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除上升型ST段改变外,另两种形态的ST段分别为水平型和下斜型(左图)。与上升型ST段相比,这两型ST段形态者的预后明显更差,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机率大大升高。统计学的结果表明,当早复极波伴ST段水平型或下降型时,其发生室颤的风险比无早复极波患者增加了10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儿童早复极波心电图的危险分层指标进行初步分析,提高对儿童早复极波心血管预后的认识。方法:收集早复极波儿童128例,分析早复极波分布导联、J波形态、J波振幅、J波后ST段形态、J波时限、J波与R波振幅的比值(J/R比值)、Ⅱ、V5导联的T波与R波振幅的比值(T/R比值)等心电图危险分层指标,并按性别分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早复极波儿童男70例,女58例;年龄3个月~14岁6个月,平均(5.3±3.5)岁。早复极波分布于下壁导联47例(36.7%),侧壁导联51例(39.8%),广泛分布者30例(23.4%)。J波振幅0.2mV 104例(81.2%),≥0.2mV 24例(18.8%)。J波为顿挫型76例(59.4%),切迹型52例(40.6%)。J波后ST段呈上斜型102例(79.7%),水平或下斜型26例(20.3%)。J/R比值(14.7±11.3)%。Ⅱ、V5导联的T/R比值为(34.5±15.3)%。J波时限60ms 2例。以上指标按性别分组进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早复极波下壁导联及侧壁导联分布率相近,广泛分布者少见。J波振幅多0.2mV,多为顿挫型,J波后ST段多呈上升型,J波时限绝大多数60ms。男女早复极波特征相似。儿童早复极波多为良性心电图变异,但其远期心血管预后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正>尽管早复极波的现代概念中,其心电图改变仅限于J波而不再包括ST段抬高的改变,但J波后的ST段形态近几年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早复极波患者危险分层的一项重要预警指标。早复极波(J波)后的ST段可表现为三种形态,其中最常见的为上升型ST段,该形态的发生率最高(左图),在二组(芬兰62例,美国503例)职业运动员中,心电图早复极波的检出率高达44%和30%,其中  相似文献   

4.
已知与运动试验假阳性有关的因素是:电解质紊乱,药物与静臭状态下复极异常。然而,通常并无上述因素存在,此时无心肌缺血而运动可诱发ST段压低的原因仍不明。心房复极波与P波方向相反,振幅100~200μv,可能一直延伸至ST和T波中。本研究目的是验证一个假设:即运动中增大的心房复极波可能酷似心肌缺血的ST段压低,用心电图(ECG)标准可加以判别。方法运动试验阳性标准:至少一个导联,ST段J点后80ms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00uV或轻度上斜型压低≥150uV。所有病人运动前ECG均正常。25例假阳性者,其中5例  相似文献   

5.
<正>J波或Osborn波是指QRS波与ST段最早部位之间的一个十分缓慢的波,当其部分湮没在R波中时,可表现为J点或ST段的抬高。现有的证据表明,与早复极、Brugada综合征、低温、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  相似文献   

6.
至今,早复极的定义及分型尚未统一。2012年,Heng根据QRS波的终末顿挫与切迹的振幅,以及J点振幅等条件,将早复极分成5种类型。[早复极的分型](1)Wasserburger于1961年提出:早复极是指胸前V4~V6导联QRS波与ST段交界处的J点抬高,伴有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T波对称,QRS波终末  相似文献   

7.
<正>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速及室颤,其心电图的特征性表现为J波。J波出现在QRS波之末及ST段起始之前。2013年一项国际指南规定,当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下壁或侧壁导联有≥2个连续导联的J波抬高≥1mm时则诊断为早复极波。依据J波形态,其又分成切迹型和顿挫  相似文献   

8.
<正>1936年Shipley等[1]首先对早复极进行了描述。早复极被认为是一种良性心电图改变:ST段自J点呈凹面向上型抬高,QRS波群终末端可见切迹或顿挫。2008年Haissaguerre等[2]通过对从特发性室颤(IVF)和心脏停搏中幸存的206例临床患者进行心电图分析,发现早复极改变者占31%;其中,下侧壁导联J点  相似文献   

9.
ST—T改变(一)ST改变的机制与分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T段在心电图上从 QRS波终末至 T波开始 ,正常时位于基线上。在体表心电图上 ,最容易产生错误分析的是 ST段和 T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ST段和 T波常依据描述而不是所测的值 ,这就需要对其有足够理解以减少误诊。1 . ST段形成机制和 ST段改变分类ST段相当于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 2相 (缓慢复极期 ) ,位于基线上意味着心室复极平台 2期无明显电位差。ST段改变包括时程延长或缩短 ,或从基线向上或向下偏移 ,也可伴有 T波改变。其中 ST段偏移又分为 :原发性 ST段改变和继发性 ST段改变。前者与心肌复极有关 ,后者与心室肌复极无关。2 …  相似文献   

