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浮针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1例行康复训练治疗,每日1~2次;治疗组7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浮针激痛点治疗,每周3次。2组均治疗8周后,统计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Barthel(BI)指数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I指数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2%,对照组总有效率81.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激痛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偏瘫肩痛有良好的疗效,能充分缓解疼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均采用Rood技术训练4周,治疗组则配合关节腔注射治疗,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FMA、MBI、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Rood技术结合关节腔注射可明显减轻脑卒中偏瘫肩痛,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60例予单纯运动康复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B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86.6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患者肩部疼痛,提高上肢运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采用Brunnstorm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runnstorm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抓握协同强化上肢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及其对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均接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及良肢位摆放、局部推拿、理疗、针刺等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配合肩关节针对性控制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HAMD、FMA、MBI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关节控制训练能进一步减轻脑卒中患者的肩痛程度和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血管病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康复治疗,治疗组25例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评价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Fugl-Meyer、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及Barthel指数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的FMA、NBD及B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NBD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提高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占戈  田园 《北京中医药》2007,26(9):589-59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昧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与水肿分级目测比评分法(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并进行临床总疗效判定.结果 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减轻疼痛与水肿症状,提高FMA、BI评分,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8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霍琦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5):16-17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配对设计方式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均执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像疗法的实施;持续训练6周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和BARTHEL生活功能指数(BI)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治疗训练6周后,两组患者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FMA、BI评分的改善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实施运动想像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结局有积极促进作用,可将实施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临床强推荐。  相似文献   

9.
占戈  田园 《北京中医》2007,26(9):589-59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疼痛与水肿分级目测比评分法(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并进行临床总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VAS评分,减轻疼痛与水肿症状,提高FMA、BI评分,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86%,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中的作用。方法:把93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另配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定及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治疗1个月后FMA和Barthel指数评分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的FMA和Barthel指数评分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改善和恢复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进生活质量可取的更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康复训练。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星期后采用肩痛程度(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减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急性期患者肩痛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筋触骨针法对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10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采用经筋触骨针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次""臂臑次""肩髎次""肩前次"、曲池、手三里、外关,针体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腧穴"次",穿入筋结点,针尖到达骨膜,手下有触骨感觉后行针得气,留针30 min;康复治疗采用良肢位摆放、床上桥式运动、重心转移及平衡训练、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肩关节被动和主动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ADL)、Bobath技术等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穴取患侧肩髃、臂臑、肩髎、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康复训练同观察组。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每周6次。完成20次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Fugl-Meyer(FMA)评分和Barthel(MBI)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愈显率为69.8%(37/53),优于对照组的47.2%(25/53,P0.05)。结论:经筋触骨针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30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0 d后,治疗组患者肩部疼痛强度、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温针联合中药薰洗及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安全缓解脑卒中患者肩部疼痛强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夹脊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颈夹脊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应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评价其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电针颈夹脊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均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颈夹脊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的降低疼痛,提高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康复训练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组)和对照组(康复组),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腹针治疗,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后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M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3个评定量表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针结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下肢肌力,且腹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涤痰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表(FM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巴氏指数量表(BI)评分、SHS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VAS、SHS及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3%、81.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涤痰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能够明显缓解患者患肢疼痛,提高其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训练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强化肩胛带训练以及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AS)以及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VAS评分、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给予强化肩胛带训练联合早期康复能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孙伟燕 《新中医》2021,53(20):171-174
目的:观察耳穴埋豆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8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耳穴埋豆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2 组治疗前后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73%,对照组为84.09%,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Fugl-Meyer 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巴氏指数(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FMA、BI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NIHS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采取耳穴埋豆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显著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8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用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A)、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BD)及Barthel指数(B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4周后,2组FMA、NBD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上述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给予头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平衡障碍,能够提高运动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