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室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1例顽固性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患者(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内2例,靶点距左冠状动脉开口约1.5cm,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根部4例,二尖瓣环1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间隔部3例)采用起搏和(或)激动顺序标测的方法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11例患者中9例均成功进行消融治疗,室性早搏由术前的14326 ~24218次/24h改善至术后的0-10次/24h,无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左心室室性早搏是有效的,对频发左心室室性早搏(>10000次/24 h)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选择射频导管消融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左心室(LV)大小和术后急性期收缩压(SBP) 变化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疗效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6 个月评估21例CRT患者的心功能及超声参数。至术后 6个月时,NYHA 至少下降1级,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至少降低10%的为CRT反应较好组,余为反应较差组。结果: 术后6个月时,反应较好组和其基线期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32±9)% vs. (45±10)%,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显著降低[(237±54)ml vs. (151±45) ml,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显著降低[(68±8) mm vs. (55±6) mm,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显著降低[(165±46) ml vs. (84±31) ml,P=0.01]、NYHA 的分级由术前6/8(III/IV)降至术后11/3(II/III);反应较差组和术前相比有所改善,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反应较好组术后7d SBP均显著升高(P<0.05),反应较差组下降。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反应较好与治疗前左心室较小和术后急性期SBP升高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左室流出道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探讨此类患者的射频消融指证。方法5例患者因非持续性室速和频发性室性早搏而引起明显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无效。采用起搏标测法确定室速和室性早搏的起源部位,并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在升主动脉瓣左窦下方的左室流出道记录到提前(31±4)ms的心室激动,起搏心电图12导联QRS波形与室速和室性早搏形态完全相同者4例,11导联相同者1例,该部位消融后5例患者的室速和室性早搏不被诱发。随访13±6个月,除1例患者复发,另4例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左室流出道非持续性室速和室性早搏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摘 要 ] 目的:观察对于扩张型心肌病伴有频繁室性早搏患者,相比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能否改善患者心功能。方法:入选从2014年3月-2016年5月入选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伴有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大于1万/24h)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导管消融组,一组为药物治疗组。导管消融组在传统的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室性早搏导管消融术;药物组只接受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心衰症状和改善心室重构的药物。药物治疗组的室性早搏的治疗首选β-受体阻滞剂,若效果不佳,加用胺碘酮。所有患者术前接受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分级采用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所有患者出院后第一个月门诊随访一次,随后第3个月及第6个月各随访一次,随访时接受心脏超声、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功能分级评估。结果:共入选102例患者,其中导管消融组50例,药物治疗组52例。平均随访16±5.6个月,导管消融组手术成功率94%(包含二次手术患者),室性早搏数量(15672±4567个/24h vs 1001±234个/24h)明显减少,心功能状态明显好转(2.6±1.1 VS 1.4±0.5 p=0.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0.33±0.07 vs 0.43±0.03)。药物治疗组随访结束时早搏数量(15373±3556个/24h vs 14980±3789个/24h),心功能分级(2.7±1.0 VS 2.9±0.8 p=0.12),和左室射血分数(0.34±0.06vs 0.30±0.05)无明显改变。导管消融组的心功能(1.4±0.5 vs 2.9±0.8 p=0.001) 、左室舒张末内径(57±4mm vs 67±9mm p=0.001)左室射血分数(0.43±0.03 vs 0.30±0.05 p=0.001)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对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相比药物治疗,通过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 [关键词]: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 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 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物组),CRT加房室结消融10例(消融组)。随访1. 2±0. 2年后观察药物组临床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 药物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降低(2. 0±0. 1 vs 3. 0±0. 2级),6 min步行距离增加(418. 9±81. 3 m vs 311. 5±65. 2 m),QRS波时限缩短(138. 1±5. 6 ms vs 169. 6±4. 4 ms)及LVEF增加(0. 40±0. 01 vs 0. 23±0. 01)、LVEDD减少(61. 9±1. 6 mm vs 69. 0±1. 2 mm),药物组起搏比例为0. 90±0. 04。其疗效与消融组无差异。结论 对于心衰伴房颤患者,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与加房室结消融一样有效。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是药物良好的控制心室率及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功能性频发单源室性早搏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92例,分为单纯室性早搏组和左室扩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室性早搏数量及来源、是否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等特点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与单纯室性早搏组比较,左室扩大组男性更为多见(60.78% vs.34.75% P<0.01)、体重指数更高(25.22±4.31 vs. 22.94±3.85 P<0.01)、室性早搏总负荷量更大(836.19±345.61 vs 762.12±165.71 P<0.05)、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更高(60.78% vs.18.44% P<0.01)。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行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 结论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较为常见,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男性、室性早搏总负荷量较大、体重指数较高、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高危因素,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按有一定功能和结构变化的标准收集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早56例。