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MRI,颞骨CT及听力学检查结果(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根据术前纯音听阈≤50dB、言语识别率≥50%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实用听力组和无实用听力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大小、肿瘤囊变、脑干受压移位、瘤周有无水肿、内听道宽度、内听道长度、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等因素。结果内听道扩大程度与听力受损明显相关(P<0.001),肿瘤大小(P=0.25)、脑干受压移位(P=0.38)、瘤周有无水肿(P=0.91)、内听道长度(P=0.75)、内听道底有无脑脊液与听力受损无明显相关(P=0.18);肿瘤囊变可能有相关,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8)。结论内听道扩大的程度与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受损明显相关,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内听道内耳蜗神经长时间受压情况。  相似文献   

2.
自1956年Halberg报道突聋是听神经瘤的初发症状后,对早期诊断内听道的听神经瘤确实很重要。此后文献陆续有所报道、该作者根据日本Ehime大学医院1972~1990年111例经手术证实的听神经瘤患者病例,着重对突聋作为听神经瘤的初发症状和不同大小的肿瘤与突聋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肿瘤分为小肿瘤:主要位于内听道骨管内,其骨管外部分<1cm;中肿瘤:在内听道外部分为1.1~2.9cm;大肿  相似文献   

3.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的测试是听神经瘤最敏感的检查方法。该研究在听神经瘤手术过程中颅内记录听觉诱发电位,以探讨导致听神经瘤患者ABR异常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3例听神经瘤患者,肿瘤均位于内听道内,起源于下前庭神经。术巾连续监测ABR和耳蜗电图(ECOChG),以免操作误伤耳蜗神经。经中顿窝径路切除或大部分切除肿瘤后,将两个单机记录电极置于内听道内,参考电极和接地电极分别置于同侧耳后皮肤及额部,godBHL短声刺激,同时记录ABR、ECOChG和诱发电位。结果显示3例内听道内均记录到一潜伏期为2~4ms的宽大负向波,即…  相似文献   

4.
与占位于内听道扩展至桥小脑角的听神经瘤有所不同,位于迷路内的听神经瘤是罕见的。以往报道的病例多是在尸检或对不可控制的梅尼埃综合征施行破坏性迷路切除术中被发现的。报道一例,患者为一经验丰富的女潜水员,49岁,因左侧进行性听力减退伴短暂的耳鸣就诊。18个月后听力恶化致全聋。据估,该病例是目前术前已明确诊断的最小的椭圆囊内的听神经瘤。增强磁共振检查发现此瘤直径仅为3.smm。经上鼓室乳穷根治术和部分迷路切除术切除肿瘤。虽然此瘤发源于椭圆囊斑本侵及耳蜗底转,但其在临床上仅表现为进行性感喜神经性听力丧失。患者从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术后听力保留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2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且术前有残余听力的84例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术中是否行ABR和ECochG联合监测、内听道是否扩大、肿瘤和神经是否粘连、内听道脑脊液充盈程度、术前听力分级等资料,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 84例术前有实用残余听力者中,术后1年仍保留实用听力者共23例,总体听力保留率约为27.38%(23/84)。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得知,性别、年龄、术前听力分级与术后听力保留无关(P>0.05),而肿瘤大小、术中是否行ABR和ECochG联合监测、内听道是否扩大、肿瘤和神经是否粘连、内听道脑脊液充盈程度与术后听力保留均有关(均为P<0.05)。Logistic多因素结果显示,肿瘤体积大、内听道扩大、肿瘤和神经粘连是听神经瘤患者术后听力保留的危险因素;术中行ABR和EcochG联合监测、内听道脑脊液充盈程度高是听神经瘤患者术后听力保留的保护性因素(均为P<0.05)。预测模型的公式为In(P/1-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听力学、影像学及病理诊断等临床资料,并经扩大迷路进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术后恢复良好,无面瘫、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确诊为内听道海绵状血管瘤。结论:原发于内听道的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内听道良性占位性血管性病变,和内听道其他常见的肿瘤如听神经瘤、面神经瘤等在临床表现、听力学及影像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其自身特点,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CT、MRI)特点,可为早期发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信息。早期手术,其全切率及面、听神经功能的保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听神经瘤来源于内听道内前庭神经施旺细胞,是内听道、桥小脑角区域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经过多代人的努力,听神经瘤外科经历了由挽救生命到微创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但听力丧失、面瘫等术后并发症仍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对听神经瘤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听神经瘤的治疗目标正进一步转向神经功能完整保留、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本文将介绍近年来国内外听神经瘤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听神经瘤诊治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内听道型听神经瘤的临床显微手术技巧,以期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5年8月期手术的34例内听道型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操作技巧,并总结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随访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最大径小于10 mm 11例,介于10~20 mm之间23例;肿瘤全切34例。无一例死亡。术后3个月轻度周围性面瘫2例,听力较术前下降17例。术后随访2年以上,听力较术前下降13例。结论乙状窦后硬膜下入路是切除内听道型听神经瘤的良好办法,磨除内听道后壁及锐性分离是操作核心。  相似文献   

