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经方验案3则     
余有幸于2012年考取全国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精心组织策划,定期为我们安排培训学习,每期均邀请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教授、国医大师给我们讲授中医四大经典、传授他们的临床经验。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学习实践,余受益匪浅,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有了提高。现整理本人研修期间运用经方解决临床问题医案3则,与同道共榷。  相似文献   

2.
史业骞  杜昕  潘森  袁红霞 《光明中医》2010,25(3):375-375
<正>肩痛症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病证。常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日久可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肩部感受风寒,痹阻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或年老气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火丹”、“火带疮”、“缠腰火丹”等范畴。古籍记载颇多,多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如《医宗金鉴》:“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于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胁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现临床辨证,亦常遵循此观点。笔者在多年临床中,  相似文献   

4.
刘燕燕 《光明中医》2023,(17):3440-3443
在基层医疗中,受限于居民检查依从性不高或医院检查设备不够齐全等,患者的病情有时候未能得到明确的西医诊断,治疗往往选择“大包围”,对可能存在的诊断均对症用药,但有时候效果却不佳。而中医面对这些诊断未明确的患者,则可以从患者的症状、体征、体质等下手,辨证论治,依证处方而取得疗效。尤其是中医经方,具有其系统的辨证理论体系,经方在正确辨证论治下投之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5.
胡经航 《新中医》2021,53(22):23-25
正文:经方,在临证上效果显著,影响深远。现就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的医案予以总结,介绍如下。其一,附子汤加味治疗股骨头坏死,取附子汤能温阳除湿,加用补肾活血之味,慢病缓图。其二,蒲灰散加味治疗膀胱癌尿血,取蒲灰散“消瘀血”“利窍”之功效,切合病机而收功。其三,大柴胡汤合增液承气汤治疗恶性肠梗阻,取大柴胡汤能治疗少阳阳明腑实病证。其四,葛根汤加味治疗强直性脊椎炎,取葛根汤祛风通络之功效,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经方治疗神志病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贫富差距日渐加大,随之产生的情志之变、神志之病也越来越多。余采用经方治疗神志病证,颇获良效。略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毛军民  连建伟 《河南中医》2008,28(11):25-27
全国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连建伟教授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三十余载,临证运用仲景方,化裁变通,紧扣病机,取效迅捷.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岳在文主任医师为全国第三批、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及内蒙名医,从医30余年,医学造诣颇深,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诲,认真学习,每将岳师所传之学术经验运用临床,收效颇佳。岳师喜用经方,且常效如桴鼓,故常感叹岳师学识之渊博,经验之宝贵,现仅举几例,以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9.
《光明中医》2021,36(23)
  相似文献   

10.
正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  相似文献   

11.
经方的特点是:结构严谨;方药味虽少,但君臣佐使结构明确,特别是“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的定位关系一目了然;定量严格;灵活多变。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应用经方的不易性,疑难病的证候多是复合证候,二合一、三合一的证候比比皆是,这种复合证候在心脑血管病、肿瘤病、肝脏病、肾脏病、神经系统疾病中非常多见。而经方的应用也是可以二合一、三合一的,如治疗痰瘀互结腹腔包块,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用小陷胸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肿瘤放疗化疗后,用桂枝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小柴胡汤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梳理人参败毒散的历史沿革及现代临床应用。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与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古籍数据库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人参败毒散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提取朝代、书名、功能、剂量等信息,考证与分析方剂历史沿革、组成与剂量、主治病证、煎服方法、药物基原、炮制及现代临床应用等。结果:人参败毒散首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方由柴胡、甘草、桔梗、人参、川芎、茯苓、枳壳、前胡、羌活、独活、生姜、薄荷组成,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功效。后世治疗病证多在《局方》上继承发展,其中感冒(112次)最多,占总病证的22.63%;其次为时行感冒(83次),占16.77%。人参败毒散现代临床应用广泛,涉及各科,呼吸系统疾病(42次)最多,占17.65%;其次为皮肤疾病(34次),占14.29%;再者为传染性疾病(33次),占13.87%。临证加减运用,究其病机或正虚外感,或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充分体现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结论:对经典名方人参败毒散进行考证,确定人参败毒散关键信息,为中医临床研究及复方制剂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经典名方猪苓汤出自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编纂的医学著作《伤寒论》,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猪苓汤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煎服法、功效和应用等进行考证分析。共获取猪苓汤相关信息733条,涉及中医古籍206部,其中52部详细记载了猪苓汤的组成、剂量、炮制、功效等关键信息。考证分析结果显示,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和滑石组成,其中猪苓和茯苓宜去皮使用,阿胶宜蛤粉炒制,滑石宜粉碎或水飞。根据古今剂量折算,煎服时取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各15.63 g,加水800 mL,煎煮至400 mL,除去药渣,药汁加入阿胶15.63 g烊化,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猪苓汤具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现代研究表明,猪苓汤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该文对经典名方猪苓汤进行了关键信息考证,为猪苓汤的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对莲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自古至今莲的基原均为睡莲科莲属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根状茎(藕节)、叶(荷叶)、种子(莲子)、胚(莲子心)、花托(莲房)、雄蕊(莲须)、叶柄或花柄(荷梗)、叶基(荷叶蒂)、花(莲花)、种皮(莲衣)等均可入药用,并具有不同的临床功效。莲子初以河南为产区,后逐渐扩展到江南,今全国各地可栽培种植,以福建、湖南、江西为道地产区。对莲的入药部位及加工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后建议,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中石莲肉应在秋季取莲N. nucifera的干燥成熟果实,除去壳及莲子心。二冬汤中荷叶药材当在夏秋两季采收莲N. nucifera的叶,以生品入药,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加工炮制。  相似文献   

