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既往研究认为,《伤寒论》为一切外感热病而设,为广义伤寒;且伤寒详于寒而略于温,温病详于温而略于寒,伤寒与温病为两种不同的理论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两大证治体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虽属温病范畴,但运用《伤寒论》经方合方——“清肺排毒汤”等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有鉴于此,我们重新梳理伤寒与温病实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1)《伤寒论》为狭义伤寒,伤寒本质可能为炎症,其六经辨证本质为人体对炎症反应不同阶段的描述,《伤寒论》为临床治疗急危重症的专著。(2)温病的本质同样可能为炎症,伤寒与温病同为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炎性损伤状态。(3)寒温存在能够统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但因致病因素不同而致临床表现有所差别。伤寒的六经辨证,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同为人体对炎症反应的不同阶段的诊疗方法,但其背后蕴藏的方证辨证则为其共性特征。虽然辨病机的方法不同,但无论在病理生理还是方证辨证治疗上,伤寒与温病能够统一。因此,在新冠肺炎的中医认识上,不应拘泥于伤寒与温病的病名归属之争,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进行治疗,且三阳合病为其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2.
陆士谔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学验俱丰,对伤寒和温病都有深入研究,尤其对温病的认识独具见解.他以经病络病来论伤寒和温病,发前人所未发;对温病的辨证治疗,他善于吸收<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用于处理温病的兼夹证候;对湿温证的治疗主张湿热分治,强调初起时重在治湿,湿化后着重治温,各个击破.他的这些认识,对温病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明炯  王文华  余钰 《河南中医》2019,39(4):487-491
伤寒与温病有三个相同点:第一、伤寒温病致病原因相同,发病途径不同;第二、伤寒温病同以六经为传变途径;第三、伤寒和温病初期表现有相似之处。在此背景下,仲景写作的《伤寒论》必定会涉及温病。辨别《伤寒论》中涉及温病方证的方法:①脉证不符;②用药寒热同调;③里热或表里倶热;④阴液被伤。但是由于温病的复杂性,张仲景为了让后世找到治疗外感疾病的思路,不得不从最简单的伤寒入手,因为仲景创立的是一种规范,建立的是一个辨证之模型。如果能把仲景创立的辨证模型运用的得心应手,便能找到温病的门径,临床上就能如仲景所言"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后世薛雪、叶桂之温病名家的著作和观点无一不是从仲景之处得到启悟,开创温病治疗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伤寒和温病的理论根据同是来源于内经。伤寒论是根据《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的证治和演变加以总结,提出了较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全面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病理机制而依法立方。温病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伤寒论治温病的缺陷,根据“温邪致病,热变最速”的理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清  相似文献   

5.
“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之论是古代医家根据下法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应用规律总结出的经验之谈,从古至今众多医家从不同角度都对这句话有所探讨,其中不乏有精辟论述者,然而尚未有医家对此论有过系统全面的阐释。笔者通过研究伤寒与温病学主要文献著作,沿着温病学的发展历史,分别从此论出现的源头、伤寒及温病下法析疑三个方面探讨“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的深层含义,认为伤寒、温病下法并没有“迟”“早”之别,应该根据伤寒、温病各自病机发展阶段适时应用下法,医者若只将此论表面意思奉为圭臬,临证不能圆通,便会辨证不明而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6.
<正>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其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被公为是温病证的总纲。对于这条总纲的诠释医学界无  相似文献   

7.
"热入血室"证伤寒与温病均有,通过总结与归纳历代医家对热入血室的观点,从伤寒与温病两个不同角度论述该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从而窥探"热入血室"在伤寒与温病中的异同。温病对"热入血室"的认识脱胎于伤寒,但又补充、丰富了该证的治疗手段与方法,在临证时应从伤寒与温病两个角度合参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8.
伤寒与温病均起源于《内经》,而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其中张仲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而温病学说肇始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到了清代,叶、吴、薛、王等集其大成,使祖国医学对外感病的认识治疗有了长足发展。伤寒与温病二者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床证候体征,  相似文献   

9.
吴贞是清代寒温融合派代表医家之一,其所著《伤寒指掌》汇集毕生心血。其主要学术思想有:以温病之理论六淫外感,辨证遵六经,并以三阳经为例,详述其创新之法。对温病时气,归于伤寒类证,探本穷源,细论寒温融合之治。添舌目斑疹之辨,丰富了时病诊法之内涵,证因机法,循序而进,助益临床。创分经治疫法度,手足兼气不同,传变各有所异。其学术思想立足伤寒,融合温病,言简意赅,嘉惠后世。  相似文献   