9.
迷路内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于迷路内的听神经瘤少见,诊断困难,常误诊为在非典型性M(?)ni(?)re病.高分辨CT和钆增强的MRI为早期诊断迷路内听神经瘤提供了可能性.早期发现,手术治疗效果较内听道听神经瘤好.  相似文献   

10.
听力保护已成为现代听神经瘤外科治疗所追求的目标,低风险完整切除听神经瘤并保存面神经已成为可能。保护听力的听神经瘤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颅中窝进路和乙状窦后/枕下进路。乙状窦后进路对内听道底暴露受限,不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颅中窝进路能良好暴薅内听道底,但当肿瘤突向后颅窝时,解剖上会受到限制。Hitselberger和Pulec于1971年开创迷路后进路用于功能性前庭神经切除术,在某些选择性听神经瘤病例中这种术式曾被采用。该文报告6年间采取经乳突迷路后进路治疗听力良好的听神经瘤患者22例,女性14例,男性8例;右侧10例,左侧12例;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 (CPA)最常见的肿瘤 ,起源于内听道 (IAC)。IAC内有第 、第 颅神经通过。听神经瘤通常起源于第 神经的前庭神经。前庭神经在IAC内分两支 ,即前庭上神经 (SVN)和前庭下神经(IVN) ,SVN支配外半规管 ,感受温度刺激 (冷热试验 )。听神经瘤患者常有冷热试验反应迟钝现象 ,故认为听神经瘤原发于 SVN。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 ,尤其是 MRI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使许多较小的听神经瘤得以早期发现 ,这些患者的冷热试验结果却正常。因此 ,对听神经瘤起源于 SVN的观点提出怀疑。自 1987年 4月至 1998年 9月 ,共收治桥小脑角…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听力保存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3月~2015年3月共诊治289例听神经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侧听神经瘤切除术术前有实用残余听力的21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枕下开颅乙状窦后经内听道入路行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复合动作电位(CAP )和听性脑干反应(ABR)适时监测,分析术后听力保存情况对内听道大小、肿瘤与神经粘连程度、术中是否行听性脑干反应监测、是否实施联合电位监测及是否与神经纤维瘤病II型有关进行Logostic多因素分析,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听力保存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前7例患者听力分级为A级,14例患者听力分组为B级,术后7例A级患者中1例降为B级,其余均降至C、D级,无实用性听力,听力总体保存率14.29%;14例B级患者3例保持B级实用听力,其余听力均降为C、D级,听力保存率为21.42%。内听道扩张、肿瘤和神经粘连、术中听觉脑干反应监测、神经纤维瘤病II型、联合电位检测是大型听神经瘤术中保存听力的影响因素。结论大型听神经瘤术中对听力保存的影响因素与神经瘤解剖部位、与听神经的关系、术中监测等均有关,加强术中监护有助于提高对听力保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临床听力学特征,为听神经瘤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诊的394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和颅脑增强MRI。结果 患侧听力正常者54例,轻度听力损失58例,中度63例,中重度45例,重度45例,极重度31例,全聋者98例;高频听力损失最多见。24.7%患者言语识别率和纯音测听下降不成比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波形正常者8例,波形缺失者228例和其他波形异常者158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诊断听神经瘤的敏感度:内听道内肿瘤85.7%,内听道外98.5%。结论 听神经瘤的听力学表型多样,听力正常者不能排除听神经瘤;听力损失程度不能预判肿瘤大小;纯音测听与言语识别率不一致应警惕蜗后病变;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诊断听神经瘤敏感度随肿瘤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面肌肌电图与大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 ,探讨可以预测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面肌肌电图的定量指标。方法 对 32例大型听神经瘤在面肌肌电图监护下行显微手术切除 ,测定面神经脑干端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 ,计算其比值 ,并对比值与术后的面神经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2 9例于面神经的脑干端和内听道端刺激后均引出动作电位 ,脑干端的刺激阈值为 (3.6 4± 5 .80 )mA(0 .5~ 31.5 0mA) ,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为 (3.0 0± 5 .11)mA(0 .4~ 2 8.0 0mA)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为 :1.2 4± 0 .16 (1.0 0~1.6 0 ) ;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与术后 1d、3d、1周、3个月、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与术后 6个月和 1年的面神经功能呈正相关 (r =0 .5 2 1,P =0 .0 18;r =0 .6 14 ,P =0 .0 0 4 )。结论 面肌EMG术中监护可以帮助术者早期辨认和确定大型听神经瘤面神经的走行方向 ,肿瘤切除后确认面神经结构是否完整 ,脑干端刺激阈值与内听道端刺激阈值的比值可以预测面神经功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约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及时诊断虽非常重要,但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在综合检查诊断中,X线检查必不可少,在确定肿瘤体积、手术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法等方面均具有一定意义。CT的应用虽提高了术前诊断率,但一般的CT检查难以发现小于10mm或位于内听道内的听神经瘤。脑池造影CT固可提高诊断率,但有些患者不能耐受含碘的造影剂。近年开展的脑池气体造影CT扫描已成为X线诊断桥小脑角肿瘤的基本方法之一。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易耐受,是发现小听神经瘤不可代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手术对面神经和听神经功能的保护.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2月共13例患者接受经颅中窝径路切除内听道内的小听神经瘤,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38 ~ 54岁;瘤体大小为0.8~1.5cm.听神经功能评价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的标准分为A、B、C、D四级,面神经功能的评估参照House-Brackmann (HB)分级标准,比较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时的面听神经功能.结果 13例患者手术顺利,无死亡病例,其中12例患者肿瘤全切,1例近全切除.患者术前听力评估A级10例、B级2例、C级1例,术后复查,2例患者听力由A级下降至B级,1例由B级升至A级,1例由B级下降至C级,术后听力A级保存率为80%(8/10).12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功能为HB Ⅰ级,术后仍为Ⅰ级,术后面神经功能Ⅰ级保留率为100%(12/12);1例面神经功能Ⅱ级患者术后下降为Ⅲ级.术后随访0.5~5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颅中窝径路内听道内小听神经瘤切除术可有效保留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手术切除可以考虑作为小听神经瘤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AN)是原发于第八颅神经鞘膜上的肿瘤,主要位于前庭神经分支胶质一雪旺鞘膜结合部(glial-schwann sheath junction),故又称前庭神经鞘膜瘤(vestibular schwannoma,VS),占颅内肿瘤的6%~9%,除脑膜瘤、垂体瘤及胶质瘤外居于第4位,占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的80%~90%。早期肿瘤位于内听道,逐渐长大侵蚀内听道各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听神经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长缓慢,老年人尤然,其年生长率为。、4inm。报告1例确切自行消退的复发性听神经痛为60岁女性,1983年确诊左内听道内15mm的肿瘤并突入桥小脑角smm,经颅中窝进路肿瘤全切,切下的标本15X8Xsmm,病理证实为听神经瘤,术后CT证实已无肿瘤。五年后(1988年3月)患者因运动偏执而行CT扫描显示左桥小脑角有一18ms的肿瘤,至90年连续三次CT跟踪复查,肿瘤大小无变化,92年1月再次CT增强扫描,肿瘤已不复存在。听神经痛的自行消退有三种机理:由于肿瘤的生长,其内部血管紊乱破裂出血,导致中心坏死并自行退化;…  相似文献   

