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暗视/明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评估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后患者视功能状况.方法 对100例(200只眼)接受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6、12个月测量暗视/明视下对比敏感度值.结果 暗视下术后第1个月术眼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在3.0、12.0、18.0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较,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1.5、6.0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视下术后第1个月术眼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其中,空间频率为12.0、18.0 c/d下的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较,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1.5、3.0、6.0 c/d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明视下术后第6个月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低于术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明视下术后第12个月各个空间频率下的对比敏感度接近或甚至超过术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术后的第1、6个月对比敏感度(明视下、暗视下)虽然在部分空间频率下有所下降,但是术后第12个月都可以恢复,甚至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20μm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分为两组,A组为超薄瓣LASI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25 D),柱镜度0~2.50 D(平均-0.96 D);B组为LASE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35 D),柱镜度0~2.75 D(平均-0.90 D)。分别于术后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波前相差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A组视力1.11±0.37,B组视力为0.76±0.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1、3和6个月A组UCVA分别为1.13±0.26、1.12±0.34和1.12±0.25,B组UCVA分别1.08±0.26、1.11±0.25和1.10±0.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无1例下降。A组无Haze,B组少量Haze出现。术后1周,1个月两组均表现为轻度过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屈光回退现象,B组回退(-0.16±0.53)D,A组回退(-0.14±0.49)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1、3和6个月两组总高阶相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总高阶相差增加倍数低于A组(P<0.05)。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薄瓣LASIK早期视力恢复快,LASEK视觉质量优于超薄瓣LASIK。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与鼻侧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组(A组)LASIK350例(678只眼)和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组(B组)LASIK170例(324只眼),对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屈光度、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A组和B组分别为1.03±0.12和1.00±0.1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剩余屈光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切缘出血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A组与B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随访1年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A组角膜瓣稳定性优于B组。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比较Q值引导个性化LASIK(Q-LASIK)与标准化LASIK(S-LASIK)对患者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LCVA)的影响。方法行LASIK术患者69例133只眼,其中行S-LASIK患者37例71只眼(S组),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S1组)、中度近视组(S2组)及高度近视组(S3组);行Q-LASIK患者32例62只眼(Q组),同样按等效球镜度分为Q1、Q2及Q3组。对S组及Q组患者手术前后的LCVA值及主观感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S组中,术后1周各近视度组LCVA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术后1个月,S1组LCVA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S2组LCVA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2)Q组中,各近视度组在术后各时间段LCVA值与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术后3个月,S3组患者ΔQ值、Δ球差值和ΔLCVA值显著大于Q3组(P〈0.05)。(4)术后各时间段两组夜间视力较术前戴镜时差的主诉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Q-LASIK术能够相对减轻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夜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在治疗中低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将 2 2 6例44 0眼分为三组 ,A组≤ -6.0 0D ,B组 -6.2 5D~ -10 .0 0D ,C组为 >-10 .0 0D ,均采用Lasik治疗 ,随访 3~ 6个月 ,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约在 1~ 3月趋于稳定 ,术后三个月裸眼视力均大于术前乎均矫正视力 ,三组视力为 1.0 2± 0 .16、0 .94± 0 .17和 0 .67± 0 .2 1,平均屈光度分别为 -0 .3 1D±0 .3 3D、-0 .3 2D± 0 .5 6D和 -0 .71± 1.2 2D ,其中在± 1.0 0D以内者分别为 10 0 %,93 .85 %和 88.64 %。结论 :Lasik是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理想手术 ,对手术技巧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前和术后眼压的变化及影响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变化的因素。