比较手术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有关参数的变化。与术前比较,消融治疗后,24h室早总数由术前23 662±12 559个减少为125±113个;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较前改善(P<0.05);超声心动图腔室结构参数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改善频发室早引起的心脏结构重构和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双核素同时采集法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显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心肌病变的程度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13例DCM心力衰竭患者成功植入CRT,并于术前及术后半年行SPECT检查,半定量分析方法评价手术前、后左室心肌灌注、代谢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左室缺血区、坏死区质量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降低[(18.2±12.7)%vs(31.8±15.4)%,P〈0.05;(22.3±14.9)%VS(36.4±14.3)%,P〈0.051。术前坏死区质量百分比、总心肌灌注评分之和(F值)与CRT超声应答呈负相关(r=-0.578,P〈O.05;r=-0.619,P〈0.05)。心肌灌注0分的节段数(N。)与CRT临床症状好转呈正相关(r=0.81,P〈0.05)。术前Nn与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左室逆转重塑呈正相关(r=-0.655,P〈0.05;r=0.719,P〈0.05)。结论术前心肌细胞坏死程度越大,CRT疗效越差;CRT治疗可使心肌局部血流灌注改善,部分心肌细胞代谢增强,心肌坏死程度较术前减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法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1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结果 :1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 ,平均放电 3.2± 2 .3次。术后室性早搏总数由术前的 2 86 17± 42 88个 /天减至0~ 2个 /天 ,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 12个月 ,室性早搏≤ 5个 /天。  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频发性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 PVCs,简称"频发室早")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部分频发室早患者出现心脏扩大,此类患者行射频消融术的效果及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旨在研究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心脏大小的变化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因频发室早行射频消融术的300例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男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55.0 mm,女性50.0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患者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频发室早被消除后心脏大小的变化。结果共21例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术前LVEDD为(57.5±3.1)mm。术后17例患者LVEDD在一年内恢复正常。术后LVEDD均值为(52.4±3.5)mm,术前及术后LVEDD的差值为(-5.1±3.7)mm(P0.0001)。术前及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分别为57.5%±6.5%和61.2%±4.9%,两者差值为3.3%±4.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4)。起源部位(左室或右室)对射频消融术后的心脏大小和功能变化并无明显影响。结论射频消融术对频发室早伴心脏扩大患者的心脏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慢性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左心房和左心室结构的影响。方法入选38例慢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为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估房颤有无复发对左心房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31例慢性房颤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3.45±1.46)个月,将其按消融效果分为复发组(15例)和非复发组(16例)。随访结果如下:(1)消融术前复发组与非复发组超声指标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最大容积、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复发组消融术后12个月左心房前后径较术前减小[(38.73±3.77)mmvs.(41.86±4.73)mm,P0.01],左心房上下径较术前减小[(58.03±4.31)mmvs.(61.70±3.80)mm,P0.01],左心房左右径较术前减小[(43.93±6.06)mmvs.(46.08±6.62)mm,P0.01],左心房最大容积较术前减小[(75.78±22.27)mLvs.(83.18±24.29)mL,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减小[(45.85±4.98)mmvs.(48.26±5.36)mm,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术前减小[(28.74±4.27)mmvs.(31.44±5.32)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68.03%±4.58%vs.62.75%±7.2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持窦律能使射频消融术后12个月的慢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及左心室逆向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伴左室功能不全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心力衰竭(心衰)组为30例持续性房颤伴症状性左室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0.45)患者,对照组为年龄、性别、左房大小和房颤持续时间相匹配的60例无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均接受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治疗房颤。比较两组导管消融手术相关参数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对心衰组术前、术后的左房大小、左室功能及内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病例均完成导管消融术,肺静脉隔离率分别为96.67%及98.33%(P=1.00)。两组间消融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23±39.03 min比201.87±36.80 min,P=0.97;26.80±7.77 min比27.06±7.16 min,P=0.88;3.3%比3.4%,P=1.00)。随访11±1个月,73%的心衰组患者和78%对照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P=0.61),两组中分别有40%和42%患者接受再次消融。与术前相比,术后9个月心衰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了7.87%±4.72%,左房内径缩小3.77±4.02 mm,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小6.87±5.32 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8.93±7.60 mm(P均〈0.05);维持窦性心律者心功能改善程度高于未能维持窦性心律者。结论包括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内,对于持续性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率与无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相似。房颤合并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经导管消融治疗后,左房、室扩大程度减轻,左室射血分数可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力衰竭伴传导阻滞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 连续入选在我科住院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45例,按照QRS时限、形态分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和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组,分别评估、测量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NYHA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浓度.