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社区院前急救疾病的病种及排序特点.方法 对7814例社区院前急救患者按性别、年龄、出诊病种、院前死亡病种等进行分析.结果 社区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前5位依次是:外伤、神经系统疾病、中毒、妇产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不明原因死亡、外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结论 可根据基层社区院前急救的疾病谱排序特征制定急救工作重点及开展社区健康干预.  相似文献   

2.
院前急救疾病谱对基层医院医疗救援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荣  王家珍  李希宁 《西部医学》2010,22(6):1085-108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对指导基层医院医疗救援的意义。方法对近3年9698例院前急救患者的年度、年龄、性别分布及病种构成、死亡原因等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急救患者呈逐年增多趋势;以19-48岁者最多;疾病谱前6位依次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它们占总救治人数93.44%,创伤是最主要组成部分占44.6%;院前死亡病谱排序依次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各种中毒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结论了解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对基层医院确定急救工作重点、救援决策及发展方向,指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院院前急救的疾病谱、出车时间及死亡原因等特点,对我院院前急救疾病就病种分布、院前急救出诊时间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院前急救疾病以心脑血管病、各种外伤、各类中毒为主,分别占46.67%、28.89%、8.06%;死亡原因主要以晚期癌症和慢性衰竭为主;出车时间以6:00~12:00、18:00~24:00时间段最多,00:00~6:00最少。说明掌握院前急救发病规律,更好的制定相应急救措施,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科院前转运病例的病种特点。方法:分析2007年1月1日~2009年1月1日611例院前急救患儿的来源、年龄分布、疾病排序等特点。结果:患儿来源,大连市区内248例(40.6%),市区外363例(59.4%)。居前3位的院前急救疾病中,新生儿组依次为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儿科系统疾病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结论:儿科院前转运病种以新生儿组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应加强儿科院前急救队伍的建设,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水平,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院前急救1048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的疾病分布及流行特点。方法:对2001~2003年院前急救1048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外伤、心脑血管疾病为院前急救及院前死亡的主要病种,院前急救月份分布以1~4月、8~10月为主。结论:院前急救培训应以损伤、心脑血管病的现场急救作为培训重点,并能适应季节性流行疾病病谱的变化,救护车装备及药械配备亦应适应其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病种、出诊时间、月份、出诊半径、院前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所有院前急救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男女比例为1.15:1,平均年龄54.2±15.1岁,院前急救反应平均时间9.35±2.58分钟,电话呼叫以6:00~9:00和18:00~21:00时为多,一年中以7~8月、1~2月为最多,排列前5名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外伤、急腹症、呼吸系统疾病,出诊半径≥5km者占50.79%,得到有效处理的仅占55.12%,到达现场已死亡患者62例.结论:本调查结果可以为建立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学科建设、急救人才培养、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制定急救工作重点、促进120急救指挥系统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15000例院前急救病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的病种分布及其特点,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2月在我院急诊科院前出车急救的1500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急救的性别分布特点、年龄分布特点、不同年龄组急诊病种的构成特点及死亡病因。结果:15000例中,男性9840例,占65.6%,女性5160例,占34.4%,P〈O.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20岁者1600例,占10.7%;21~40岁者7130例,占47.5%;41~60岁者3226例,占21.5%;年龄〉60岁者3044例,占20.3%。院前急救前5位病种依次是创伤、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中毒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原因前5位是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外伤、猝死及中毒。结论:院前急救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且以21~40岁者居多;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均为疾病的重要病种及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8.
肖莉  卓衍华 《西部医学》2010,22(3):452-453
目的了解院前急救主要疾病谱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方法选取4761例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资料,对其所属病种、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之比为1.63:1;院前急救疾病谱前5位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占总救治人数88.36%,创伤是院前急救疾病谱的最主要组成部分(42.55%),心脑血管疾病占院前急救疾病谱32.26%;创伤和急性中毒以20~40岁人群为主,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结论以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为依据,应不断加强对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急救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同时加强各种管理工作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减少创伤及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院前急救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院前急救危重病症的认识与应急抢救处理功能。方法:分析急救中心樊城站院前急救1933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年龄、不同病种人数、院前死亡病种、病因分布等问题,探讨院前急救最佳策略。结果:院前急救病因中以创伤和心血管疾病为主,院前急救中死亡病例中>60岁(52.27%);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疾病39.70%和创伤23.58%。结论:针对具体情况总结出相应急救对策。可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及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参观依据。