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对比研究腹腔镜胃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胃癌手术(腔镜组)及开腹手术(开腹组)患者各15例.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采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的含量.结果: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 APTT及INR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IB及D-D于手术结束及术后24 h均显著升高,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PT于术后24 h亦明显降低,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开腹手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且腹腔镜胃癌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应在围手术期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1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34)和开腹手术组(n=37)。分别于手术前、手术结束即刻以及术后24 h测定2组患者的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观察2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手术结束即刻及术后24 hAPTT、INR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4 h PT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 2组患者FIB以及D-D较术前均显著升高,且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在进行腹腔镜胃癌手术及常规开腹手术后,血液均呈高凝状态,有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且腹腔镜胃癌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为明显,应在围术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直肠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与开腹手术对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6例患者分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组(腹腔镜组)50例及开腹手术组(开腹组)4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 h及术后24 h,用Clauss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PLT),用INR法计算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定量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D-D)含量。结果术后1 h及术后24 h两组APTT、INR以及PLT较术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FIB及D-D均显著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FIB术后1 h组虽升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术后1 h及24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两组明显增高,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及开腹手术均能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并且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二氧化碳(CO_2)气腹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气腹压力不同随机分为两组:低压力组(10mm Hg)和高压力组(14mm Hg),每组30例。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在各时间点,两组PT、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APTT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FIB、DD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高压力组的FIB、DD水平升高幅度显著大于低压力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低气腹压力和高气腹压力均可导致术后高凝状态,但低气腹压力对凝血和纤溶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微创手术对原发性胃癌患者免疫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2014年1-12月该院进行手术的14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2014年1-6月的7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开腹组,2014年7-12月的7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腹腔镜组。腹腔镜组患者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患者按照常规手术方法进行胃癌D2根治术。结果手术后,2组患者CD3+、CD4+、CD8+、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且开腹组患者NK细胞比例明显低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后PT、APTT、INR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手术后,2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与手术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且腹腔镜组患者明显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微创手术对原发性胃癌的免疫功能影响相对较小,恢复较快,但对其凝血功能影响程度却较大。  相似文献   

6.
郑晓东  吴康  杨松煊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4):1953-1955,1964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对胃癌患者的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凝血功能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白河县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采用常规开腹全胃D2根治术进行治疗的胃癌患者27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27例采用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凝血功能以及肠道屏障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首次排气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并且切口长度更短(P0.05)。两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量以及输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D-D)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使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并且未增加对患者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值得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效果及静脉血栓形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膝关节置换术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进行治疗,对照组膝关节置换术后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周临床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术前24 h和术后6、48、72 h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静脉血栓形成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形成率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4 h,两组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术前24 h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均较术前24 h升高;观察组PT、APTT及FIB较对照组延长或升高,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PT均较术前24 h缩短,APTT均较术前24 h延长,FIB和DD均较术前24 h升高;观察组PT和APTT长于对照组,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APTT及FIB、DD较术前24 h延长或升高,观察组PT较术前24 h延长,对照组PT较术前24 h缩短;观察组PT、APTT较对照组延长,FIB和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治疗效果好,可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的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LC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对应气腹压力7 mmHg、10 mmHg、13 mmHg。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1 h、术后24 h,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 3组各时间点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7 mmHg组FIB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D术前与术后1 h、24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0 mmHg组PT术前与术后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术前与术后1 h、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3 mmHg组PT术前与术后1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术前与术后24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PTT、FIB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术前与术后24 h、术后1 h与术后24 h及FIB术后1 h与术后24 h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T、D-D、INR术前与术后24 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气腹压力下的LC手术均可引起患者术后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形成高凝状态,随着压力增高,影响的指标增多,故在不影响操作的情况下,宜尽量选择低气腹压力,以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风险分级护理干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1月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国际通用的Autar评分量表评估患者DVT的风险,根据DVT风险分级状况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4,21 d DVT的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 d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凝血酶时间测定(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FIB)及血浆D-二聚体测定(DD)。