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5例,治疗组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进行CIMT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康复治疗.用Barthel指数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IMT也适用于急性期患者,能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是美国Alabama大学Edward Taub等教授经数年研究,并由该校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有效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神经元损伤的训练方法。该疗法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为基础,如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经给予密集性CIMT治疗后,其上肢运动功能显著改善,疗效至少持续1~2年。目前CIMT治疗主要应用于病程在1年以上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以及病程在6个月~1年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国外已开展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CIMT治疗。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脑梗塞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对30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实施点穴疗法与运动疗法早期干预的康复治疗研究,并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针对74例MHD患者病情及自身功能状况,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运动疗法,比较患者干预前后肾脏病疾病特异性调查表(KDQ)评分情况.结果:患者干预后KDQ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运动疗法可以提高MHD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运动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朱永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4972-4973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来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58例,纳入标准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缺血性心脏病诊断和命名标准。根据患者病情开出不同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并分别在运动前后进行血脂测定及采用SF-36简明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排除2名不能完成运动处方的患者,其余56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角色心理状况、综合健康情况等均较运动前有显著提高(t=2.5,2.6,3.5,P&;lt;0.05)。血清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优于运动前[治疗前后分别为(5.32&;#177;1.26)mmol/L,(5.23&;#177;1.63)mmol/L;(1.14&;#177;0.36)mmol/L,(1.29&;#177;0.33)mmol/L]。结论:运动疗法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心肌缺血症状。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受力,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产生的随机序列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实验组进行运动想象疗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干预后两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表明,运动想象疗法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和治疗及生存质量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广泛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疗法,入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干预,入选时和治疗4周时,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ADL能力。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L均有明显改善(P0.05),对比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FMA和MBI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是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有证据表明睡眠对脑损伤后运动技能获取和记忆巩固强化十分重要,该研究对不同昼夜节律和睡眠质量的卒中患者CIMT疗效进行了比较。本研究的受试者为154例近期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已完成了为期10天的卒中后CMIT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在改善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患者病情开出不同的个性化康复处方,并分别在运动前后进行血脂测定及采用汉化版SF-36简明量表评估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60例患者的血清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优于运动前;心理健康状况、角色心理状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均较运动前有显著提高。结论运动疗法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及缓解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的脑梗死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评估;干预前后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生活质量评分表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且干预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2%)明显低于对照组(36.7%)(P<0.05).结论 综合护理可以减少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反复促通技术(RFE)联合针灸治疗对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RFE组、联合组3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增加针灸治疗,RFE组增加反复促通技术治疗,联合组增加针灸联合反复促通技术治疗,每周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比较3组患者的Barthel日常生活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以及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评分(SS-QOL)。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BI、FMA、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BI、FMA及SS-QOL评分均高于其余两组(均P<0.05),针灸组和RF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运用反复促通技术联合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现代康复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运动耐量,观察两周程序康复能否改善AMI患者的生活质量(QOL)。方法通过多种QOL问卷(QOLQ)对顺利完成早期康复计划的21例AMI患者进行QOL评估。结果对完成程序康复的A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4)d,通过中文版WHOQOL等量表进行QOLQ的测试,主观感受积分较对照组高(P<0.001),在生理、心理及环境领域的得分亦高于对照组(P均<0.0001)。但在社会关系领域则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则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AMI患者早期程序康复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觉察压力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觉察压力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42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脑梗死患者觉察压力和生活质量总分分别为(28.82±3.94)分和(44.00±5.44)分。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偏瘫、失语、生活自理能力、觉察压力各维度均为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觉察压力较大,生活质量不高,觉察压力对生活质量有负性影响。医护人员应针对患者觉察压力状况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氧联合阻抗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有氧运动+常规康复模式)与观察组(常规康复模式+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比较2组运动功能情况、血糖、血脂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RMI、S-MFFM(上肢)、S-MFFM(下肢)、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前后血糖、血脂水平及Hcy、hs-CRP、ESR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采取有氧联合阻抗运动能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 . 方法对 69例脑梗死病人治疗后 2周和 8周生存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及对影响生存质量相关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 筛选出主要因素 . 结果 (1)患者生存质量治疗后 8周与 2周比较 , 其在总分、活动、日常活动方面有明显改善 (P<0.01), 而在健康、支持、前景领域则改善不明显 (P>0.05). (2)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病变部位、收入、临床费用、入院时 MESSS评分和糖尿病 . 结论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基础上 , 尚需加强家庭、社会支持等心理康复 ,才能更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遵医嘱行为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NF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心理平衡及规律用药的患者占比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合理饮食、心理平衡及规律用药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基于健康理念的全程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20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进行测定,比较2组护理前后SAS、SDS、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将13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康复护理方案和传统护理方案,随访6个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生存质量问卷调查.结果两组在日常生活与工作、情绪、自觉健康情况、睡眠与性功能4个方面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可以改善AMI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动康复治疗对合并抑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生活质量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抑郁量表评分分为无抑郁组(A组)和抑郁组(B组),两组各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1组和B1组)和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运动康复治疗组(A2组和B2组)各60例。对比各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近期预后。结果:4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A2组患者比A1组、B2组比B1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P0.05);且A2与B2组相比,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后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A2组A1组B1组,A2组B2组B1组,差异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内再发心肌梗死率、死亡率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组患者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较无抑郁组高;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无论患者是否合并抑郁,运动康复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功能,但是无抑郁组患者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