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冠心病心肌缺血除了表现为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外,还有一类无痛性心肌缺血(SMI)的存在。由于SMI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及猝死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因此对SMI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的普及,对SMI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her)监测对SMI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有益于及早发现SMI。2004年12月~2007年3月我院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经Holter监测发现86例SMI,现分析临床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长RR间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出现长RR间期(RR≥2 000 ms)者结合其日常生活日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出现长RR的状况如下:①长RR间期可出现在房颤伴长RR 33例,窦性停搏15例,窦房传导阻滞12例,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Ⅰ度、Ⅱ度、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早搏后长代偿8例;②最长RR可达8.68 s;③长RR间期多见于夜间睡眠期(0:00~5:00)及白天休息期(12:00~14:00),活动及清醒期比较少见;④长RR>3 000 ms时患者会出现黑曚、晕厥甚至抽搐.[结论]动态心电图长RR分析对于减少临床上心源性猝死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电话传输心电图(TTM)与动态心电图(DCG)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两者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为临床合理使用TTM提供指导。【方法】采取自身对照,对比分析80例因心悸、胸闷、胸痛等不适住院患者的TTM及DCG检出结果。【结果】①TTM对偶发房性早搏、偶发室性早搏及ST-T改变的检出率比DCG高(P〈0.05);②TTM对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与DCG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TTM可随时随地将病人的心电信息发送到医院监护中心,及时对所发生的心血管事件进行处理;④少数TTM图形欠清晰,自动化分析结果有偏差,需通过人工分析补充完善。【结论】TTM对发作元规律、间歇发作、持续时间短暂的心律失常及一过性心肌缺血有独到价值,非常适合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突发事件高危人群的院外监护。 相似文献
4.
5.
6.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态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行MHD的35例尿毒症同时予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DCG检查提示偶发早搏或轻度ST-T改变8例(22.9%);心律失常、缺血性ST-T改变和T波高耸27例(77.1%),均有1种以上心电图改变,以心律失常和缺血性ST-T改变为主.心律失常包括有临床意义的房性早搏较多11例(31.4%),室性早搏较多10例(28.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3例(37.1%),心房纤颤4例(11.4%);缺血性ST-T改变10例(28.6%);T波高耸9例(25.7%).结论 尿毒症患者DCG异常改变发生率高,且具有多种心律失常和(或)ST-T改变同时存在的特点,高度重视、积极防治是提高尿毒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特点,并对其心电图按病变程度加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按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所示的病变累及部位将34例患者分为3组:A组(右心室局部病变组)11例、B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15例和C组(双心室病变组)8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6种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晕厥、室性期前收缩≥1000次、持续室性心动过速( VT)、非持续VT的发生率在A、B、C 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A组比较, C组Epsilon 波(4/8 vs.2/11)、V1~V3导联QRS波时限≥110 ms(3/8 vs.1/11)、病理性Q波(3/8 vs.1/11)和V1~V3 S波升支≥55 ms(4/8 vs.2/11)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V1导联T波倒置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3/15、1/8 vs.5/11),超过V3导联的T波倒置发生率均明显增加(6/15、6/8 vs.1/11, P<0.05和P<0.01)。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10例患者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29.4%(10/34),无不良事件出现;24例患者为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70.6%(24/34),8例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根据心电图中T波倒置的导联位置可以判断ARVC的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而临床症状并无诊断其严重程度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24h动态心电图(DCG)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TLC4000全息动态心电分析系统,连续记录24h心电图。结果心律失常检出率194例,占57.4%;心肌缺血检出率142例,占42.0%。结论 DCG检查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ST段变化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方法 对36例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36例变异型心纹痛发作时ST段呈多种形态上抬,最大ST段上抬约0.1~0.6 mV,平均0.45 mV,表现为斜上型、斜下型、水平型、弓背向上型、弓背向下型等形态,且不同时间不断演变.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36例患者均有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其中中度狭窄14例(1支血管病变6例,2支血管病变8例),重度狭窄22例(2支血管病变14例,3支血管病变8例).经对照比较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ST段上抬幅度并非一一对应关系.结论 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的痉挛可能是ST段抬高型心绞痛患者的发病基础,心纹痛发作时ST段形态不断演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动态心电图检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和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心电图 (Holter)自应用于临床以来 ,在心律失常、ST T变化及反映起搏器功能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但因其通道数少 (一般为二通道或三通道 )对ST T变化反映不全面 ,以致对ST段偏移的诊断率较低。变异型心绞痛由于疼痛发作时间短 ,难以在发作时记录到心电图 ,故确诊困难。 12导Holter可以完整准确地描记到变异型心绞痛发作过程 ,记录其起病时间 ,在病变程度上能加以比较 ,12导联同步记录还能对心肌损伤加以定位 ,对确诊、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有独特意义。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 12导Holter所检出的 7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及意义。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对6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无痛性心肌缺血(SMI)42例(61.8%),伴典型心绞痛7例(10.3%),心肌缺血发作时快频率依赖者38例(55.9%)。昼夜发作规律为6:00~12:00发生率最高。结论:DCG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种类、时间、数量与日常活动的关系、变化规律以及药效可进行详细的观察,是监测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819例老年人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老年人的心电图检测在心血管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采用仪器自动分析加人工分析并判断检测结果.[结果]819人健康心电图检测中,完全正常428名,占52.3%;心电图异常者391例,占47.7%.[结论]心电图检测心肺疾病是最为经济、简便和安全的方法,检出率高、重复性强.对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随着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的推行,癌痛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治疗。但癌痛对机体各脏器功能的影响仍未完全清楚。观察分析30例疼痛癌症患者的动态心电图,通过观察恶性肿瘤患者疼痛时的动态心电图改变,探讨其动态心电图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电图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来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 862例60岁以上老年人检测出的异常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检出率85.71%(1596/1862),其中ST-T改变检出率最高心电异常者的75.00%(1197/1596)(P<0.01),其次是心律失常类(15.34%);心电图异常改变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心电图异常与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有关.[结论]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心电图等方面的检测,以便尽早、及时的发现危险因素,从而早期预防,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