结果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和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改善[(2.8±0.3)级比(3.6±0.2)级,(2.9±0.3)级比(3.5±0.4)级,P<0.05],LVED缩小[(67.2±7.5)mm比(74.2±6.5)mm,(66.4±9.9)mm比(75.8±9.1)mm,P<0.05],LVEF增大[(33.6±7.7)%比(26.6±7.2)%,(44.4±5.1)%比(28.6±5.7)%,P<0.05],血浆BNP浓度下降[(3988.4±628.3)pg/ml比(8542.6±1384.9)pg/ml,(3573.2±749.5)pg/ml比(6666.2±1110.5)pg/ml,P<0.05];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组NYHA分级没有改善[(3.3±0.2)级比(3.4±0.3)级,P>0.05],LVED无变化[(61.2±5.0)mm比(62.4±4.3)mm,P>0.05],LVEF没有增大[(35.2±12.3)%比(33.4±11.8)%,P>0.05],血浆BNP浓度无明显变化[(6844.7±774.8)pg/ml比(7558.6±1327.4)pg/ml,P>0.05].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改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及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功能,不能改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递进式射频消融对于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在接触式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递进式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尽量终止心房颤动。手术6个月后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症状、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1)术中有40%的患者在消融过程中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余经过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2)术后有15%的患者为阵发性心房扑动,85%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3)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0%±15.00%vs.36.50%±19.50%,P<0.05)。结论对于高度选择性的伴有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递进式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的,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同时心腔发生了逆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得以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与常规方法指导射频消融治疗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VOT-PVCs)的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方法 68例频发RVOT-PVCs患者,其中Carto组36例,运用Carto系统重建右室流出道三维电解剖图后行电解剖标测靶点并予冷盐水灌注电极进行消融;另32例在X线下常规标测和消融,为常规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总放电次数及有效放电率、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复发结果。结果手术时间、即时成功率两组无差别(P0.05)。与常规组相比,Carto组靶点标测时间明显缩短(50.8±10.2minvs71.9±20.9min),X线曝光时间缩短(15.5±3.8minvs27.0±7.1min),总放电次数减少(5.8±1.2次vs9.4±1.8次),有效放电率增高(48.1%±12.2%vs31.5%±7.9%),复发率降低(2.8%vs9.4%),P均0.05。两组均无并发症。结论两种标测方法消融频发RVOT-PVCs均有效,安全。但Carto系统对复杂的多源多形早搏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患者52例,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52例老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后,有4例复发,治愈率92.31%.术中、术后除1例出现假性动脉瘤外,无房室传导阻滞、气胸、动脉栓塞、瓣膜损伤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心脏彩超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 (39.7±4.5)mm,比术前(46.2±6.6)mm降低,左室射血分数(64.2±6.8)%,比术前(59.8±8.7)%明显提高(P<0.05).结论 对老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同样安全有效,且可改善左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术后心功能和左房内径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接受RFC治疗的房颤患者的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指导下对该28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3、6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心功能及左房内径的变化;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RFCA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28例患者中有27例(96.4%)未复发房颤,与术前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示左房内径[(37.3±4.8)mm比(34.1±4.6)mm]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9.8±8.7)%比(64.2±6.8)%]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心功能和左房内径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通过经房间隔穿刺途径消融起源于左室顶部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方法、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结果。方法对5例体表心电图符合左室流出道附近起源特点的患者,术中在左室流出道未标测到理想靶点,行房间隔穿刺将消融导管跨二尖瓣环倒钩至左室顶部,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法,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以35~40w,43℃,流速17ml/min在该区域进行片状基质消融治疗。结果5例术中在左室顶部均可标测到低电压区,窦性心律时可记录到心室晚电位或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可记录到心室舒张中期电位,通过房间隔穿刺途径的即刻消融成功率为100%,随访3个月,有I例复发并出现晕厥。结论对于起源于左室顶部的室性心律失常,经房间隔穿刺途径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256例,消融终点定义为双侧肺静脉电隔离,二尖瓣峡部和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双向阻断且碎裂电位消失。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房颤复发组(n=43)和无复发组(n=213)。通过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探讨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过(19.5±3.6)个月随访,与无复发组相比,房颤复发组患者右心房内径较大,为(53.31±6.55)mm 对(48.74±5.87)mm;房颤持续时间较长,为(81.83±45.75)个月对(53.16±40.23)个月;左心房内径较大,为(49.85±6.82)mm 对(46.77±5.83)mm,P 均<0.01。多因素 COX 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增大(OR=1.01,95%CI:1.01~1.28,P <0.05),右心房内径增大(OR=2.85,95%CI:1.15~7.03,P <0.05)、房颤持续时间延长(OR=1.01,95%CI:1.01~1.02,P <0.05)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左心房内径和房颤持续时间外,右心房内径增大也是已达到消融终点的长程持续性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