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的根治效果及肛门功能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距肛缘<5 cm的超低位直肠癌,因为远切缘低于齿状线,需切除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称之为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此类手术的根治效果和肛门功能结果目前研究较少.本文介绍13例ISR的手术过程及术后随访结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保肛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并评价近期肿瘤根治效果及术后肛门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行TME+ISR治疗的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86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8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肿瘤下缘距肛门1~5 cm(平均1.63 cm);肿瘤直径2~7 cm,平均3.4 cm。肿瘤系高分化4例,中分化60例,低分化22例;pTNM分期为Ⅰ期12例,ⅡA期11例,ⅡB期15例,ⅢA期2例,ⅢB期23例,ⅢC期16例,Ⅳ期7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3例,肛周感染2例(其中1例因肛周严重感染引起盆腔、腹膜感染再次手术行永久性造口),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狭窄各2例,直肠阴道瘘、炎性肠梗阻、尿潴留和腹腔感染各1例。86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4个月)。1例于术后7个月发现肝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7个月和12个月因肿瘤广泛浸润、转移死亡;术后1年局部复发3例(3.5%),1年生存率为97.7%(84/86),排便次数1~5次/d,控便功能按Kirwan评分标准可达1~2级。结论 TME+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和直肠肛管癌是一种可行的、安全的、能达到根治的保肛术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2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腹腔镜组),同时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开腹行TME联合ISR术治疗的44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开腹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情况、临床病理特点、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后临床病理特点相近。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总体手术时间(min)明显小于开腹组(181.2±65.4 vs 216.6±82.9,t=2.192,P=0.031),出血量(ml)亦明显小于开腹组(83.2±37.5 vs 117.4±33.0,t=4.495,P〈0.01)。4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发生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自我评价以及KIRWAN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术前评估早中期低位甚至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肿瘤没有侵犯肛门内括约肌的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ISR术是安全可行的,提高了保肛成功率,保留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低位直肠癌的内括约肌切除术:对2cm法则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0切除、避免局部复发、保留括约肌功能是直肠癌手术追求的目标,前两者是从根治性角度来说,既往对超低位直肠癌比较注重远切缘。随着直肠癌治疗观念的发展,根治性切除远切缘已由传统的5 cm变为2 cm。但近年来更加强调侧切缘(circumferential margin,CRM)对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文献[2]回顾性分析686例已行手术的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5.
经肛门切除内括约肌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40例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ZJ  Wei G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7):1173-1175
目的分析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基础上采用内括约肌切除(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初步结果。方法2000年3月至2007年3月共40例低位直肠肿瘤患者接受TME基础上的ISR治疗。手术方式:腹部手术施行TME,会阴部手术施行ISR。术后随访了解并发症、肛门功能、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34个月),39例术后获得较好的肛门功能,Kirwan分级1—3级。1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伤口感染,均经保守治愈。2例术后直肠癌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结论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在根治的前提下可良好地保留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6.
外翻脱出式内括约肌切除的直肠癌根治术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研究证实,选择局限于直肠壁内(或内括约肌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内括约肌切除(ISR),结肠肛管吻合,既可避免永久造口,又能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和较低的局部复发率。本研究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外翻脱出式ISR,手术操作简便实用,获得了较好根治效果及肛门控便功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辅助治疗的推广、微创技术的进步和新手术技术的开展,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逐年增加。在保证肿瘤根治性的前提下,改善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目前,低位保肛手术主要有:(1)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如完全ISR、次全ISR、部分ISR和改良的部分ISR。(2)经肛门局部切除术,包括经肛内镜微创手术(TEM)和经肛微创手术(TAMIS)。(3)经前会阴超低位直肠切除术(APPEAR),即经会阴另做切口实施,目前较少应用。(4)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aTME)手术:初步研究证实可安全、有效用于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的保肛,该技术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目前已经制定专家共识和操作规范、实施手术系统培训、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有望成为低位直肠癌保肛的重要术式。  相似文献   

8.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保肛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Zhou Z  Li L  Shu Y  Yu Y  Cheng Z  Lei W  Wang T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99-901
目的:探索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按TME原则、用双钉合技术(DST),在腹腔镜下对6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实施TME、DST低位、超低位结肠-肛肠吻合术。结果:手术时间11-210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5-80ml,平均20ml;术后1-2d恢复胃肠功能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5-14d,平均8d。1例患者因凝血障碍中转开腹,其他61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疼痛剂应用28例,除1例吻合口漏、1例尿潴留外,其余患者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腹腔镜TME、低位、超低位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创伤小、保肛率高、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是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创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对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005年6月到2007年12月期间对13例患者施行该手术.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53岁(41~69岁).