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秀霞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174-176
目的探讨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在早产儿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早产儿应用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另选取25例应用个体化(非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对照组),对2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总热量、血清白蛋白水平及体质量增加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血胆红素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早产儿进行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具有快速改善惠儿体征、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在早产儿营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2012年收治的早产几25例作为观察组,给予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治疗;另选取2009--2010年收治的早产儿2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个体化(非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总热量、血清前蛋白以及体质量增加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在血胆红素值、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均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早产患儿进行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具有快速恢复患儿体征、减少并发症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严炎中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7):963-964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指对术前伴有严重营养不良或术后应激状态下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影响进食的肿瘤患者。给予必要的肠外营养支持,以改善术前营养不良,纠正负氮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应激反应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促进切口愈合。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80例平分为两组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相关手术与药物输注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引用营养支持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的AOD与POD+6的值都明显升高,但是治疗组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护理效果好,能有效增加AOD与POD+6的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文莹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6):754-754
的 评价胃围手术期患者胃肠外营养与普通输液的代谢效应。方法 3 6例胃手术患者分成 2组 ,胃肠外营养组接受肠外营养 ,普通输液组接受以葡萄糖供能为主的治疗。术前和术后 1周观察血红蛋白、血生化、血浆白蛋白、氮平衡及体质量的变化。结果 胃肠外营养组血浆白蛋白、氮平衡比术前增加 ,而普通输液组体质量、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适当的肠外营养对患者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鱼油营养支持对于重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cochrane 图书馆、Cochrane 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美国全科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生物医学与药理学文献数据库(EMbase)、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等数据库, 全面收集鱼油治疗重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并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索到鱼油用于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共11篇。按Jadad量表评分,1篇4分,1篇5分,1篇6分,其他8篇均为7分,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均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鱼油营养支持可以降低危重患者的ICU住院天数及机械通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自1997年以来,我们对腹部术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疗法,在护理方面有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8例均为1997年1月~2003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50~86岁,平均67.5岁.其中胃癌术后7例,胆肠Roux-Y内引流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4例,肠梗阻手术治疗后6例,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手术治疗后3例,外伤性胰腺损伤手术治疗后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肠外营养支持在新生儿危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出生后1小时-7天的胎龄小于32周的新生儿、极低体重新生儿、病情严重的新生儿。用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外周静脉输注,非蛋白质热能平均供给142千卡/日,NPC:N平均值为224.8:1,治疗6天以上。结果:患儿全肠外营养后,病情、吮乳及精神等均有明显改善并经治疗后痊愈。早产儿生存率100%重度营养不良的低体重儿和危重患儿体重增加。结论:全肠外营养支持对重度营养不良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危重患儿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能协同临床其它治疗。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肠道外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给予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对照组30例给予全肠胃肠道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儿的每日体质量增加情况、增加到正常体质量时间、过渡到全肠胃内营养的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患儿的每日增加体质量、增加到正常体质量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过渡到全肠胃内营养的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标准化肠道外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较全胃肠道营养支持优势明显,且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广泛。 相似文献
10.
临床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晶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3):294-294
临床营养支持是近年来国际上常用的疗法,它包括胃肠外营养与胃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挽救无数危重病人,它提高了当代医学的治疗水平,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笔者近年来通过观察与临床实践,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癌患者多伴有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 ,术后禁食、手术创伤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 ,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因此术后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胃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途径仍有争议 ,目前肠外营养 (ParenteralNartrition ,PN)在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但肠内营养 (EnteralNutrition ,EN)的应有还欠普遍 ,传统观念认为胃癌术后早期胃肠功能不能耐受EN ,限制了其早期应用。本院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施行EN ,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式PN ,现将不同途径营养支持的效果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疗法对Ⅲ期褥疮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例Ⅲ期褥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庆大霉素和0.5%甲硝唑局部湿敷,抗生素静滴,并予相应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再实施具体的营养支持疗法,主要包括高蛋白营养治疗、补充优质脂肪酸、保持维生素平衡、中医辨证施膳。治疗20 d后,比较2组患者营养状况和褥疮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白蛋白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褥疮治疗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60%,2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营养支持疗法对促进褥疮愈合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术后机械通气病人的肠外营养支持及中医护理效果.方法 在2015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研究人员收集这一阶段在我院诊治的200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动态随机分组法,分成研究组100例,对照组100例.研究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及中医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的营养指标变化、N端脑...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注丹参液的护理观察南通市城东医院(226008)吴小玲关键词丹参液,静脉输注丹参是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随着临床与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它的作用机理正在得到进一步阐明。丹参主要的作用是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在血液流变学方面有降低血粘稠度、使红细胞变... 相似文献
15.
16.
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1].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改善急危重症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及合并症的发生率,降低病死率.肠内营养的优点主要是营养物质直接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利于内脏的蛋白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在同等热量和氮水平条件下,肠内营养对抢救和治疗临床危重症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其临床效果是非常肯定的.肠外营养支持对危重患者也起着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肠外营养相关的护理体会,总结经验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施行的肠外营养86例的基本情况.结论:在肠外营养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评估、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和分析、及时汇报和处理,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肠外营养相关的护理体会,总结经验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施行的肠外营养86例的基本情况.结论:在肠外营养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评估、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和分析、及时汇报和处理,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肠外营养相关的护理体会,总结经验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施行的肠外营养86例.结论:在肠外营养的护理工作中,一定要认真评估、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和分析、及时汇报和处理,这样才能安全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王淑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9):2577-2578
肠外营养是通过静脉供给患者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水、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而肠外营养混合液的配制与输注是实施肠外营养的关键步骤。我院于1997年7月开展了此项新业务,至2003年底,共有500余例接受此项治疗措施,合计输注5000余例次,其中20%通过中心静脉输注,80%通过周围静脉输注。由于掌握了良好的配制方法与选择了合适的输注途径,期间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