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祥 《陕西中医》2011,32(10):1434-1435
<正>"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原指阳明经气上逆而呼吸有声不能平卧之症,主以半夏秫米汤治之。《灵枢.邪客篇》并载半夏秫米汤有"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之功。后世多将"卧不安"解释为"不寐"、"失眠",方证相对其效亦彰。但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胃不和则卧不安"之不寐、失眠,并非半夏秫米汤一方所能概治。不寐之证责  相似文献   

2.
漫谈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法、方、药的角度阐述了《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的指导意义。生理上 ,胃和脾健 ,化源充足 ,中焦斡旋 ,则神得所养 ,阴阳相交 ,而得安寐 ;病理上 ,胃不和 ,生化乏源 ,则营气不足 ,心神失养 ,或升降失职 ,则邪气内扰 ,心神不安 ,均可导致不寐 ;治疗上 ,将和胃法贯穿于失眠治疗的全过程中 ,并根据邪气内扰和营气不足的孰多孰少 ,分别选方用药 ,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回顾近年国内从"和胃"入手论治失眠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指导辨治失眠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失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缠绵难愈等特点,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治疗方面,西药以苯二氮[艹卓]类为主,具有起效快、撤药困难、远期效果不佳。而中药具有辨证论治、专方专药、无不良反应、可辅助改善负面情绪的特点。现将导师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验案四则进行整理,希冀能为临床失眠的防治提供新的诊疗思路,亦可得知经方辨证论治与医方辨证论治之不同,六经辨证思维与脏腑辨证思维之异。  相似文献   

5.
失眠足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乃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称之为“不寐”“目不瞑”等。失眠虽不是危重疾病,但常与多种疾病密切联系或合并发生,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等诸多因素均使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相似文献   

6.
回顾近年国内"胃不和则卧不安"相关文献,从理论、临床、实验方面对"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辨治失眠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求论证"胃不和则卧不安"对治疗失眠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渊源。  相似文献   

7.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致失眠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失眠症状。魏玮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认为胃肠疾病伴失眠的病机为气血不化、营卫失和;胃肠不和、神明不安;肝胃不和、上扰心神;升降失常、阴阳失交。提出从补气血以助睡眠、调营卫以促安寐、和胃肠以安神明、和肝胃以安心神、调升降以复阴阳5个方面调和胃肠、调节睡眠,为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目不暝,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重者常彻夜难眠.笔者以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为指导,运用针灸以和胃安神为治则治疗失眠取得良效.现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失眠症状,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根据肠脑相关学说,脾胃疾病应着重以调理“心神”来治疗;相应而言,对于有“心神”疾患的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脾胃疾患,均可通过调理脾胃的方法来施治,即《内经》中所谓的“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为以后我们在临床辨证论治上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失眠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贾跃进主任受《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和胃”思想启发,总结出一套通过调理脾胃气机治疗肝郁脾虚型失眠的思路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索问》,历代医家对此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在详细研读《黄帝内经》原文、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应当理解为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表现为不得安寐。  相似文献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96-497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内经》,文章认为脾胃是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分别从生病理状态下脾胃与睡眠的关系以及营卫出入运行与脾胃的关系两个角度,重点探讨了脾胃为营卫之源与气机之枢在睡眠中的重要作用,以期阐释该理论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胃不和卧不安"这一理论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分别从中医学对其理论的认识及后世医家的临床研究、西医的临床研究来分析这一理论,并予病例分析来阐述这一理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健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14-714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长期以来,这一名言被不少医家作为一种病因病机,用以解释由“胃气不和”所导致的失眠或不寐。笔者完整地分析原文,发现《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的本义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6.
失眠即不寐,"胃不和则卧不安"源自于《素问·逆调论》。胃纳脾运,为气机升降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化源充足神明得养,则静卧神安。胃气调和,升降有序,阴阳平衡,气血充盛,营气行,卫气出入,循环有度,夜寐得安;宿食停滞、情志失调,心神失养,则不寐。阴阳平,阴能纳阳,阳入于阴。不寐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胃和"为"卧安"的前提。"和"即阴阳自和,交感既济,谐和为用,阴阳恒动、相互消长,自我调节,机体趋于阴平阳秘稳定状态。出自《灵枢》的半夏秫米汤是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名方;医家运用和胃通腑安神方(辨证分型)、温胆汤合半夏秫米汤(痰热中阻)、归脾汤合交泰丸(脾胃气虚)、香砂六君子汤(虚实夹杂)亦获佳效。"心热不寐,解溪泻,涌泉补立愈",针灸从阳明胃经、泻太阴脾经治疗心热不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从《黄帝内经》时期到现代医学的发展中,探讨历代医家对该理论不同的阐释和观点.从《黄帝内经》时期对卧不安仅是胃不和之兼症的阐释,到后世医家认为卧不安即失眠,是胃不和可引发的一种独立疾病,且两者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由此文章分别从中医之经络循行、五行相生、气血营卫、脑胃相通理...  相似文献   

18.
"胃不和则卧不安"新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内经》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之说,深入挖掘、拓展其理论内涵,在中医关于"胃不和"致不寐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赋予全新的认识,认为"胃和"为"卧安"之前提条件,临床实践要谨守病机,须以"胃不和"为"卧不安"之辨证法度、以"和胃"为"卧不安"之施治圣度,通过"和胃"以达"胃和",则"卧安"而"夜寐"成,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治验4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海  梁彩霞 《陕西中医》2001,22(7):432-432
例1.王某,男,58岁。1996年3月6日初诊。罹患胃痛病已20年,加重伴失眠半月。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胃院痛时作,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半月前因与人发生口角后胃痛再作,坐卧不安,夜间睡眠极差,甚至彻夜不眠,伴见口干、口苦、暖气吞酸、腹胀便干等症,舌红、苔黄厚,脉弦数。上消钡透示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胃速乐、雷尼替丁、及安定等西药效果不明显,辨证为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火热扰心、心神不宁所致。治宜舒肝和胃。清热泻火,用化肝煎、左金丸化裁:龙胆草、青陈皮、川黄连、柴胡各10g,牡丹…  相似文献   

20.
回顾近10年来国内在功能性胃肠病和失眠之间应用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相关文献,从理论探讨、临床调查、临床应用等三方面进行总结,以求这一经典理论能够在功能性胃肠病和失眠之间得到更好地推广和应用,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