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陈思争 《中原医刊》2004,31(9):52-53
目的:探讨脑实质型脑囊虫病CT诊断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经CT与临床证实的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观察急性期及慢性期的CT表现。结果:急性期脑实质型脑囊虫病79例,其中脑炎型2例,囊泡型35例,环形强化或结节强化型42例,慢性钙化型33例。结论:脑实质型脑囊虫病表现多样,CT为本病的可靠的诊断方法,CT检查具有定性和定位的价值,对治疗起指导作用,平扫加增强能提高检出和诊断的准确率,对CT表现不典型者诊断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血、脑脊液免疫试验。  相似文献   

2.
李威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6):145-145
目的:为脑囊虫病的正确CT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脑囊虫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CT检查结果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36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3例和混合型19例。结论:脑囊虫病表现多种多样,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扫描对脑囊虫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常规作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85例脑囊虫病中,单囊型3例,多发小囊型7例,多发结节型和环状强化型7例,脑炎型1例,脑室型4例。慢性钙化型29例及混合型30例,本组诊断的准确率达95%,结论:CT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其分型,有利于脑囊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脑囊虫病患者60例经临床治疗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脑囊虫寄宿部位将脑囊虫病分为脑实质型51例、脑室型2例、脑膜型1例和混合型6例.结论:脑囊虫病CT、MRI表现多种多样,X线、CT、MRI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常用的影像技术之一,可显示各型脑囊虫病改变,尤以非活动性脑囊虫病更佳.CT、MRI增强扫描可发现脑实质更多病灶.  相似文献   

5.
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囊虫病的诊断问题,提高诊断水平,以免误诊、漏诊。方法 回顾分析25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总结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经验。结果 脑囊虫病的临床症状,尤其早期症状极不典型,免疫学检查可以协助诊断,头颅CT、MR可诊断脑囊虫病,但CT不如MR。结论 提高对本病认识是防止漏诊的关键,辅助检查是诊断脑囊虫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不同分期、分型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1例脑囊虫病患者的CT检查及MRI检查的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91例脑囊虫病患者中,按照脑囊虫发生的部位分型:有71例患者为中脑实质型,有8例患者为脑室型,有11例患者为混合型,有1例患者为软脑膜炎型;按照脑囊虫的病理学分期:有24例患者处于脑囊虫活动期,有28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的退变死亡期,有4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的钙化期,有35例患者处于脑囊虫病的混合期。不同分期的该病患者其CT检查及MRI检查的影像学结果均不相同。结论:不同部位和不同活动期的脑囊虫病,在影像学中的表现均有不同表现,其分型和分期对该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320例儿童脑囊虫病临床与CT分析,提高对儿童脑囊虫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CT诊断的儿童脑囊虫病320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T诊断儿童脑囊虫病320例,经临床治疗复查90例,均痊愈。CT表现主要为单纯白质区或灰白质交界区水肿、结节或环状结节并周围局限性水肿、钙化斑并周围局限性水肿、弥漫性粟粒状钙化、囊泡及小钙化点等。结论:CT对儿童脑囊虫病有较高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价值,是儿童脑囊虫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陈文福 《广西医学》2004,26(10):1483-1484
目的 提高对脑囊虫病的CT影像认识及其CT分型在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136例脑囊虫病的CT表现。结果 根据其CT表现把脑囊虫病分为 :(1)脑炎型 ;(2 )多发小囊型 ;(3)单发囊型 ;(4 )多发小钙化型 ;(5 )小脓肿型 ;(6 )多发小结节状强化型 ;(7)脑室型 ;其中脑炎型、多发小囊型、小脓肿型为抗囊治疗效果最好。结论 典型脑囊虫病不仅在CT检查中得到正确诊断而且CT分型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时间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对脑室、池内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61例脑室、池内囊虫病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有脑CT平扫,其中13例同时有CT增强扫描。结果:61例脑室、池内囊虫中,脑室内囊虫38例,脑池内囊虫18例,脑室、池内囊虫同时存在5例。38例脑室内囊虫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单发囊性病灶者31例,多发7例。18例脑池内囊虫中,有16例脑膜型囊虫多发,呈葡萄串状;2例单发,呈分叶状。38例脑室内囊虫共计52个囊性病灶,其中33个病灶内可见到囊虫头节,占63,5%;18例脑池内囊虫均未见头节显示,结论:CT对脑室、池内囊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年来在我科诊断为脑囊虫病的46例病历资料及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其中癫痫、头痛为最常见症状。CT检查发现囊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结论:脑囊虫病的治疗应根据CT分期分型选择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囊虫病累及脑中枢神经系统常见,以往诊断脑囊虫病主要依靠患者的寄生虫史和临床检查结果,CT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脑囊虫的诊断准确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1999-10-2000-10,我院所遇到的60例患者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7-78岁,平均35岁,症状大部分有癫痫发作史,头痛、恶心、呕吐,少数有半身麻木及视物不清等。