结果研究组术后14,21 d总计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的PT,TT,APTT,FIB,D-D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研究组术后7 d的PT、TT、APTT、Fdp、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7 d(P0.05)。结论风险分级护理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改善凝血功能,提升预防效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和开腹术的血凝功能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方法 检测42例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和43例开腹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患者术前和术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急性期反应蛋白(CRP).结果 两组术后24 h PT、AFTT、FIB和TT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D-D和CRP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但与传统剖腹手术相比,并无更严重的改变,也无更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腹腔镜手术后炎症反应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和D-二聚体(D-D) 检测在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及治疗预后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136例肝病患者和9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肝癌组和肝硬化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ⅠB明显减少,D-D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肝炎组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ⅠB、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检测是区分不同肝病患者的比较敏感指标之一,而且对动态观察病情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妇科腹腔镜与剖腹手术对机体凝血系统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例需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分成两组,腹腔镜手术组30例(N1组)和剖腹手术组30例(N2组),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60例患者术前、术后24h及48h静脉血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24h及48hPT、APTT比术前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P〈0.05),但N1组和N2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均使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但尚不能得出腹腔镜手术后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比剖腹手术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隔姜灸对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各48例。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胃肠外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隔姜灸,比较2组术前第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交互作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在组间效应、时间效应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交互作用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时间效应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效应、交互作用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姜灸能够影响凝血功能指标,有效改善结直肠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后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63例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培养结果分为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组(G+菌血流感染组)22例和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G-菌血流感染组)41例,并随机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Ⅱ(ATⅡ)、血栓弹力指标最大振幅(MA)及凝血综合指数(CI)水平。结果G-菌血流感染组的血清炎症因子PCT水平、CRP水平明显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G+菌血流感染组的血清炎症因子PCT水平、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SD-t分别=3.47、6.92、5.86、7.02、7.24、7.97,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的D-D水平、PT、APTT、TT、MA明显高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而FIB、ATⅡ、CI明显低于G+菌血流感染组和对照组(LSD-t分别=6.94、5.68、3.74、2.75、6.32、2.96、3.06、4.02;9.26、8.95、7.92、7.95、7.95、6.25、8.74、8.46,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的D-D水平、PT、APTT、TT、M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ATⅡ、CI明显低于对照组(LSD-t分别=8.96、7.96、6.83、7.06、7.03、5.38、8.36、7.90,P均<0.05)。G+菌血流感染组和G-菌血流感染组中的重症脓毒症患者的PCT、CRP、D-D、PT、APTT、TT、MA水平均高于非重症患者,而FIB、ATⅡ、CI水平则低于非重症患者(t分别=2.18、2.63、8.17、4.93、12.02、7.68、5.02、2.17、4.63、3.97;4.01、9.18、9.00、6.19、13.50、10.78、4.63、3.90、6.19、4.62,P均<0.0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PCT、CRP以及凝血指标D-D、PT、APTT、TT、FIB、ATⅡ、MA、CI的水平与血流细菌感染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6):686-686,688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检测在判断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状况、出血危险性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236例住院临产妇和147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凝血4项和D-D检测并作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临产妇组PT、APTT明显降低,FIB和D-D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T无明显变化,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进行凝血4项指标和D-D检测,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预防产科意外的发生以及对产程的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凝血功能变化对感染的诊断及转归的意义。方法取患儿感染期标本,分别以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免疫胶体金法等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活性(AT:A)、D-二聚体(DD)等凝血及抗凝指标。结果感染患儿的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儿童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AT:A与DD的结果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 IC)组与非D IC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各凝血指标特别是AT:A和DD的检测可作为D IC前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Ⅰ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 h、4 h、6 h和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 ℃和-20 ℃下保存24 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 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 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 h APTT、PT、TT和FⅠ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 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Ⅰ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 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APTT、P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 ℃下24 h 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 h内完成测定;-4 ℃下血浆标本保存24 h PT、APTT、TT和FⅠ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在恶性肿瘤患者预防性抗凝中的疗效。方法选择Khorana评分≥3分的血栓高危患者30例(高危组),Khorana评分1~2分的血栓中低危患者20例(中低危组),比较两组患者间凝血指标差异。高危组给予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口服10mg/d),并比较该组用药前,用药4、24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Ⅹa活性(Anti-Ⅹa)的差异,分析这些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高危组患者用药前较中低危组PT、INR、D-dimer、FDP明显升高(P<0.05),APTT、FIB、TT、AT、Anti-Ⅹ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预防性抗凝4h后PT、INR、APTT、Anti-Ⅹa均明显升高(P<0.05),用药后24h与用药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恶性肿瘤血栓高危患者应进行预防性抗凝,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可抑制外源性、内源性两大凝血途径,从而降低血栓风险;不同个体间采用相同剂量利伐沙班预防性抗凝效果差异较大,建议采取个体化预防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