10.
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ST段下降是指除aVR导联外ST段下移超过0.05mV.根据形态可分为水平型、下斜型及上斜型三型. ST段下降是心肌缺血最重要的心电图表现,但也可见于非心肌缺血的许多其它情况,如心室肌复极异常、心室肥厚、药物影响与血电解质紊乱等.  相似文献   

11.
业已明确,心电图下壁或侧壁导联存在早复极心电图表现的患者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危险性增加。而Tikkanen等近时在循环杂志(Criculation.2011;123:2666-2673)发表的文章认为:心电图早复极波后的ST段形态也有重要的预后意义。该文研究了62例芬兰和503例美国的年轻健康运动员,其心电图均有早复极表现,根据心电图早复  相似文献   

12.
Brugada波与特发性J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Brugada波Brugada波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 ,右胸前V1~V3 导联的ST段抬高和右束支阻滞共同称为Bru gada波。因此 ,正确识别Brugada波对诊断Brugada综合征是十分重要的。1.Brugada波的典型心电图特点⑴右胸前导联的ST段抬高 :右心室肌的期前复极和 或传导延迟引起的右胸前导联V1~V3 的ST段抬高 ,呈穹隆型或马鞍型及下斜型两种表现 ,偶尔有电轴左偏 ,并伴有T波倒置 ,某些病例可在其他导联 (V4)上出现ST段的抬高 ,而且绝大多数Brugada波并无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改变 ,QT间期并不延长。ST段抬高的诊断标准是 ,V1~V3 导联上J点至…  相似文献   

13.
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变异型Brugada综合征(包括"下壁导联有明显J波的心脏性猝死","下壁导联有明显J波及ST段下斜型抬高的原发性室颤")的离子及细胞学机制相似,被称为Ito电流调节的"J波综合征",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Ito电流密度及J波大小。Ito电流密度及J波大小在诱发心律失常中起重要作用。Brugada综合征时V1~V3导联出现J波及ST抬高,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高;而早期复极综合征时V4~V6导联出现J波及ST抬高,一般认为是良性的。换句话说,累及右室的J波可能致心律失常,累及左室前侧壁的J波常是良性的,而累及左室下壁的明显J波及ST抬高对检出既往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处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状态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2):154-154
《介入心脏电生理学》杂志2010年12月发表了题为“运动员的下侧壁导联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文章。早期复级综合征(ER)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5%~13%,运动员及黑人更为常见。心电图表现为相应导联J点抬高或有明显的J波,常伴有弓背向下型的ST段抬高。60年来一直认为ER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失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多数有胸痛、心悸等症状,心电图表现为:(1)在QRS综合波J点处有ST段抬高;(2)R波降支有明显切迹或模糊;(3)ST段呈凹面向上的抬高;(4)T波双肢常对称而高大。早复极综合征的这些临床及心电图特点,近年来临床医生已逐步熟悉,使之在一般人群中的检出率从原来的  相似文献   

16.
J波与J波综合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J波是指心电图上QRS波与ST段之间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新近临床研究表明,在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心室颤动等心电图中,均存在J波形态、时限和幅度的显著改变,上述与J波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统称为J波综合征。本文详尽阐述了J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分析了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下壁导联高大J波相关的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正>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特发性心电图改变,它以明显的J波和ST段弓背向下抬高为特征,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人群,因而传统观点认为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属良性的心电图表现。虽然近年来随着对J波细胞电生理学的研究发现,早  相似文献   

18.
负荷试验传统是采用测量ST压低的程度来判断。本文提出二个新的判断标准,即R波振幅和⊿RST,考核其能否改善负荷试验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对比266例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有意列入33例按ST段标准为假阳性和96例为假阴性的病例)。ST段压低以J点60毫秒后呈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1毫米和80毫秒后呈上斜型压低≥1.5毫米者作为阳性。R波振幅则在运动后即刻呈增加或不变者列为阳性,降低者列为阴性。⊿RST是R波改变和ST段  相似文献   

19.
J波屈折发生在QRS-ST连接处(又叫Osborn 波),1953年首次报道,见于多种状态如低温,Brugada 综合征(BrS)和早复极综合征. BrS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的晕厥和(或)猝死相关联.当自发或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激发下产生穹窿型ST段抬高的Ⅰ型心电图时即可诊断. 有关从BrS获得的诊断性穹窿型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实验和临床电生理专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有关Ⅰ型Brugada 心电图形成的机制出现两大学说,即"除极异常学说"和"复极异常学说".  相似文献   

20.
早复极综合征——进展与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复极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指至少两个连续导联上QRS波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 mV,呈现圆顶或穹窿样改变。长期以来,早复极综合征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心电图变异,然而最近多项研究揭示,早复极综合征与特发性心室颤动及心脏性猝死可能存在密切关系。现就近年早复极综合征临床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及尚存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