方法 :用德国Leica公司生产的ReichertNCT测定近视患者在Lasik手术前后的眼压值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 3个月的眼压均较术前低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术后 3个月高度近视组眼压均较中度近视组的眼压低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形状的改变影响了术后NCT测值 ,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的改变是影响NCT测值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及复性近视散光所产生术后散光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SCMD公司的固定式手控气动微型角膜刀对 1 2 4例 2 4 8眼行LASIK手术 ,分别于术后第 1天、第 1周、第 1、3、6个月复查视力及屈光度。结果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率较高 ,术后第 1天为 4 3 1 5 %,术后 1周降为 33 0 6 %。术前散光度数越大 ,术后散光眼发生率就越大 (P <0 0 1 )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但术后 3个月仍有 36眼 (1 4 5 2 %)散光超过 0 5 0D。术后第 1天和术后 1个月 ,男女患者散光眼和无散光眼的比例无明显差异 (χ2 =0 42 78,P >0 0 5 ,χ2 =0 5 5 89,P >0 0 5 )。角膜瓣的质量直接影响术后散光 ,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r=0 96 1 4 ,P =0 0 0 2 <0 0 0 1 )。结论 LASIK术后散光的发生与年龄呈正相关 ,并与术前患眼散光度、角膜瓣的大小、患者术中配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相对禁忌证近视眼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使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机和Moria旋转角膜板层刀对66例118只眼相对禁忌证近视者进行常规LASIK手术。高眼压症38例68只眼,瘢痕体质12例22只眼,弱视8例14只眼,精神疾病4例8只眼,哺乳期妇女4例8只眼,单眼者2例2只眼,糖尿病1例2只眼,甲亢1例2只眼。结果在6~30个月(16±9)个月的随访期内有97%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曾达到1.0、1.2、1.5、2.0,眼数分别为13%、36%、46%、5%。无角膜感染、激素性高眼压、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角膜溶解和角膜瓣愈合延迟等严重并发症。68只高眼压症眼术后平均眼压为(14.2±2.45)mmHg,术后1年复查视野、杯盘比(C/D)无明显改变。12例瘢痕体质者术后无角膜瘢痕形成。14只弱视眼中,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8只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较正视力6只眼。结论LASIK相对禁忌证的近视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采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并结合常规染色体和染色体分带等方法,观察并比较了4例血液病人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的植入情况。结果4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植入,全部形成混合性嵌合体,其中2例转化为完全植入。统计结果分析表明,FISH分析中期分裂相与间期细胞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与常规染色体检测结果相比较,FISH分析中期分裂相或间期细胞的植入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但FISH具有操作简单、实验周期短、结果敏感可靠等优点,适合用于性别不合的NAPBSCT后植入证据检测。 相似文献
15.
大强度跑台运动后尿总蛋白及其组份排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探讨大强度跑台运动后即刻及其恢复期尿总蛋白(TP)、白蛋白(ALb)、β_2-微球蛋白(β_2-mG)和溶菌酶(LYS)排泄的变化及与心率(HR)、血乳酸(LA)恢复在时间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臂丛神经与星状神经节阻滞病人 (SGB)前后上肢 (指 )血流变化的对比观察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将 2 2例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 ,每组 11例。A组为臂丛神经阻滞 ,B组为SGB ,两组用药相同 ,1%利多卡因 10ml,隔日一次 ,5次为一个疗程。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仪监测阻滞前和阻滞后 30min尺、桡动脉血流速度 (cm/s) ,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连续监测阻滞前和阻滞后拇、示、中指 5、10、15、2 0和 30min的脉搏波幅的变化。结果显示 :A组治疗后尺、桡动脉血流平均增快 13cm/s,脉搏波幅平均增高 (9 0 4± 2 12 )mm ;B组治疗后尺、桡动脉血流平均增快 5cm/s ,脉搏波幅平均增高 (3 5 4± 1 42 )mm。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提示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 (指 )血流的增加较星状神经节阻滞显著 相似文献
17.
18.
重型颅脑损伤的神经轴索形态改变与病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将大鼠制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模型和Mamarou自由落体致伤模型.对DAI鼠脑行小鼠抗神经纤维丝(NF)蛋白NF68亚单位和HSP70免疫组化检测,延髓部分行电镜观察;对落体致伤鼠脑左顶叶皮层行HE和HSP70检测.结果发现,DAI大鼠伤后30min延髓轴索纡曲肿胀,髓鞘轻度分离,轴浆NF结构紊乱;伤后2h~24h,轴索破坏渐重并形成轴缩球;髓鞘局部断裂,线粒体空泡变,部分胞浆溶解,NF68染色强度也渐增强.两组的HSP70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在伤后3h开始表达,24h达高峰,72h下降.该结果说明DAI可引起NF结构破坏,缺血和缺氧等因素诱发了HSP产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大鼠上腹部局部γ线照射后胰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腹部局部照射后这些酶的活性明显降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照射剂量增加胰酶活性逐步降低.γ线30Gy腹部分次照射后第5天胰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降低到正常的60%左右,并长期处于较低的活性水平.照后90~120天两种酶的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照射后胰腺腺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支持上述实验结果.以上结果提示,腹部局部照射可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至于局部照射后胰外分泌酶活性降低及其恢复的机制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