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强度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脑瘫吞咽障碍患儿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脑瘫吞咽障碍患儿60例随机分为NMESⅠ组、NMESⅡ组、NMES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训练,NMES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10mA、15mA、20mA不同强度NMES治疗共12周。分析4组患儿在治疗前后吞咽障碍严重程度、营养状况改善程度。运用表面肌电图测定颌下肌群sEMG中吞咽时程及平均振幅改变。结果:4组患儿治疗后较治疗前吞咽障碍评分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MES组吞咽障碍评分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NMES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NMES组较对照组营养状况改善程度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中NMESⅢ组吞咽障碍及营养状况改善程度优于其他NMES组。sEMG平均振幅增高,吞咽时程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其中NMESⅢ组优于其他强度NMES组。结论:对脑瘫吞咽障碍患儿实施NMES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吞咽障碍、营养状况、咽部肌肉收缩功能。在可耐受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腔感觉运动疗法(OSMT)、针刺和低频电刺激等不同治疗方案治疗脑瘫流涎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10月本院脑瘫伴发流涎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A组(OSMT,n=20)、B组(针刺,n=20)、C组(低频电刺激,n=20)和D组(针刺联合低频电刺激,n=20)。同期选取门诊就诊患儿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儿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由分别采用教师流涎法和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和A组舌骨下肌群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668,P0.05),B组、C组和D组显著高于治疗前(t8.983,P0.001)。治疗后对照组和A组间流涎的临床疗效和RM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W=389.5,t=2.041,P0.05),B组、C组和D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A组(W226.0,t8.534,P0.01),D组优于B组和C组(W306.0,t3.663,P0.05)。结论针刺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流涎情况,二者联合疗效优于单一治疗,而OSMT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流涎症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其与口运动评分、吞咽障碍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流涎严重程度评估量表对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00例脑瘫患儿及在本院健康查体的50例正常儿童进行流涎评估,同时对脑瘫患儿进行口运动评估、吞咽障碍评分(DDS)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MFCS)评估,分析不同类型脑瘫患儿流涎严重程度与其口运动评分、吞咽障碍评分及GMFCS分级水平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入选脑瘫患儿流涎症(流涎Ⅱ级~Ⅴ级)发生率为3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流涎症发生率(P<0.01),脑瘫流涎严重程度分级情况如下:Ⅰ级68例,Ⅱ级8例,Ⅲ级16例,Ⅳ级8例,Ⅴ级0例。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其流涎严重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痉挛型四肢瘫、不随意运动型和混合型脑瘫患儿流涎程度较严重,其次是痉挛型双瘫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偏瘫患儿无流涎发生。脑瘫患儿流涎严重程度分级与口运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64,P<0.01),而与DDS评分(r=0.772,P<0.01)及GMFCS分级(r=0.788,P<0.01)呈正相关。 结论 约1/3脑瘫患儿并发流涎症,其流涎严重程度与脑瘫类型、口运动障碍、吞咽障碍及粗大运动障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脑功能定位和中医规范化辨证的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55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29)和对照组(n=26)。治疗组采用个性化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益脑十六穴针刺治疗方案结合康复训练。共3个月。采用残疾儿童评定量表(PEDI)移动能力部分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EDI移动能力部分积分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个性化针刺治疗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移动能力的改善可能优于益脑十六穴。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对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25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FES组(n=14)及对照组(n=11),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物理疗法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12周。前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应用FES对双侧腓总神经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同时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后6周FES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30min,每天1次,每周5d。在治疗前、治疗6周和治疗12周后,分别进行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 分值,MAS)、踝关节主动背屈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踝关节ROM增加,GMFM之D区(站立)评分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FES组患儿治疗6周和12周后,对照组患儿治疗12周后,MAS评分及GMFM-88之E区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或0.01)。治疗6周和12周后,FES组MAS、踝关节ROM及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 结论:FES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踝关节活动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张靳  程曼  杨国强 《中国康复》2011,26(1):28-2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瘫患儿语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7例脑瘫患儿分为电刺激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均采取常规语言训练,电刺激组同时增加面部肌群的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S-S语言发育迟缓检查法(S-S法)及构音器官功能评定(主要针对口腔开合度及流涎程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S-S法评定,电刺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1%与68.2%,P〈0.01);构音器官功能评定,电刺激组口腔开合度及流涎程度达1~2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与常规语言训练相结合治疗脑瘫语言障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唐巧萍  何小辉  张娜 《中国康复》2022,37(11):652-655