19.
内听道内听神经瘤残留病灶清除术中内镜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应用内镜技术减少术后肿瘤残留发生率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观察和比较常规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15例)与术中使用内镜检查和切除内听道底残留肿瘤病灶(11例)的两组手术病人手术前后听觉、前庭功能、面神经功能和MRI检查结果。结果 常规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组病人术后有3例发现有残留肿瘤,而术中使用内镜使用内镜组病人均无残留;手术前后听觉和前庭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乙状窦后径路跌神经瘤切除术术中结合使用内镜非常方便和安全,未出现由此而引起的任何并发症,并可有效防止或减少单纯乙状窦后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后病灶的残留及肿瘤的复发,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听神经瘤手术中听觉损伤及听觉保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听神经瘤 (acousticneuroma ,AN)为原发于第Ⅷ颅神经鞘膜上的肿瘤 ,为神经膜瘤 ,属良性肿瘤。它主要来自于位听神经的前庭神经分支 ,故又有“前庭神经鞘瘤 (vestibularschwannoma ,VS)”之称。早期 ,肿瘤位于内听道底 ,逐渐长大后 ,侵蚀内听道各壁 ,致使内听道口扩大并向小脑桥脑角方向扩展。在生长过程中 ,压迫和推移了面神经、耳蜗神经 ,造成面瘫、听觉损伤 ;压迫小脑、脑桥、延髓 ,造成颅内高压、小脑功能障碍及后组颅神经损伤等症状。听神经瘤约占颅内肿瘤的 8%~ 10 % ,占小脑桥脑角肿瘤的 80 %~ 90 % ,其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