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远流长,对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陈进春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痹病的临床研究,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在痹病防治中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防治体系。该文分别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介绍了其"治未病"思想在痹病中的应用经验。指出如能充分应用"治未病"思想,不仅可提高痹病的疗效,而且可有效降低痹病的发病率、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陈吉  朱晓宏 《光明中医》2014,29(11):2257-2258
中医"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等几个方面。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探讨其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防治的的意义。1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强调"未病而治"的预防医学思想,贯穿于养生、防病理论的始终。越来越多的中医学者反复强调"上工必须治未病",[1]"上工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以追求人类健康为目的的本质,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陈雪梅  王儒平 《河南中医》2011,31(3):231-232
中医急诊治疗危急重病时,应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融合进治疗中,以整体观为理论依据,掌握疾病传变规律,把握治疗时机,用药宜于病情传变之先,防止疾病加重或发展恶化。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5.
刘丽军  李俊涛  王景辉 《河南中医》2010,30(10):950-952
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治疗时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为主导思想,在疾病发生前及时采取措施阻断导致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危险因素;疾病发生后,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从肝、脾、肾进行辨证论治;疾病初愈后,注重调护。从而有效减轻症状和缩短疗程,达到防治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疾病康复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理论含三种境界,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在疾病的康复阶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疾病不仅要治,还要促进康复,防止复发或发展,中医"治未病"强调慢病康复的治疗,并有特殊优势。中医"治未病"理论广泛应用于慢病康复,并初见成效。"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对疾病康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达瑞  刘永琦 《河南中医》2011,31(6):582-583
“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中医耳鼻咽喉之“治未病”思想在治愈耳鼻喉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中贯穿“治未病”思想,不仅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更可以减少痰病复发和并发症,对于耳鼻咽喉痰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将"治未病"思想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能够显著降低高血压病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改善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防止高血压病的发生;有病早治,防止高血压病的发展;既病防变,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瘥后防复,防止高血压病的反复。  相似文献   

9.
唐志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36-136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着《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睿智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保健、预防、养生、防病放在首位。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医者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医学里一个重要内容,其"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论包含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古今治未病都重在未病先防,即强调养生调控,很少论及药物在既病防变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具有治疗和预防效果、副作用少、宜于长期使用的中药。复方丹参滴丸作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典型的纯中药药物,大量实践证明,其独特的配方和疗效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资料显示,该药的理论和临床实践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骆继杰教授"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防治中的应用。方法:骆氏"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未病先防"具体体现在:认清肾虚本质,同时注重后天脾胃,脾肾双补,治病先安未受邪之地;"既病防变"具体体现在:有病早治,久病、重病防变。结果: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临床疗效显著,许多危害肾脏的危险因素都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延缓了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程进展。结论:骆老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炎的防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将其与颈椎病的防治结合起来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中医护理健康教育是未病先防的基础,应充分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不断发展成熟,成为中医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骨科疾病的预防、治疗、愈后、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今医者应秉承"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即病防变、愈后防复"的治疗原则,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努力成为"治未病"的上工.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膏方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其针对性强,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集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通过对"治未病"思想内涵和膏方理论基础、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药膏方在"治未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防治中"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意义。方法:分析"治未病"理论的渊源,探讨其在艾滋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及应用前景。结果与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健康和疾病的每个阶段,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治未病"理论在艾滋病防治中,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较高境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现代治未病理念在"大健康"理念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整理治未病中关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思想的相关论述,对现代"治未病"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治疗胚胎停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通过未孕先查、未孕先治、既孕防病等以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思路,预防性治疗胚胎停育,防止胚胎停育再发生。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到慢性肾脏病的防治中,把疾病防治工作的重心前移,控制疾病进程的关键环节,使患者整体状态及肾脏微观病理得到有效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还能有效提高其知晓率、早期诊断率及治疗率,阻止本病向终末期肾脏病发展,对于改善慢性肾脏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范建云 《光明中医》2011,(10):2134-2135
"治未病"思想起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素问·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揭示了诸病当预防于早,勿等病成再治。《灵枢·逆顺》"上工治未病","上工"即大医、良医,"未病"指不仅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也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陈卫衡  刘道兵  张强 《中医杂志》2004,45(4):317-317
作为糖皮质激素的并发症,股骨头坏死在SARS康复患者中有所发生,根据我们多年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经验及SARS继发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特点,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路,对股骨头坏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