致“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补阳则碍阴,补阴则伤阳。仲景遵《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之旨。立小建中汤调补脾胃,建立中气。俾中气健运化生气血以溉四旁,使阴阳和调而病愈。若证情较重“虚劳里急诸不足”者,则主以黄芪建中汤。其温中补虚,益气健脾之力更强。  相似文献   

19.
陈皮乃临床常用药物,李时珍在论述其配伍运用时说:“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此言无虚,足为楷模。笔者本于先贤,证诸实际,信而可征。同补药则补:陈皮虽为脾肺两经气分之药,若入补药则能发挥补益作用。东垣尝谓陈皮“同白术则补脾胃,同甘草则补肺”。故前人所创的补益剂中多纳之。如补气的五味异功散、养血的人参养营汤、滋阴的虎潜丸、助阳的回阳救急汤中皆有陈皮。体现了补不碍滞,动静结合,开阖兼施的特点,能使疗效相得益彰。凡虚证之治疗,效此法多验。  相似文献   

20.
补法方要     
补法是利用药物的补益作用,以增强人体气血、调整阴阳之不足,进而重建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内经》中便指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故补法主要是针对虚证而设,但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也可佐以补剂收到扶正祛邪之功。《内经》还指出:“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可见补法在中医常用八法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临床并无虚证或健康人,如滥用补药非但不能补养反而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