目的:分析经腰椎旁区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运动疗法中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时,辅以经腰椎旁区的NMES激活脊柱深部稳定肌。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分别记录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步行速度、生理耗能指数(PCI)。结果:治疗前,2组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的观察组患儿及治疗12周后的2组患儿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GMFM评分、BBS评分、步行速度以及PCI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作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腰椎旁区的NMES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提高步行速度,并有效降低步行能量消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同步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7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按Excel产生的随机数字随机分成3组:NMES组(n=24)、TENS组(n=24)、同步组(n=24)。NMES组予颈肩部NMES治疗同步麻木侧上肢安慰TENS治疗;TENS组予颈肩部安慰NMES治疗同步麻木侧上肢TENS治疗;同步组予颈肩部NMES治疗同步麻木侧上肢TENS治疗。每天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14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次、14次及1个月后比较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TZC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生活质量(SF-36),并观察14次治疗后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3组治疗前各项评分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14次治疗后,同步组痊愈率69.57%,高于NMES组(40.91%)、TENS组(34.78%)(P<0.0167)。在TZCS、NDI、神经传导功能、生活质量(SF-36)评分方面,第14次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同步组优于NMES组、T...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石蜡疗法配合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 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作业疗法及石蜡疗法;对照组仅接受作业疗法。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石蜡疗法配合作业疗法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7例初发脑卒中患者分层后随机分为NMES组(n=19)和对照组(n=18)。2组常规治疗相同,NMES组同时给予NMES治疗,电极分别放在患侧肩外展肌群和伸腕肌群处;刺激频率为30 Hz,脉宽为300 μs,通电/断电比为5 s/5 s,波升/波降比为1 s/1 s,强度为0~90 mA,随患者感觉而定。治疗每天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共3周。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3周后进行评定: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上肢部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例(NMES组11例,对照组12例)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接受体感诱发电位(SEP)评测。 结果治疗3周后,NMES组与对照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SEP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MES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组作业治疗对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组式作业治疗。治疗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及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PDMS-FM各项评分及FM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小组式作业治疗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瘫并发癫痫患儿智力的影响。方法脑瘫并发癫痫患儿156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0)和治疗组(n=86)。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TMS。2 个月和4 个月后,分别用Gesell 发育量表适应性发育商(DQ)及婴幼儿智能发育检查量表智力发育指数(MDI)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DQ和MDI两次评分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rTMS能促进脑瘫并发癫痫患儿的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引导式教育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家长意愿,将98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50)。所有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观察组增加引导式教育。于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总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GMFM-88 项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 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引导式教育结合常规康复能更有效地促进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肌兴奋仪对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术后肌力的作用。方法选择 10 6例SPR术后的脑瘫患儿 ,分为治疗组 5 1例、对照组 5 5例。两组患儿术后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 ,另外治疗组应用肌兴奋仪进行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 3 0d、60d、180d分别评测肌力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SPR术后肌力提高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肌兴奋仪能快速、有效提高脑瘫儿童SPR术后肌力。  相似文献   

17.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导式教育在脑瘫患儿康复的作用。方法对60 例脑瘫患儿采用引导式教育(观察组),56 例脑瘫患儿予以综合康复疗法(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有利于脑瘫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100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 个月后,分别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内收肌角度,评定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 D区、E区分值。结果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内收肌高张力,并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磁刺激(TMS)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 年7 月~2012 年1 月在本院就诊的脑瘫患儿80 例,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按摩、头针、体针、穴位注射、理疗及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刺激治疗。3 个月后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88 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88 评分各能区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B、D、E能区及总分百分比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瘫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经颅磁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