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药治疗消渴病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有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景岳全书》中说:“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要控制饮食.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消渴病的专篇论述,如“饮一斗、小便一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指出消渴病具有尿甜和体重减轻、消瘦的典型症状,并将消渴病按“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早在1700年以前我国古代医籍《内经》中就有了对本病的详细记载,称之为“消渴”或“消瘅”而对消渴病(糖尿病)尿是甜的发现也有一千多年历史。如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中谓消渴病“每发小便至甜”,这个发现较英国发现糖尿...  相似文献   

3.
中医很早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已指出,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但中医诊断之消渴病或消瘅并不全为西医诊断之糖尿病。其中只有出现“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症状的糖尿病才相当于消渴病。一、病因及症状关于中医消渴病或消瘴的病因,有认为与体质有关,如《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有认为过食膏腴体肥而致病者,如《素问·奇病论篇》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  相似文献   

4.
王相增 《光明中医》2008,23(6):841-842
消渴病若不及时治疗,阴虚燥热则不断耗气伤阴,进而涉及于心,使得心脏气阴耗伤,心体受损,心用失常,于是心脏瘀阻,心神不安,逐渐形成消渴病心悸,治疗比较棘手,早在《灵枢·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圣济总录·消渴》记载有“惊悸不安”。笔者在临床中对消渴病心悸的治疗,采取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辨为热、寒、湿三证采用中草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小便量多而有甜味、消瘦无力为特征的病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指出,本病特征是“消谷”、“小便度多”、“渴欲饮水”的三多症状。唐·王焘《外台秘要·消渴》曰:“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历代文献记载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现代医学认  相似文献   

6.
中医对消渴病(糖尿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始立消渴病专篇,但其未能划清病与症的界限,当时"消渴"既指后人所称之消渴病,又包涵了外感热病伤津所致的烦渴多饮之症。唐初甄之言的《古今录验方》记载有"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它使消渴病得  相似文献   

7.
足厥阴经与消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向考寻有关文献,足厥阴经的病候在早期与消渴病相关。如马王堆医帛书记载的“多溺、嗜饮”“热中”,这种相关性在《内经》中已淡化,而《内经》之后又复显现,《伤寒论》《甲乙经》《千金要方》皆有论治,说明古脉书总结的经脉主病有深厚的临床基础与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之范畴 ,《灵枢·五变》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的记载。隋代的甄立言在其《古今录验方》中给消渴病定义 :“渴而饮水多 ,小便数甜者 ,皆是消渴病也”。现在看来这一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现在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突破传统的三消辨证 ,提出脏腑、阴阳、气血辨证相结合。如祝湛予将糖尿病分为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气阴两虚火旺、阴阳两虚、阴阳两虚火旺、瘀血 7型 ,其对中医临床产生了极大影响。中医古籍中未明确提出“高血脂”这一名称 ,许多学者将本病归属于“头痛”“眩晕”“胸痹”“心悸”等病症的范…  相似文献   

9.
石岩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22-122
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五变篇》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喜病消瘴”。其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至宋代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三消”一词,谓“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消肾”。此后多数医家根据消渴“三多”症状的偏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论治。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素问·奇病论》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消渴病的病因病机不断得到阐发补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  相似文献   

1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 ,斗而铸锥 ,不亦晚乎。”《黄帝内经》“治未病”与重视“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理论 ,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 ,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证。近年来 ,该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 ,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指导消渴病的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 ,对降低消渴病易感人群的发病率、控制消渴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消渴病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吕仁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永华 《世界中医药》2007,2(3):151-153
中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黄帝内经》的记载将消渴病分为三个期:早期称为“脾瘅”;中期称为“消渴”;后期称为“消瘅”。消渴病消瘅期是由于消渴期上溢之甘气(血糖)不能解除,久之转为陈气。若陈气(糖毒)不除,复加怒气上逆,则出现胸中蓄积,致血气逆留,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成为消瘅。其初期,若干微型“瘕积聚”留于血脉,故全身皮、肌、脉、筋、骨、五脏六腑、诸窍均可被涉及而受伤害。但每位患者并发症的表现无论是部位,还是轻重程度,都各有不同。《灵枢.本脏》云:“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  相似文献   

13.
孙孝忠 《光明中医》2011,26(7):1313-1314
《黄帝内经》书中有关消渴病(糖尿病)的记载零星散在于多处,文章辑集梳理有关记录,以系统阐明该书对消渴病的命名与分型、病因与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成就。  相似文献   

14.
徐国峰  颜芳  何文星  李敏 《新中医》2012,(7):181-182
徐灵胎在批注《临证指南医案》(下简称《医案》)时指出:“消渴之症,案中俱未备,宜详考之。”确实,《医案·三消》对消渴病进行了专门论述,但其他著作、其他篇章亦有较多消渴病的医案。现通过总结整理叶天土治疗消渴病的医案53则,对其治疗消渴病的学术思想进行初步的探讨。 1理论源于四经典。病因病机认识全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医家陈修园,一生精研医理,普及医学,且临床精通内、妇、儿各科,经验丰富。其所著的《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等书中,在论治消渴病方面有颇多创新,其经验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和理论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兹就陈修园论治消渴病的经验作初步探讨如下。 辨证注重脾肾 消渴一病,《内经》以消渴、消瘅名之。自《内经》有“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篇》)、“五脏脆则善消瘅”(《灵枢·本脏篇》)等记载后,历代医家对其论述颇详,并根据多饮、多食、多尿的三个主要症状,区分为上、中、下三消,临床多以阴津亏损、燥热内生阐述其病机,从肺胃肾三脏腑辨证论治。陈修园在论述消渴病时,虽然也引录前代医家的肺胃肾三脏腑致病理论:“心移热  相似文献   

16.
消渴病最早记载于《内经》,其后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详细论述,是传统中医学的疾病名,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为主要症状的综合病症。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就消渴中医学主要分“三消”论治,近年来以辨证与辨病结合分期、  相似文献   

17.
《名医类案》由明·江父子编辑;《续名医类案》由清·魏之(玉璜)编,王孟英新增重编。这两部著作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其中就有消渴病的治验。消渴病是中医内科常见病、慢性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中糖尿病即属此病的范畴。古代医家对消渴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分散记载在历代医著和临证医案中,其中尤以医案的记载较为具体详实。希望通过整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黄帝内经》角度出发,通过《内经》中关于消渴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变证、治疗的记载,以及五脏俞穴的取穴定位、主治规律的论述,探究了针刺五脏俞穴治疗消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强调了《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在消渴治疗中的重要性。这对于针刺五脏俞穴治疗消渴在临床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玉泉丸和梅苏丸均为治疗消渴病的古方。由于古今医藉对于两方的方源记载不一,为此作者进行了考证。结果认为玉泉丸源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一书:梅苏丸则最早记载于宋代《圣济总录》一书。玉泉丸和梅苏丸是治疗消渴病的两首临床效方,古今医籍曾多有记载。但因历史沿革的变故,以致近代方书对于两方方源的论述却互见出入,其间并存有一些较混乱的认识,为此,笔者特将两方作一考证,兹加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明代新安医家汪石山对针灸以及内外诸科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其《医学原理》、《续素问钞》、《外科理例》等著作中对消渴病的记载也颇多。本文通过对汪石山治疗消渴病经验的归纳,总结了汪石山对消渴"内热"病机的阐述及辨证论治和慎用燥性药物等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