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电向量图作为无创性检测方法对位置性Q波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35例位置性Q波患者的心电向量图特点,以探讨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坏死性Q波与等位性Q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心肌梗死基本的心电图改变是心肌缺血性T波改变、损伤性ST段改变和坏死性Q波。其中坏死性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1.坏死性Q波的诊断标准及产生条件心电图诊断坏死性Q波(即病理性Q波)的标准为:Q波的时限大于0.03s,振幅≥0.1mV。产生坏死性Q波的条件:(1)梗死心肌  相似文献   

3.
心脏位置性Q波是由于心脏位置的不同及变化而产生的,正常人在某些导联也可出现超过正常标准的Q波。位置性Q波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因此,临床上强调提高对位置性Q波的认识,这有助于减少医源性心肌梗死,但不能仅根据心电图结果就冒然诊断为位置性Q波,排除心肌梗死。本文结合我院1例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疑诊位置性Q波患者的临床资料,阐明了临床医生对位置性Q波的认识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观点,必须结合临床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后方能作出正确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4.
非梗死性异常Q波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非梗死性异常 Q波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心电图有异常 Q波而排除心肌梗死的患者5 6例 ,分析其异常 Q波的发生导联及与原发病的关系。结果 :非梗死性异常 Q波可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预激综合征、心肌病等疾病中出现。结论 :临床上异常 Q波应密切关注其发生导联及动态观察 ,以防误诊为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5.
位置性Q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人室间隔除极的初始向量自左后指向右前,因而在V5、V6导联产生间隔性q波,其时限<20ms,决不>30ms,振幅一般<1/4R波。有时,在V4导联,甚至在V3导联也会出现间隔性q波,但V3导联的q波极小,而且保持qV330ms,深度可有某种程度的变化。[定义]由于心脏位置不同及变化,正常人在某些导联也可出现超过上述正常标准的Q波,如aVL、Ⅲ、aVF、V1、V2等导联出现QS型或QR型(Q波时限≥30ms,振幅≥1/4R),称为心脏位置性Q波(PositionalQwave)。[心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无痛性Q波心肌梗死(ONPQMI)心电图(ECG)改变与临床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的ECG改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 17例中STT抬高符合Q波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抢救治疗无效死亡6例;符合陈旧性及恢复期心梗(MI)。1例。结论 异常Q波,ST-T动态改变或T波倒置,结合临床病史和相关检查全面分析,除外非梗死性Q波.ECG对ONPQMI有重要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34例下壁病理性QI皮的心电向量图(VCG),将其分为2组:A组(心梗组n=18),B组(非心梗组n=16)。参照2种VCG下壁心梗的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何氏法对A组的敏感性为66.6%、特异性为92.3%,对B组区别心梗的特异性高达93.7%,对A、B2组的鉴别有显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急性心肌梗死1121例中,非Q波心肌梗死392例(35%),Q波心肌梗死729例(65%)。既往有心绞痛及心肌梗死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76.8%及38.8%,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61.2%及30.6%。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吸烟者,两组间比较无差别。并发泵衰竭、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分别有10.2%、10%及1.5%,显著地少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19.3%、20.6%及13.6%。梗死后心绞痛者,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有45.2%,显著地多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28.9%。4周病死率,在非Q波心肌梗死组为2.8%,显著地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的8.2%。非Q波与Q波心肌梗死比较,患者在急性期并发症较少,病死率较低;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较多。  相似文献   

9.
以等位性Q波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69岁 ,因反复阵发性短暂性胸骨后疼痛 10余天 ,胸痛加重并持续性气促 3 0min ,于 2 0 0 0年 6月 8日入院。心肌酶 :CK 10 80U L ,LDH 5 3 5U L ,AST 90U L。入院即按急性心肌梗死 (AMI)常规处理 ,曾一度缓解。后又出现胸痛、心衰、心源性休克经抢救无效 ,于 6月 10日 16时死亡 ,诊断为广泛前壁AMI并心衰、心源性休克。1 资料与方法图A :6月 6日 17时 3 0分发作时所描 ,呈窦性心律 (SR) ,心电轴不偏。QRS宽 0 10s ,V4~ 6 呈Rs型 ,STV4~ 6 呈下斜型下降 0 1~ 0 15mV。图B :6月 8日 9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无心肌梗死(NMI)者心电图出现的异常Q波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6列NMIQ波心电图,根据Q波振幅(Q>1/4R)、Q波时间(Q≥0.04s)分为非梗死Q波A组(Q>1/4R)、B组(Q≤1/4R),对比两组Q波时限。并与梗死性Q波(C组)Q波时限进行比较,同时观察非梗死性Q波的心电图特点。结果B组Q波时限(0.055±0.02),C组Q波时限(0.121±0.028),P<0.05,A组Q波时限(0.113±0.016),与C组Q波比较,P>0.05。26例中有92.3%病人伴有器质性疾病。结论A组、B组与C组Q波时限有差异,A组、B组Q波发生呈一过性、可逆性改变,与器质性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等位性Q波是指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未表现为典型的病理性Q波,但形成了各种具有特征性的QRS形态改变,如临界性Q波或微小q波、进展性Q波、病理性Q波区、R波丢失、对应性R波增高、QRS波群起始部分的切迹、顿挫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等位性Q波的临床意义与病理性Q波相同,可作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指标。现通过3例典型病例分析等位性Q波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2.
郭海玲 《心脏杂志》2005,17(1):45-4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心血管病急症,心电图(ECG)对其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当患者有症状及酶学改变的情况下,ECG出现病理性Q波(宽度>0.04s,深度>1/4R波)常常是AMI的权威性诊断。但是经过大量ECG与尸检对比,发现病理性Q波作为透壁性心肌梗死(QMI)或非透壁心肌梗死(NQMI)的鉴别诊断依据,既不敏感,又不特异。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等位性Q波(相当Q波)的新概念,它有助于AMI的诊断。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数例较典型的病例支持以上论述。1临床资料例1:70岁,男性,有心绞痛症状,STV1~V3弓背抬高,对照3d前ECG,R波幅度进行性下…  相似文献   