10.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王明炯  王文华 《河南中医》2016,(10):1680-1682
《伤寒论》太阳病的本证,包括了伤寒、中风与温病三大类,一般认为伤寒的代表方是麻黄汤,中风则是桂枝汤,可是太阳温病却没有,以致后世一直忽视《伤寒论》中的温病内容。要想弄清楚《伤寒论》中涉及温病之证,首先必须从大青龙汤入手。笔者通过对大青龙汤与少阴证进行详细的鉴别后认为,大青龙汤证是四组症状体征相矛盾的集合体:1可能会出现脉浮紧也可能出现脉浮缓;2可能出现身疼痛也可能出现身重(不疼);3可能出现烦躁也有可能出现不烦躁(但欲寐);4可能汗出也可能无汗。仲景当年写大青龙汤证时只有也只能错笺、省文:一则警醒后世,二则开三纲鼎立之局。不然,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证和伤寒表实的麻黄汤证都将被推翻。大青龙汤证如此行文实乃仲景开辨证思维一大法门。  相似文献   

12.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3.
沈钦荣 《中医药学刊》2011,(12):2725-2726
从形层说解六经、八纲辨证析六经、寒温一统成新论三方面,对俞根初辨治感证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俞氏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从表里寒热论治外感病,既不同于伤寒学派,又异于温病学派,具有独创性,是绍派伤寒理论的精粹。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生理上论述营气的分布与作用主要发挥于体表;继而论证温病学中的原有的"营分证"实质是邪热由营入血之初的血分轻证,说明它并不是温病应有营气病证;最后列举并阐述了温病营气表证的典型证候,它们与伤寒的营气证候有共同的生理,为沟通寒温理论奠定了辨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再论张景岳对绍兴伤寒学派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绍兴自古以来有伤寒专科,名日绍派.其学说源自仲景,而又能结合江南感证之特点,有所发展与创新.临床上以善治湿、温病蜚声于杏林.绍兴伤寒学派与吴门温病学派,虽皆同属擅治南方温热,但两者之识病方法、辨证纲领及论治原则、遣方用药俱迥然不同,自清以降,举世咸称之为绍兴伤寒学派.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自《伤寒论》起,后世医家对其证治由伤寒推广到杂病,明清时期更是拓展其在温病中的运用。炙甘草汤适用于气血阴阳不足之证,而该病机在伤寒、温病中均可出现,其方药涵盖气血阴阳四大类,调整其侧重则可使该方适应不同病情;伤寒以对立面的形式为温病提供病因学启示;二者传变次序一横一纵至少阴交汇,此阶段多气血阴阳不足,恰恰符合炙甘草汤适应证。进一步可得到以下启示,炙甘草汤的使用不必拘泥,只要病机吻合便可使用;通过法则的嬗变,炙甘草汤可应对多种临证场景,体现了寒温统一辨证观。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上温病注重舌诊,相对忽略了脉诊的重要性。通过探寻温病经典著作——《温病条辨》中对于脉诊在温病诊治中的认识与运用,溯源温病脉诊,辨析温病脉象,鉴别伤寒温病,重视以脉测证,谨察独部脉象,从而构建了温病三焦辨证脉诊框架,亦确立了温病的脉证并治体系等,揭示脉诊在温病辨治中的重要的作用。提示医者在论治温病时,不可有"温病凭舌不凭脉"之偏见,即温病诊治重舌亦重脉。  相似文献   

19.
第一节概说温病的概念温病从何而起,热邪病毒滋生。诸般热病总名称,各具临床特性。温邪发病急速,初起即见热症。容易化燥与伤阴,还有多种辨证。温病与伤寒的区别温病原由温热,伤寒来自六淫。同属外感性质分,区别在于因证。温邪上受口鼻,先犯太阴肺经。伤寒由表入肌层,证见风寒反应。一、温病的病因温病之因多种,温邪为患侵凌。戾气温毒与时行,均有传染烈性。民病当分四气,外感不外六淫。风暑温燥热中生,贵在审因辨证。 (1)风热病邪风乃春天主气,阳升大地回春。病多风热谓风温,具有升发特性。感受风热邪气,先伤华盖之经。发热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伤寒,温病学说产生发展的渊源以及各自特点的剖析,探讨了寒温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设想以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为纲,吸取伤寒六经、温病三焦等辨证中有关内容,创立一个新的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