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1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7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试验组根据中医证候特征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结果:试验组有效率91.03%,对照组有效率74.36%,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躯体功能、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1例,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1)
目的:观察复方银杏胶囊对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患者眩晕、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1个月。对照组予西药降压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银杏胶囊(2粒/次,2次/d)。治疗1月前后分别记录患者眩晕程度积分,监测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24 h ABP)各参数,比较前后眩晕程度、平均心率、平均血压和标准差,分析复方银杏胶囊的作用。结果:治疗1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眩晕程度改善显著(P0.01),24 h平均心率、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BPV)、白昼舒张压标准差(DDBPV)有所下降(P0.05),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 SBPV)、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SBPV)下降明显(P0.01)。结论:复方银杏胶囊联合西药可以改善阴虚阳亢证高血压病患者眩晕症状,降低心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血压病为西医病名,一般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而临床则以“风眩”作为诊断病名。近年来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的疾病,其性质是本虚标实。而病变演变规律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虚实间杂。我们根据卫生部1993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自己临床将高血压病中医分为4型:即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痰湿壅盛型。目的是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其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靶器官损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全部病例均来自本… 相似文献
4.
血压变异性作为一种对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监测与预后以及对高血压病患者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评估的指标 ,已引起广泛注意。〔1〕本文观察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的长时 ( 2 4小时 )血压变异性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以及对本病预后的影响 ,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兹报告结果如下 :1 一般资料1 .1 研究对象 正常组 2 5例 ,其中男 1 5例 ,女 1 0例 ;年龄 48± 7.7岁 ( 30~ 59岁 ) ,除外心、脑、肾及颈椎病。高血压病组患者 90例 ,其中男性 55例 ,女性 35例 ;年龄 51± 8.7岁。本组病人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心脑肾并发症及代谢…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高血压病的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型与 2 4h动态血压的关系进行观察 ,结果 :肝阳上亢型 2 4h收缩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均略低于阴虚阳亢型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2 4h平均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显著低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 ,2 4h舒张压的最大、平均及最小值均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两种证型的血压昼夜变化规律亦有所不同。白昼收缩压肝阳上亢型略低于阴虚阳亢型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白昼的舒张压肝阳上亢型略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夜间收缩压肝阳上亢型明显低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 ,而夜间舒张压肝阳上亢型仍高于阴虚阳亢型 (P <0 .0 5 )。虽然两种证型皆呈现昼高夜低的特点 ,但肝阳上亢型昼夜比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 ,可见肝阳上亢型血压昼夜变化大 ,而阴虚阳亢型变化较小 ;肝阳上亢型的收缩压累计值和收缩压负荷低于阴虚阳亢型 ,而舒张压累计值和舒张压负荷则高于后者。阴虚阳亢型的脉压差亦显著高于肝阳上亢型。可见 ,肝阳上亢型以舒张压负荷升高为主 ,而阴虚阳亢型以收缩压负荷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7.
8.
我们采用现代测试指标对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病理生理基础,及应用气功治疗作一初步研究,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按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及1986年在广州制订的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诊断、辨证分为以下3组。A 组:经临床诊断为高血压病患者22例;均为男性;年龄35~60岁;属高血压Ⅰ期者1例,Ⅱ期者21例;中医辨证阴虚阳亢证7例,气阴两虚证15例。B组:30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70岁,均属高血压Ⅱ期;中医辨证肝肾阴虚兼有明显血瘀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平滑指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20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期间病史资料汇总,填写临床观察登记表,并对中医证候分级量化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并根据测得数据计算动态血压平滑指数(SI),用SPSS1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阴阳两虚型患者动态血压平滑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动态血压平滑指数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肝阳上亢证的本质,我们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与阴虚阳亢型患者进行血管紧张素Ⅱ(ATⅡ)检测,并分析 ATⅡ浓度与辫证分型的关系。对象及方法本组患者来自病房及门诊,病程1~10.5年,年龄19~65岁,平均48岁,男17例,女29例,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并按我科制订的中医辨证标准及统一方法进行中医辨证(陈国林,等.肝阳上亢证辨证标准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549)。46例中,肝阳上亢证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19~65岁,平均47岁;阴虚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探讨其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住院病人中筛选出无心、脑、肾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血压昼夜节律异常164例,节律正常者292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肝火亢盛型、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及阴阳两虚型,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与阴虚阳亢分型关系密切(P<0.01)。结论:阴虚阳亢是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的主要病机。提示中医辨证治疗。需抓住阴虚为本,阳亢为标,以调整阴阳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收缩压下降范围、舒张压下降范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研究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0.0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三酰甘油疗效比较,研究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地黄汤加减口服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压变应性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每次2.5~10 mg,1次·d-1,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地黄汤加减口服。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血压监测,记录24 h SSD、24 h DSD、24h SBP及DBP均值,并计算血压昼夜节律,评价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送检血脂水平;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77%,高于对照组的72.31%(t=5.13,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及DBP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SBP下调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杓型血压例数明显增多,并多于对照组(t=4.74,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24 h SSD及24 h DSD均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患者TG及TC水平均下降,并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安全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地黄汤加减口服治疗老年性高血压,可明显改善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脂水平,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存质量,且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中医辨证方法将男性更年期综合征68例患者分为阴虚内热、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5型,给予西药谷维素片、维生素B1片口服,采用半定量法按症状程度分为4级,按评分计算疗效指数评定疗效。结果:68例患者治愈37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2.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男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肾性高血压以阴虚阳亢为主,然而通过临床观察,在肾性高血压病患者中,确实存在着阳虚型,以温阳为主并结合临床随证加减治疗此类型肾性高血压病确有疗效。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方案多样化,其疗效评价思路,不仅是对血压、生化指标和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变化研究,还着力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长期预后,具有安全可靠、整体调节、多方位、多靶点的综合效应。但是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着降压疗效不肯定,降压机理不明确等问题,所以,虽然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的疗效十分肯定,但是其具体机制、疗效稳定性等的研究道路还很漫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学者研究相关的中医药物,使中医治疗肾性高血压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肝肾阴虚证)患者血压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西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表现、血压水平及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中医证候疗效、血压水平、生存质量躯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心理健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情绪角色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西药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在临床表现、血压水平、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研究概况。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采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1年1月至2011年2月在国内正式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DR辨证治疗及辨证分型文献进行回顾性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分析所统计的19篇文献中的23种证可分为偏虚、偏实、虚实兼夹3类,归类后进行计次,从高频到低频依次为:偏虚类、偏实类、虚实兼夹类。结论:近10 a来DR患者的证候表现与其发病机制基本一致,未有明显变化,可制定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