15.
经方非常重视虚实辨证,强调依据正邪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或祛邪兼以扶正,或扶正兼以祛邪。在辨六经方证的基础上,强调扶助正气、攻补兼施以祛邪而不伤正。提示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呵护人体的阳气、气血津液等,不可盲目攻邪。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古代资料,结合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方剂涉及的茯苓药材的基原、产地与品质、采收期、加工炮制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茯苓药材的经典名方品种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古代茯苓入药的基原应为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  相似文献   

17.
基于历代本草、方书、经史等各类古代文献,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川芎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历史的变迁情况按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经考证可知,川芎原名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别名及商品名较多,因宋代以来医家均奉蜀川所产芎?为佳,故取川芎作为药材正名。早期川芎基原较为复杂,主流基原为藁本的栽培驯化种,即今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但尚有用野生藁本属近缘植物作芎?入药的情况。明代以后各地出现新的栽培变种,如江西抚芎L. sinense cv. Fuxiong等,民国后陆续转为自产自销。川芎道地产区几经变化,唐代推崇甘肃天水等地,宋代及其后均以四川都江堰一带所产为胜。川芎历代主流多用生品,亦有辅料炮制品,如酒川芎能增强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另有炒制、醋制等炮制方法。经典名方中涉及的川芎药材可依据此考证结论进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没药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以期为包含没药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没药药材主流基原为Commiphora myrrha,历代产地集中在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地区及肯尼亚北部,可生用或炒用。现今常用的规格有没药、炒没药、醋没药,其中没药为净制后的生品;炒没药为清炒品,在古代本草中均有相关记载并沿用至今;醋没药为近代新增炮制规格。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身痛逐瘀汤中所用没药采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净制后的生品。  相似文献   

19.
周蓉蓉  张理云 《河南中医》2021,41(2):196-200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含有细辛的方剂共19首,方注中加细辛3首,总计条文21条.细辛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少阴兼表证、厥阴上热下寒证以及厥阴寒证,《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咳逆上气、痰饮咳嗽、寒疝、中风历节病.经方中使用的细辛采自华阴,入药部分为根部.细辛的使用主要有汤剂、丸、散三种剂型,主要功效是解表散...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医籍,结合现代相关文献、标准等资料,对黄芪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方法等根据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进行系统考证,为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黄芪本名黄耆,而“芪”字本指药材知母,明代开始俗作黄芪,进而逐渐将黄芪作为药材正名。黄芪历代主流基原可确定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的干燥根,不同历史时期还存在多花黄芪A. floridus、金翼黄芪A. chrysopterus、梭果黄芪A. emestii等黄芪属甚至非黄芪属植物作地方习用黄芪使用的情况。黄芪最早产区为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后逐渐往东北方向扩展,宋代以来多将山西所产绵黄芪奉为道地,至清代除山西外又加内蒙古为道地,民国则推崇东北所产。现主产于山西、内蒙古、甘肃及东北等省区,商品以栽培品为主,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仿野生栽培品质较好。黄芪在本草、方书中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多用生品,炮制品中以蜜炙为主流。基于当前资源栽培、生产情况,《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11首含黄芪的经典名方建议均使用蒙古黄芪A. membranaceus var. mongholicus,以山西大同、忻州等地产者为佳,且除清心莲子饮注明需蜜炙外,其他方剂建议用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