13.
当中老年患者在Ⅱ、Ⅲ、aVF导联上出现Q波时,首先要确定是心肌梗死引起还是其他因素所致。下壁心肌梗死通常是依据Ⅱ、Ⅲ、aVF导联出现坏死性Q波来确定的,但阳性率较低,还有部分患者不出现坏死性Q波或Q波狭小,心电向量图(VCG)在心肌梗死的诊断方面,  相似文献   

14.
患者 ,男 ,1 9岁。因突发巨烈头痛伴频繁呕吐 3h,随继出现昏迷急诊入院。体检 :T正常 ,P 42次 /min,BP68/2 8mm Hg( 1 mm Hg=0 .1 33k Pa) ,HR42次 /min,律齐。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颈软 ,瞳孔散大、无光反射。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头颅 CT扫描示 :1右基底节及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 ,出血量约 50 ml;2小脑幕珠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 (图 1 )示 :窦性 P波规律出现 ,R- R间距为1 .40 s,为窦性心动过缓 42次 /min,P- R间期固定为 0 .2 0 s,QRS时限 0 .0 8s,Q- T间期 0 .60 s。常规1 2导联均显示明显 J波 ,除 a VR、V1导联外 , 、 、…  相似文献   

15.
王晓丽  高航 《心电学杂志》1998,17(2):110-110
患者女,78岁。因鼻出血1天就诊,无高血压、冠心病史。门诊常规心电图(附图上)V_3—V_5呈qrS型,其后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0.15—0.3mV,T波倒置,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收入CCU病房。体检无特殊发现。入院后即按急性心肌梗死处理,但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LDH、CK、CK-MB、AST、a-HBDH)、血沉、血常规及血清钾、钠、氯均在正常范围。第2天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7岁,主因突发胸痛5h入院。入院前患者情绪激动时突发心前区闷痛,伴下颌部不适,持续不缓解。既往高血压史10年。体检:脉搏80次/min,血压140/70mmHg(1mmHg=0.133kPa),双肺无音,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无病理性杂音。入院时急查心电图(图1)显示:aVL呈qrs型,V1、V2呈QS型,V3呈rS型,V2、V3、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0.15mV,I、aVL、V1~4导联T波倒置,V5导联T波正负双向。心肌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80.0μg/L,肌钙蛋白20.2μg/L。入院诊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局限狭窄90%,远段…  相似文献   

17.
急性远隔部位心肌梗死使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消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三例多发性心肌梗死。急性远隔部位MI的同时,使陈旧性MI的病理Q波突然消失。这种掩盖现象可能是由于原梗死区对侧的心肌电动势消失所致。陈旧性MI心电图突然“正常化”应警惕再发MI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心肌顿抑致一过性Q性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小湖 《心电学杂志》2004,23(4):232-232
患者女性,23岁。因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绞痛,伴血压升高(院外多次测血压200/150mmHg)、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半天急诊入院。追问病史有反复胸闷、心悸4年,每次发作数min后可缓解,有时伴头痛、恶心、面色苍白,未予诊断治疗。体检:BP135/90mmHg。心界不大,心率150次/min,心律齐,未闻心脏杂音。两肺无啰音。腹部无殊。经对症处理后腹痛缓解。次日上午心电图检查(图1)示:窦性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65岁。因胸骨后闷痛20h就诊。患者于2005年1月11日下午3时30分打字时突然出现胸骨后闷痛,持续性、不剧烈,于深吸气时加重,同时伴发热,自测体温38.1℃。22时卧床休息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未诊治。但夜间翻身或者深吸气时均可诱发上述症状发作。于1月12日上午门诊就诊行心电图检查,V1导联呈rS型或QS型,V2、V3导联呈QR型,STv1-v6抬高约0.05~0.30mV,Tv2~v4较高尖,疑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人我院心脏监护病房。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后48h异常Q波消失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冬梅 《心电学杂志》1997,16(3):163-164
患者女,66岁,因晨起锻炼时突感气促、头晕、四肢无力1h急诊入院。既往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病史10余年。体检:BP15/9kPa(113/68mmHg),心率107次/min,律齐。急查心电图(附图A)示窦性心律,心率107次/min,STv_2-v_6呈损伤型抬高,未见异常Q波。9h后心电图(附图B)示Ⅱ、Ⅲ、aVF之Q波较前次心电图明显;V_(1、2、4)呈rS型,r_(v_1、v_2)针尖样,V_3呈QS型,且有ST-T的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下壁 前间壁)。48h后心电图(附图C)示V_3及Ⅱ、Ⅲ、aVF异常Q波均消失,V_1、V_2r波升高,且冠状T波倒置最深,结合实验室血清心肌酶谱测值:(温氏法)GOT100U/L、CPK970U/L、LDH540U/L。临床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