方法对本中心2008年1月1日~8月31日出诊急救745例院前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原因排序前五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随着年龄增长病死率呈上升的趋势,以60岁以上为主,共600例,占80.54%,中青年患者的主要死因为损伤及中毒,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加强对易感人群的防范,针对性地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急救网络,最大限度降低院前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方法将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实施院前急救的3934例伤(病)员中死亡的202例伤(病)员,根据致死原因分组,因外力损伤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的分入创伤因素致死组,因疾病经院前急救无效死亡分入非创伤因素致死组。将创伤因素致死组和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死亡的人数和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观察院前急救中创伤因素和非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和死亡率的差异性。结果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2657例,死亡89例,死亡率3.35%;非创伤因素致死组,急救1277例,死亡113例,死亡率8.85%;两组在院前急救中的死亡人数,经χ2检验,死亡率经U检验,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在急救半径内,非创伤性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明显高于创伤因素致人死亡数量、死亡率。结论应重点加强非创伤性急症院前急救技能和心肺复苏的培训工作,提升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杨新疆  麦泉云 《右江医学》2012,40(2):165-16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的应急策略及流程。方法连续登记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新发脑血管病患者186例。按不同就诊模式分为拨打"120"就诊的救护组(97例)和由家人护送来院的自救组(89例)。救护组院外给予各种应急治疗,自救组未进行正规治疗;到院后两组均按绿色通道救治方案及流程处理。6个月末对所有患者进行双盲法随访。结果救护组的文化程度显著高于自救组(P<0.01),救护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自救组(P<0.01)。救护组自救反应时间、第一处置时间、院外救治时间均较自救组短(P均<0.01);而两组院内急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护组的病死率、伤残率均显著低于自救组(P<0.05或0.01)。救护组的平均住院日显著短于自救组(P<0.01),平均住院费用显著少于自救组(P<0.01)。结论完善的急救体系及路径能明显缩短患者第一处置时间和院外急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患者及家属的文化程度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就诊模式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院前急救疗效,提高有效的救护水平。方法在2004-01/2008-12月期间,全组经院前抢救伤病员203批次,伤病员1837例。对有关伤病员进行分类,心、肺、脑复苏,急救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和快速后送。结果本组伤病员1837例,存活1720例(94%),死亡117例(6%)。在死亡病人中,死于院前47例(40%);死于伤后24h以内73例(62%);死于创伤115例(98%),死于热射病2例(2%)。结论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的主要特点是因伤多、伤病员数量多、病情重和诊断难度大的特点。快速、高效的现场急救,全面、细致、早期、准确的院前救护处理,是提高平时突发事故大批伤病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徐昉  徐小川 《重庆医学》2005,34(11):1637-1637,1640
目的探讨紧急气道处理在重型颅脑外伤急救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4年在急救现场和急诊室抢救的重型颅脑外伤105例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早期紧急气道处理并辅助呼吸,改善呼吸状况,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增加患者手术机会,降低早期死亡率.结论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加强辅助呼吸是院前急救,甚至整个抢救的首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国内急诊医疗信息系统的构建及需把握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本文从院前急救医疗信息系统的建立,医院急救医疗信息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国内急诊医疗信息系统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急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中需把握的问题:与HIS的融合;工作流程的优化;关联数据库的集成.  相似文献   

16.
2000~2002年某综合性医院急诊室伤害监测及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就诊于急诊室的伤害病人的情况及其伤害事件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统一标准、方法对在2000~2002年首次就诊于某综合医院的急诊室伤害病人进行统一监测,了解其伤害发生、发展与恢复情况。结果3年期间共监测11 472例受伤害者,其中男女比为2.6∶1,意外伤害占总伤害的68.5%。15~44岁为伤害病人分布最多的组段(69.5%);工人的伤害发生构成比在各职业人群中最高(53.9%);路上为首位伤害发生地点(40.2%);头部伤害在发生部位方面占首位(27.9%);受伤害的人数以周末最多(星期五、六、日3 d占到46.0%);机动车辆交通事故为首位伤害发生原因(38.4%);交通伤为首位伤害发生类型(38.3%);最常见的致伤物为机动车辆(66.6%)。对伤害事故发生后院前救护情况分析显示:他人救护占首位(76.6%),其次分别为无人救护(19.3%)、医务人员救护(2.3%)等;在伤害发生性质方面,割破、开放性伤与血管损伤在伤害中占的比例最大(40.3%)。结论尽管急诊室伤害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可为确定主要伤害问题及伤害的高危人群提供基础资料,因此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急诊室伤害监测,以便确定当地的主要伤害问题,并为当地伤害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及提高成功率的策略。方法对南通市红十字救护中心出诊的328例(急救组)以及由现场司机等送医院的213例(对照组)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现场救治、转运、医院救治转归作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急救组、对照组的急救响应时间分别为(9.85±1.52)min、(2.16±0.37)min;而医院反应时间分别为(16.47±2.65)min、(11.54±6.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良好率、重残率、植物生存及病死率情况:急救组分别为:32.31,22.26,3.66,6.71;而对照纽分别为15.49,39.91,7.52,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及时、实效的院前急救加院前、院内的无缝隙连接为患者挽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规范化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34例经规范化的院前救护(治疗组)与31例未经规范化的院前救护(对照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血气分析的结果及随访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组入院时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规范化的院前救护措施,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的氧合指数,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保定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定市区2010年1~12月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5.27%,男女比例为2.02∶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每天6∶00~10∶00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第一、四季度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二、三季度。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