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5,(4)
<正>患者,男,7岁3个月,因"反复咳嗽4个月,咳痰1个月,再发加重伴胸痛1周"入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不伴咳痰、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于当地"抗感染"治疗后有好转,治疗停止后症状加重。于2012年5月前出现咳白色泡沫痰,近1周以来症状明显加重,并出现胸痛,主要位于心前区,伴发热,不伴呼吸困难等其它特殊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2例室间隔缺损(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资料。患者多伴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12±2kPa),PDA的体征及X线征象不明显,心脏B超及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动脉导管也有一定困难,故术前VSD并PDA容易漏诊,PDA诊断率仅41.7%。12例均在体外循环下一次矫正。游离动脉导管后结扎,或在中、深度低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闭合动脉导管。1例死于心内膜炎,11例痊愈。并对本病诊治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Rashkind研制双伞封堵器并应用临床以后,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院最近应用该技术成功地为1例患者实施了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动脉导管未闭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临床上较少见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并发肺动脉瓣心内膜炎。我们报告一例患有动脉导管未闭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肺动脉瓣行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成年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6岁,1周前开始于无明显诱因后出现喘憋,端坐休息后可自行缓解。入当地医院,超声心动图示:肺动脉瓣赘生物,肺动脉高压,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待除外?右心衰竭”,给予抗炎、利尿、扩血管治疗。近日患者呼吸困难症状逐渐加重,夜间不能平卧,有憋醒。偶咳嗽,咳白色泡沫样痰。病程中患者自觉乏力、头晕,无发热,睡眠欠佳、尿量较以前减少, 相似文献
5.
6.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简称VSD PDA)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多发畸形,其临床表现与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有许多相似之处,故易漏诊或误诊。因VSD PDA的治疗原则与单纯VSD或PDA迥然不 相似文献
7.
8.
2000年以来,我们对34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婴幼儿施行外科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 1999年至 2 0 0 0年其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15例 ,手术成功率 10 0 %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5例 ,男 6例 ,女 9例 ,年龄 1岁 6个月~ 47岁 (平均 5 2岁 ) ,体重 9kg~ 5 5kg(平均 18 4kg) ,90 %的病人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心脏杂音均位于胸骨左缘 2~3肋间 ;96 %为连续性杂音 ,4%为收缩期杂音 ,2 3 6 %周围血管征阴性 ;动脉导管形态 :管型 8例 ,漏斗型 7例 ,x线胸片 :均肺血增多 ,左心室增大 ;心电图示 :左室肥厚者 13例。手术方法 本组均常规局麻下穿刺右侧股动脉、股静脉、从股动脉鞘送入 6~…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儿,女,14岁。以“反复水肿数月,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患儿出生后不久出现反复肺部感染,平素活动后气促,哭闹或剧烈活动后口唇发绀,近年来,肺部感染次数明显减少,数月前出现全身水肿和明显活动后气促,1周前患“感冒”后,全身水肿明显加重,尤以右上肢肿胀和活动受限明显。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44岁,因反复胸闷气促40年,发现先天性心脏病6月,于2011-03-10收入我院心内科。患者40年前于感冒后出现胸闷气促,伴轻度心悸,无胸痛,无头晕、晕厥,无端坐呼吸、颜面四肢水肿,无咳嗽、咳痰、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感冒好转后胸闷气促及轻度心悸等不适缓解,未予重视。40年间,患者反复于 相似文献
12.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6,(2)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16岁,42 kg。主诉发现心脏杂音10余年,于2015年8月2日来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就诊。2003年外院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拟行结扎手术。手术于左后外侧(第4肋间)常规开胸,探查动脉导管失败后关胸随访。后观察在长时间步行或慢跑后,双下肢疼痛不适,休息后缓解,无特殊病史。本次入院查体:左上 相似文献
13.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11)
目的:分析肺动脉闭锁合并双侧动脉导管分别供应双肺血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发生率。方法:回顾8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闭锁患者的造影资料,分析肺血来源、肺动脉发育情况及合并畸形。结果:82例肺动脉闭锁患者中确定双侧动脉导管4例,其中病例1及2为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病例3及4为肺动脉闭锁合并无脾综合症。本组患者中双侧动脉导管未闭的总发病率为4.9%,在亚组分析中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合并无脾综合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1%和33.3%。结论:双侧动脉导管在肺动脉闭锁患者中的发生率非常低,明确诊断需要行心导管造影。建议在肺动脉闭锁合并无脾综合症的患者中应将双侧动脉导管作为常见的肺动脉供血方式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4.
15.
~~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并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杜国良!01404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外科
@王震玺!01404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外科
@尉廷汉!01404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外科
@吴清玉$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
@李伟!01404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外科
@王亮!01404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外科
@王晓明!014040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心医院心外科…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9,17(6):352-355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心病的20%左右。其发病率女多于男,二者之比约为3∶1。自从1938年Gross和Hubbard[1]成功完成了第一例PDA开胸结扎术以来,外科手术一直是临床治疗PDA的常规方法。但外科治疗创伤大、需开胸、有瘢痕、术后恢复较慢、住院时间较长,且有一定比例发生术后残余分流之可能。而PDA介入治疗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恢复或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不仅能够达到外科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 ann海绵塞子封堵器方法 ,经皮穿刺动脉、静脉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并对其疗效 ,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 0例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10~ 32岁。15例行 Porstm ann法 ,5例做 Am platzer法 ,均经临床症状、体检、EKG(心电图 )、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 PDA。结果 2 0例患者手术都成功。术后即刻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造影示 19例完全堵闭 ,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发生溶血 ,经内科保守处理 96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 2 0例病人随访 6~ 36个月未发现装置移位、再通或狭窄。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ann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肺动静脉瘘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近 2年有报道采用弹簧圈封堵肺动静脉瘘 ,我院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器成功封堵 1例 ,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 ,4 4岁。因鼻窦炎术前胸片检查发现右下肺膈上一圆形团块状影入院。一般检查 :血压 110 / 6 0mmHg(1mmHg =0 133kPa) ,右侧腋中线第 5、6肋间可闻及吹风样血管杂音 ,心肺未见其它异常。心电图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各房室腔内径在正常范围 ,多普勒检查无异常血流信号 ,右心声学造影提示肺动静脉瘘。胸片及CT示右肺下叶前段见一类圆形团块状影 ,…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患儿 ,女 ,7岁 ,体重 2 3 kg。因心悸、胸闷半年住院 ,伴乏力、活动后气急。其舅舅有“肥厚型心肌病”史。查体 :发育营养中等 ,血压 110 / 70 mm Hg。活动后气急 ,心前区无隆起 ,心尖部触及细震颤 ,S1 亢进 ,胸骨肋缘二、四协间可闻及 / 6级收缩中期喷射性杂音 ,不传导 ,肺呼吸音清晰 ,无水冲脉、股动脉枪击音及毛细血管搏动征。心电图示 ST 、 、a VL、V5、V6下移 >0 .0 5 mm,T 、av F低平 ,T 、av L 倒置 ,av F导联见异常 Q波 ,两心室肥大。 X线胸片示心影中度增大 ,心尖圆隆 ,向左下移位 ,心腰平直 ,主动脉结影正常。… 相似文献
20.
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已在临床上探索了近40年。Masura等[1]1998年首次报道应用蘑菇形伞封堵PDA获得成功,同期国产新型PDA封堵器成功应用于临床[2]。我院自2004年6月始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患者18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患者,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