肿瘤距离肛缘均小于5 cm.结果 13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漏发生.随访时间为1~30个月,平均随访17个月,1例盆腔复发,1例肝转移;无戳孔种植转移,术后6个月肛门括约肌功能达优良者9例.结论 经腹腔镜经肛门括约肌间直肠切除结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一种微创、安全、疗效可靠、肛门括约肌功能满意的较理想保肛手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保留肛门功能和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对于距离齿状线小于2cm或距肛缘5cm内的超低位直肠癌,传统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使患者承受永久性造口的痛苦,而内括约肌切除术(ISR)解决了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因切除肛门及永久性造口而导致生活质量较差的问题。本文将对ISR的研究现状、适应症、手术进展及预后等结合现有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评价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在超低位直肠癌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14例ISR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无死亡率,有2例并发症。所有病人的远切缘和侧切缘都为阴性。根据Kirwan分级,病人的控便功能满意。结论: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应用ISR技术,既彻底达到了肿瘤根治效果,又保留了肛门的主要功能,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全切除与阴道切除在降低女性低位直肠癌局部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3例女性Dukes B-C期低位直肠癌病例,其中22例按TME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含阴道全部或后壁切除),21例按传统直肠癌根治术(未切除阴道)。结果:TME组22例术后2年内局部复发率为4.55%(1/22),阴道后壁肌层癌组织检出率50%(11/22),直肠系膜有癌率63.64%(14/22)。传统组21例术后2年内局部复发率为23.67%(5/21),直肠系膜有癌率38.10%(8/21)。结论:TME加阴道切除能降低女性Dukes B-C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我科经腹会阴切除肛管直肠结肠拖出术治疗低位直肠癌9例,术后肛门功能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对超低位直肠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接受腹腔镜TME联合经肛ISR手术的35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肿瘤下缘距肛门2~5(平均3.4)cm;高、中分化腺癌32例,绒毛状腺瘤癌变3例;pTNMⅠ期16例,ⅡA期15例,ⅢA期3例,ⅢB期1例。术后末端回肠造口狭窄1例,吻合口瘘3例(均为未行末端回肠造E1者)。经4~49(中位时间16)个月的随访.1例患者出现吻合口复发.1例死于肝转移。随访满1年的19例患者术后1年排粪次数为1~4次/d.控便时间5min以上。结论腹腔镜TME联合经肛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具有根治、保肛和微创的优点!侣廊进行严格的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式、疗效、并发症及恢复肛门功能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实施开腹或腹腔镜TME联合ISR治疗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总结手术结果、并发症、术后辅助治疗、肿瘤预后、大便次数及肛门功能Kirwan分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6例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除1例肛门狭窄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5例行术后放化疗。6例患者最长随访时间48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每天大便次数均随时间进展逐渐减少,至术后1年降至5~8次/d,肛门功能Kirwan分级随时间进展逐渐下降。结论 TME联合ISR对具适应证的低位直肠癌疗效确定,腹腔镜手术更具优势,扩肛等术后治疗措施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肛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排便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的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术后的排便功能。方法3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行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其中20例直接行结肠肛管吻合,18例行结肠J型造袋后吻合。分别于术后(28±10)周和(100±20)周用标准问卷(Wexnerscore)调查患者大便的控制功能。结果术后26.3%患者对成形大便失控,50.0%的患者对液态大便失控,失控情况至少1次/周。结肠J型造袋患者的大便控制能力犤(8.2±3.5)分犦显著强于直接吻合组犤(14.6±4.0)分犦;两组比较,P<0.05。结论肛门内括约肌的切除会导致患者术后大便控制功能的损害;结肠J型造袋能改善患者的大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直肠系膜全切除加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探讨直肠系膜全切除加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Heald提出的直肠系膜全切除加双吻合器治疗低位直肠癌57例,并随访患者排尿及性功能的变化和局部复发率。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无吻合口.昨发率为5.3%(3/57),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3.5%(2/57)。无1例出现排尿及性功能障碍。结论 直肠系膜全切除加双吻合器是保持盆腔脏器功能,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resection,ISR)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18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直径0.8~5.5 cm,下缘距肛缘1.9~4.5 cm)行腹腔镜TME联合ISR术。病例选择标准:肿瘤下缘距肛门〈5 cm;直肠指诊肿块可以推动;腔内B超、MRI或CT提示无外括约肌受累;无远处转移;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腹部:在腹腔镜下TME法分离直肠及其系膜至肛提肌水平。肛门部:切开肛管黏膜至内外括约肌间隙,沿间隙向盆腔分离,与腹部操作部位会合,移除标本,结肠肛管吻合。术后进行随访。结果 18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0~300 min,平均220 min。术中出血40~160 ml,平均100 ml。手术切缘均阴性。10例未行回肠造口者中发生吻合口漏3例,加行回肠造口术及充分引流后痊愈。全组随访12~4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排便3~10次。术后1年排便次数减为每日1~4次,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根据Kirwan分级,1年后肛门功能Ⅰ级+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选择合适的超低位直肠癌,特别是没有侵犯外括约肌的早期患者,采用腹腔镜TME联合经肛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是可行的,能体现根治、保肛、微创和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低位直肠癌患者内括约肌切除术后肛门功能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访2005-2007年间27例低位直肠腺癌患者,手术前经MRI和腔内超声检查明确肿瘤为T0~T2期,距肛缘均<5 cm(3~5 cm),行经腹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结肠肛管直接吻合术.于手术前1周,手术后2周、3、6和9个月时应用肛门测压法对肛门功能进行评估.统计数据采用student t检验和X2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27例患者术后3个月时肛门平均静息压(44±6)mm Hg降至(19±3)mm Hg、最大静息压(60±8)mm Hg降至(33±4)mm Hg、缩榨压(180±19)mm Hg降至(131±16)mmHg和最大耐受容量(165±20)ml降至(55±8)ml,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直肠抑制反射均消失;手术后6个月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缩榨压和最大耐受容量明显增加,6例可以引出直肠抑制反射;术后9个月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和缩榨压分别为:(41±5)mm Hg、(57±8)mm Hg和(173±19)mm Hg,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最大耐受容量增加至(110±16)ml,但仍较术前低(P=0.0153),11例直肠抑制反射阳性.结论 直肠内括约肌切除术后短期患者肛门功能明显受损,随手术后时间的延长,肛门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或接近手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