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帽炷温针治疗腰痛72例临床观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温针灸是针刺与灸疗同时并用的一种针灸术式 ,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近代临床应用艾绒温针报道较多 ,疗效较好 ,但缺点也不少 ,有碍推广。为此 ,我们在保持温针灸特点的基础上改进配方及制作工艺 ,制成微烟帽状灸炷 (简称帽炷 )。用于温针灸称为帽炷温针。自 1 980年以来 ,我们将其用于临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帽炷温针治疗腰痛 72例和艾绒温针组 60例 ,对照观察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门诊腰痛病人 1 32例 ,其中帽炷温针组 (观察组 ) 72例 ,男 34例 ,女 38例 ,平均年龄 5 0 5岁 ,病程最长 30年 ,最短 1天 ,平均 2年 1月半 ;艾绒温针组 (对…  相似文献   

2.
艾炷灸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炷灸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对照组采用温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艾炷灸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艾炷灸组显愈率明显高于温针组(P<0.01)。结论:艾炷灸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关节稳定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艾炷温针双针傍刺治疗膝痹临床疗效,开拓治疗膝痹新方法。方法:门诊和住院病例用艾炷温针傍刺治疗。结果:艾炷温针双针傍刺治疗膝痹,有效率99%,痊显率79%。结论:艾炷温针双针傍刺治疗膝痹安全有效,是治疗膝痹新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笔者综述并分析近6年来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报道。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面,报道多采用艾段结合毫针、艾条结合毫针、艾绒成型结合毫针或酒精棉球烧灼毫针的方法等;研究设计方面:单纯温针治疗的报道中大部分都设立了对照组,而且治疗过程中都注意使用纸片隔挡防止患者烫伤。笔者认为,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结合了艾、针、灸3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艾炷作为温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时不同的规格影响了温针的治疗效果,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有待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筛选出合适规格的艾炷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从而为规范化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指明道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温针对人体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迄今尚未见有报道。为此我们分别观察了帽状艾炷温针和艾绒温针对外周血中T细胞计数的变化情况共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0~29岁2例,30~39岁3例,40~49岁5例,50岁以上6例。十二指肠溃疡7例,胃溃疡2例,复合溃疡2例,胃炎2例,血管神经性头痛1例,病毒性角膜炎及右眼黄斑病各1例。  相似文献   

6.
灸法在痛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灸法,是指以艾炷置于皮肤直接灸法和加以衬垫物在皮肤上(如姜片、蒜片、盐)再以艾炷灸的间接灸法。其效果不同于现在临床常见的温针灸。古人王节斋曾说“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未有针而加灸者,此后人俗法也,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全面,但对古代灸法与现代临床的温针灸两者的不同之处却提得较为明确。  相似文献   

7.
帽炷温针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申涛  彭晓虹 《中国针灸》1999,19(7):395-397
采用帽炷温针的方法治疗6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并与月见草油治疗组和单纯体针治疗组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帽炷温针治疗组血脂指标(TC,TG,HDLC及LDLC)均有改善,与月见草油胶囊治疗组的疗效无差异。在改善血脂紊乱方面,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针刺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关元、天枢和中脘穴,得气后用自制无烟帽状灸炷温针,治疗48例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显效15例,有效2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9.2%.  相似文献   

9.
温针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条段或艾炷固定在毫针针柄施灸,是治疗寒湿类疾病的常用方法。针对温针灸临床中易出现意外烫伤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身体任意部位的温针灸防烫保护装置。本装置分为艾药筒和夹持器两部分,两者呈一体化结构。艾药筒(包括半圆筒、铰链轴、凸耳、限位条、夹持臂、连接臂、扭簧、隔热垫、通孔)可以全方位地包裹燃烧的艾条段或艾炷,防止艾灰掉落而烫伤患者皮肤,并能有效地收集燃尽的艾灰;夹持器可以协助艾药筒固定于毫针上,增加温针灸操作的稳定性。本装置操作方便,设计新颖,可有效减少临床治疗中烫伤事故的发生,并节省时间和人力,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助于温针灸的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0.
泥钱灸法     
灸治的方法很多,约分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分无瘢痕灸与有瘢痕灸两种;间接灸有隔姜、隔蒜、隔盐、隔饼、温针、黄蜡、药物、器械、灯火、艾条等,但主要是以艾灸为主。现在一般在临床上常用的灸法,大都是艾炷灸及艾条灸、温针灸三种。艾炷灸大都采用无瘢痕灸;艾条灸最常用的方法,是将燃着的艾条与患部保持一定距离的薰灼灸法;温针灸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热力借针的传导而达于深部灸法。  相似文献   