1.2 本组病例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AR star 型全身螺旋CT机。都作了平扫及强化。60例中手术病理证实5例,皮下结节活检阳性40例。CT扫描有典型脑囊虫病表现者58例。2 CT表现分析 由于CT表现与囊虫所有部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脑囊虫病是囊尾蚴寄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为探讨脑电图对其诊断价值,通过与CT对比观察,研究其在脑电图改变特征进行探讨。方法:采用国产PRD-2000型数字化脑电定量分析仪,对50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脑电图描记。结果:50例脑囊虫病患者中异常占72%。结论:脑电图异常与囊尾蚴寄生的部位、感染的数量及对脑损害的程度有关。与CT28%结果不一致,主要是因为脑组织内感染后形成的囊虫蚴小而少,对脑组织损害轻微或远离大脑皮层所致。所以脑电图正常也并不能排除脑囊虫病的可能,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CT及囊虫免疫学反应等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脑囊虫病的MRI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脑囊虫病 MRI影像特点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对 5 7例脑囊虫病 MRI表现及特点分析 ,脑炎型 3例 ,小囊型 13例 ,大囊型 1例 ,小脓肿型 4例 ,血管性脑梗死 1例 ,钙化型 15例 ,脑室型 2例 ,脑膜型 6例 ,混合型 12例。结论 :通过 MRI检查可明确囊虫数目、部位、病程演变及治疗效果。比 CT有更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脏包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肝脏包囊虫病的CT征象。结果:细粒棘球蚴48例,约占98%,泡状棘球蚴1例,约占2%;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约为1:2,均为藏族,以30~40岁多见;以肝右叶最多约占49%,其次是肝左叶约占31%,肝左、右叶并发约占15%;CT表现为:细粒棘蚴的表现为单纯型、多囊型、母子囊型、混合型、钙化型;包虫囊肿感染CT表现为内外囊分离,囊壁增厚,囊内小气泡影及囊内彩带征;泡型包囊虫病的CT表现无特征,强化无特点,诊断较难。结论:CT检查定位准确平扫即可诊断;对感染的肝包虫囊肿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 ,对 16例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小脓肿型囊虫病人均以癫痫起病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CT检查有一定的特征性 ,血清及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率低。 16例中 3例抗囊虫药物治疗而愈 ,13例予抗囊虫药物或抗感染治疗 15~ 40天 ,CT复查病灶无明显缩小而改为手术切除。认为综合分析小脓肿型脑囊虫病的临床、CT及免疫学检查特点 ,有利于正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田维祥 《中外医疗》2013,(35):184-185
目的 分析探讨脑囊虫病的CT 诊断表现,评定其诊断价值,同时为提高CT 诊断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确诊的脑囊虫病患者68 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的CT 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T 检查结果可知,68 例脑囊虫病患者中,12 例(17.6%)为脑膜型,9 例(13.3%)为脑室型,9 例(13.3%)为单囊型,8 例(11.8%)为脑炎型,30 例(44%)为混合型.结论 脑囊虫病通过CT 诊断,一般可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数据.但有的脑囊虫病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无明显特异性,CT 检查会出现漏诊或误诊.所以仅凭CT 检查不可对囊虫病的诊断定性,必须结合实验室检查、病史以及MRI 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参考,才能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田耀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30-2031
目的:探讨脑囊虫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104例脑囊虫病患者行头颅CT平扫,83例做增强扫描。结果:脑实质型81例,脑室型4例,脑模型1例,混合型18例。结论:CT是诊断脑囊虫病最好的影像技术之一,尤其对钙化检出优于MRI,部分典型病例平扫即可确定诊断。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清囊虫抗体实验)均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手术与药物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33例高颅压型脑囊虫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及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进行分析.结果高颅压型脑囊虫病表现为颅内压进行性增高,依临床表现及CT、MRI检查大部分可早期诊断,但对部分不典型者常易误诊,MRI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对有明显占位或脑脊液循环梗阻者,应手术摘除囊虫;对经药物治疗后出现颅内压升高并危及生命者应行颞肌下减压.术后均应配合药物治疗.结论高颅压型脑囊虫病依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多可早期诊断,其治疗应是手术治疗结合合理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丙硫咪唑联合吡喹酮治疗脑囊虫病47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慢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效果,方法:478例住院脑囊虫病患,按CT扫描诊断分为320例急性脑囊虫病和158例慢性期脑囊虫病,所有患均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治疗3个疗程,追踪观察1年,结果:急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有效率96.88%,慢性期脑囊虫病治疗有效率43.03%,结论:急性期脑囊虫病的疗效明显高于慢性期脑囊虫病,表明提高脑囊虫病疗效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囊尾蚴寄生于脑内所致疾病,临床分为癫痫型、脑炎型、颅内高压型及精神异常型等。典型的多发脑囊虫,有食“米猪肉”、排节片史、皮下结节,结合头颅MRI、CT检查,抗囊虫抗体检查等往往得到确诊,诊断不困难。但是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误诊;单发脑囊虫病更易误诊,常误诊为:脓肿、囊肿、肿瘤等。现将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具有代表性的单发脑囊虫病3例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