11.
方法:让患者挺直身体仰或卧,选择好穴位将生姜或大葱挤汁涂于穴位上,置艾炷.点燃后缓缓灸烧,艾炷快燃到皮肤时。不要动艾炷,用嘴频频吹气助烧。待到艾炷烟停止后用针尾将未燃尽的艾炷剔除。烧透即产生灸感的标志足前身施灸后身感觉微微作痛。后身施灸前身感觉疼痛或恶心、欲吐则证明已经烧透。可以停止施灸。另外艾炷快要燃尽时发出嚓嚓爆  相似文献   

12.
古时应用温针灸时多以虚实、寒热区分“灸至某壮”,现多灸1壮、2壮、3壮甚或5壮等,但量效化温针灸灸量未形成统一标准,现笔者为求临床应用的最佳灸量查找近20 a文献进行总结。治疗寒证、痛证时大规格艾炷灸2壮或中规格艾炷灸3壮;而治疗其他无明显寒证及疼痛的疾病时小规格艾炷灸2壮甚或1壮即可。  相似文献   

13.
灸法:分直接灸与间接灸,直接灸有瘢痕灸与无瘢痕灸,间接灸有温针灸和艾卷灸,隔姜灸等。根据笔者初步了解,目前临床针灸医生所施用的灸法,苏南一带以温针灸为多(即针柄上放艾绒来灸),其他各地有的使用艾炷灸、隔姜灸、艾卷灸等,而尤以艾卷灸较为普遍,因操作便  相似文献   

14.
隔姜三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1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般资料本组13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76岁;病程最短的3年,最长的20年。全部病例都是按照哮喘诊断治疗标准,选择了曾用对症治疗或脱敏治疗疗效不理想者。2 治疗方法主穴:肺俞。配穴:病程较长,痰多气短明显者加用脾俞、肾俞。灸法:将鲜生姜切成厚约2mm的薄片,直径约1.5~2.0cm为宜,在姜片中心处用三棱针穿刺数个小孔,置于穴位上;将艾绒自制成花生米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置姜片中心,从上端点燃,燃至以不能耐受的热度时,更换新艾炷续灸,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温热感达到胸部,胸中气息畅通;温热感达到四肢…  相似文献   

15.
正温针灸,又名烧针灸、针柄灸,是指将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得气后,把艾炷或艾段固定于针柄上点燃,使艾灸产生的热力通过针体传导至穴位深部,以发挥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笔者临床应用温针灸疗法时,发现其存在以下不足:(1)温针灸广泛适用于寒凝经脉和气血痹阻导致的各种寒证(实寒证、虚寒证)和痛证,但阴气偏盛及久病、虚病者,其气沉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古代文献整理,对艾炷灸法治疗腰痹的壮数进行探讨。方法 :利用中华医典软件及纸质版书籍等查阅文献,对艾炷灸法治疗腰痹的内容进行整理。结果:艾炷灸法治疗腰痹使用大壮数多分布于阳经腧穴,特别是背腧穴,可达百壮,甚至千壮;艾炷灸法治疗腰痹时应重视灸疮。结论:艾炷灸法治疗腰痹具体壮数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17.
1 枕大神经痛针刺方 取 穴:体针——病灶侧风池、中渚、阿是穴(枕大神经出口处);头皮针——病灶侧枕下旁线. 功 效: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 治:枕大神经痛(风寒证). 针 法:阿是穴直刺1.2~1.5寸,泻法,得气后选用10?mm左右的艾炷行温针灸;风池穴向对侧鼻尖方向斜刺,行平补平泻法;中渚穴选用0.30?mm×...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临床上还没有一种方便医务人员使用,安全环保,效率较高,能够有效分离温针灸之后的废针和艾灰的装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团队研发了一种针灸针与艾炷灰分类收集装置(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621074621.5),旨在解决针灸科临床工作中的问题与安全隐患,为广大针灸科医务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1研究背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膝关节周围穴位,得气后点燃针柄上的艾炷,并在膝关节腔内注射鹿瓜多肽混合液。[结果]治疗157例,治愈119例,占75.89%,有效30例,占19.1%,总有效率94.8%。[结论]温针加穴位注射综合治疗膝关节炎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肱骨外上髁炎属于痛点固定性关节炎,笔者采用化脓灸法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从疼痛的关节部位找到最明显的压痛点作为施灸部位,用皮肤麻醉剂(自制)涂擦,再将艾绒制成蚕豆大小的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当艾炷将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